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我们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中,相当数量的是分化后的学差生,学生素质差异很大,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我校数学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数学教研组从2006年9月份开始,用了近18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现把教研过程及所得成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在学校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由数学组9名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集体讨论了课题的总体构思,各位数学老师按照课题组的分工在数学教学中负责实施和在全校学生中进行调查,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案例分析,在集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此文。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学情调查提纲。
1、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
2、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是一时兴趣还是能持之以恒?
3、你自己认为你能学好数学吗?
4、你的数学知识有没有系统性?
5、你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课前是否预习过?
6、你的作业是自己独立完成还是等老师辅导再做?
7、你抄过别人的作业吗?
8、老师讲课你能听得懂吗?若听不懂,你是怎样做的?
9、你认为学习数学知识跟你所学专业有帮助吗?
10、你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学得怎样?能够回忆出多少?
11、你有学习数学的热情吗?
12、你对你的数学老师满意吗?若不满意,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以上问题通过问卷或座谈形式取得材料。
(二)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组织摸底测试。
2007年3月底,我们对07级910名新生进行了数学摸底测试,试题由小学数学(占30%)和初中数学(占70%)两部分组成。通过阅卷分析,平均分为45.4分,20分以下多达183人,及格率仅占26.2%。一部分学生不会分数运算,“1/2+1/2=1/4 ”者竟有57人,不会有理数运算的约占11.7%,“201+(-100)”竟然等于301,不会写出勾股定理的有82人,判断“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对错,有149人判断为“正确”。由此可见这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欠帐是很多的。
(三)通过数学教学,反馈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中的情况有意识地做好笔记,然后汇总得出材料。
(四)组织教研组教师集体听课,对学生听课情况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问情况进行调查。
每班上一节公开课,课前每位听课者有目的地关注一方面的情况,课后进行汇总分析。先后听评课67节,课堂上约有25.6%的同学能够积极提问并能回答老师的提问;30%的学生能回答一点,但不完全;23.4%的学生回答不上或者错误;21%的学生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其表情呆滞,一片茫然。
(五)对学生作业及练习情况跟踪检查。
分别对58个班10个周的4692人次的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行了抽查,汇总后发现能独立完成的占48.6%;等、靠老师辅导后做的占44%;约7.4%的学生没有做。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座谈、数据分析,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调查表明,38%的学生由于初中升学无望,到职业学校学习,认为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学数学无用,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和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意志不强。20%的学生说自己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差,只有三分热情,兴趣来了听一点,情绪不好就算了,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但在行为上有时却很放荡。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导致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11%的学生如是说。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数学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这是由于累计长时间缺课所造成的,对知道的一点数学知识,也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稍有一点儿变化,就不知所云。25%的学生是这个样子。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下,学习效率低。25%的学生说他们就是这样。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30%的学生归为这类。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会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数学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8.6%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数学学习困难,日复一日,长期积累,恶性循环。
2、教材原因。小学和初中相比,初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导致到职校学习更加困难。
3、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形成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初一重视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就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盲目地提高难度,大搞题海训练,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4、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矫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以及社会功利化思想对教师的冲击等,致使许多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家庭的原因。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突出的是留守学生的增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无形中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7、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怨天尤人,一味强调客观原因是不行的,要想在短时间内消除学困生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成效显著。归纳起来,具体转化策略如下:
1、消除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利息问题、收益大小问题、利润大小问题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数学知识,“本领”才会大,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
4、根据学生和专业实际,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传统职业学校数学教材内容庞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可实施性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在知识点的设置上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采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快,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困生,不求全会,但求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质的飞跃。
5、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7、加强教-学研究,注重数学实践活动。
教研组每周分专业集体备课一次,同时对学情进行流动分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每月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如:征集数学小论文,数学竞赛,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等等。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为此,数学教研组从2006年9月份开始,用了近18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现把教研过程及所得成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在学校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由数学组9名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集体讨论了课题的总体构思,各位数学老师按照课题组的分工在数学教学中负责实施和在全校学生中进行调查,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案例分析,在集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此文。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学情调查提纲。
1、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
2、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是一时兴趣还是能持之以恒?
3、你自己认为你能学好数学吗?
4、你的数学知识有没有系统性?
5、你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课前是否预习过?
6、你的作业是自己独立完成还是等老师辅导再做?
7、你抄过别人的作业吗?
8、老师讲课你能听得懂吗?若听不懂,你是怎样做的?
9、你认为学习数学知识跟你所学专业有帮助吗?
10、你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学得怎样?能够回忆出多少?
11、你有学习数学的热情吗?
12、你对你的数学老师满意吗?若不满意,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以上问题通过问卷或座谈形式取得材料。
(二)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组织摸底测试。
2007年3月底,我们对07级910名新生进行了数学摸底测试,试题由小学数学(占30%)和初中数学(占70%)两部分组成。通过阅卷分析,平均分为45.4分,20分以下多达183人,及格率仅占26.2%。一部分学生不会分数运算,“1/2+1/2=1/4 ”者竟有57人,不会有理数运算的约占11.7%,“201+(-100)”竟然等于301,不会写出勾股定理的有82人,判断“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对错,有149人判断为“正确”。由此可见这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欠帐是很多的。
(三)通过数学教学,反馈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中的情况有意识地做好笔记,然后汇总得出材料。
(四)组织教研组教师集体听课,对学生听课情况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问情况进行调查。
每班上一节公开课,课前每位听课者有目的地关注一方面的情况,课后进行汇总分析。先后听评课67节,课堂上约有25.6%的同学能够积极提问并能回答老师的提问;30%的学生能回答一点,但不完全;23.4%的学生回答不上或者错误;21%的学生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其表情呆滞,一片茫然。
(五)对学生作业及练习情况跟踪检查。
分别对58个班10个周的4692人次的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行了抽查,汇总后发现能独立完成的占48.6%;等、靠老师辅导后做的占44%;约7.4%的学生没有做。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座谈、数据分析,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调查表明,38%的学生由于初中升学无望,到职业学校学习,认为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学数学无用,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和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意志不强。20%的学生说自己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差,只有三分热情,兴趣来了听一点,情绪不好就算了,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但在行为上有时却很放荡。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导致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11%的学生如是说。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数学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这是由于累计长时间缺课所造成的,对知道的一点数学知识,也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稍有一点儿变化,就不知所云。25%的学生是这个样子。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自然低下,学习效率低。25%的学生说他们就是这样。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自然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30%的学生归为这类。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会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数学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8.6%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数学学习困难,日复一日,长期积累,恶性循环。
2、教材原因。小学和初中相比,初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导致到职校学习更加困难。
3、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形成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初一重视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就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盲目地提高难度,大搞题海训练,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4、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矫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以及社会功利化思想对教师的冲击等,致使许多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家庭的原因。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突出的是留守学生的增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无形中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7、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怨天尤人,一味强调客观原因是不行的,要想在短时间内消除学困生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成效显著。归纳起来,具体转化策略如下:
1、消除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利息问题、收益大小问题、利润大小问题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数学知识,“本领”才会大,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
4、根据学生和专业实际,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传统职业学校数学教材内容庞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可实施性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在知识点的设置上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采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快,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困生,不求全会,但求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质的飞跃。
5、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7、加强教-学研究,注重数学实践活动。
教研组每周分专业集体备课一次,同时对学情进行流动分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每月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如:征集数学小论文,数学竞赛,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等等。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