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人,不会咄咄逼人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早上,我起床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只好打你妈妈的手机。手机是你接的。“你们到哪里去了啊?”我问。“你难道不知道我今天要上中文课吗?”你在那头喊,“我们正在去徐老师家的路上。”晚餐前,我到厨房的柜子里拿酒杯,你也过来,伸手往同一个柜子里摸。“你要什么?”我问你。
  你没答,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碗,把碗在我眼前晃了晃,就转身走了。早上,因为你正要去上课,我不好多说;晚上,又因为是吃饭前,怕影响你的情绪,我也没讲话,但是现在我必须对你叮嘱一番。记得你上幼儿园时,老师曾经要你交一张通知给爸爸妈妈吗?那通知是教父母怎么跟幼儿说话。
  幼儿们要听直接的、肯定的话。通知上说:当孩子做危险动作的时候,大人不能说“你要死啦?爬那么高!”孩子会因为听不懂而不知所措。搞不好,大人太疾言厉色,原本孩子抓得稳稳的,反而吓一跳,摔了下来。所以大人要对孩子说:“快点下来,那样太危险了。”这句话因为直接,孩子一听就懂了。你还记得不久之前,学校发了一张单子,教你们怎么说话有礼貌的吗?
  那张标题为《好好表达》的单子上印着:
  请
  谢谢你
  原谅我
  对不起
  你好吗?
  祝你玩得愉快!
  那真太好了
  让我们轮流
  我会与你分享
  来,跟我们一起坐
  我能帮你吗?
  来跟我们一起玩
  你是个好朋友
  现在轮到你了
  我喜欢你的点子
  我可以体会你的感觉
  我们总给你留个位子
  我现在就给你看
  祝你好运
  记得那时候,你把单子拿回家,爸爸还觉得好奇怪——“天哪!都要上初中的孩子了,还教这些最基本的句子。”但是今天,爸爸懂了。愈是当你们大了,有了主见,或进入青春期,愈得教你们说话的礼貌。譬如你今天早上对我说话,不是就不够礼貌吗?当我问你在哪里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在去上中文课的路上”?相反,你用了一句责难的话——“你难道不知道我今天要上中文课吗”?
  孩子!你大了,应该知道说话的技巧。会说话的人,绝不是总以责难语气咄咄逼人的。想想,如果天气冷,你穿少了,妈妈对你吼:“你想冻死啊?”是不是在感觉上远不如她对你温柔地讲:“今天天冷,多穿一点。”
  想想,如果你在教室里开窗子,有同学对你喊:“你不冷吗?你不冷,我们冷。”是不是远不如她对你关心地说:“别开窗子吧,回头着凉了。“多穿一点”和“别开窗子”都是正面的句子,好比你上幼儿园时老师教我们对你说话的方法,不是很简单、很明确,感觉上比你用责难的“问句”好多了吗?相对的,有许多直接而简单的句子:你又应该改为“问句”,才显得婉转。
  譬如你问“对不起,我是不是能离开一下?”“对不起,我是不是能打扰您一分钟?”
  “十分抱歉,您是不是能再说一遍?”“是不是能麻烦您把胡椒递给我?”这些问句不是“责难别人”,而是“责难自己”,表示“因为我有事,不得不离开”因为我有问题,不得不打扰您“因为我没听清楚,要麻烦您重复一遍“因为距离太远,我得麻烦您帮个忙”。你说,那感觉是不是比你直接讲“我有事,要离开“我要问一件事“你再说一遍…把胡椒递给我”感觉有礼貌得多?
  再谈谈你晚餐前拿碗那件事。你知道中国人常用“颐指气使”形容人没礼貌吗?“颐”是“面颊”,“颐指”的意思是用半边脸来指挥;“气”是“气音”,“气使”表示用“哼、嗯、喂”的语气使唤人。西方世界也一样,当你指挥别人,却只有动作,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最没礼貌的。举例来说,你去餐馆,茶杯空了,你最好对侍者说:“是不是麻烦你,帮我续杯?”或者一边指杯子,一边简单地问他:“我是不是可以……?”除非那侍者离你很远,你叫他,会吵到别人,你绝不能光指一下杯子。即使指杯子,不说话,你也一定要看着他,露出笑容。
  至于你去银行或邮局那些柜台前面有玻璃的地方办事,更要注意不能用敲玻璃来引起对方注意,而必须开口说话。即使不得不敲玻璃,也必须伴随着说一声:“对不起,打扰你。”
  好,现在回头想想,我要说你什么?晚餐前,你把手横过我面前去拿碗,是不是不如开口问:“爸爸,能不能请你把碗递给我?”就算你自己拿了,当爸爸问你要什么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应该开口说“我拿碗”,而不是在我面前晃一晃?
  最后,让我告诉你两件有意思的事——我念研究生的时候,有個在餐厅打工的同学曾经偷偷告诉我:“如果有客人耍大牌,颐指气使,我就在他的菜里吐口水。”还有一个在领事馆做事的朋友说:“我最恨人家敲窗子了,我又不是动物园里的动物。他只要敲,我就装作忙,要他等;如果他再敲,我就找他麻烦,刁难他。”
  无可否认,这两个人做事的态度很不对,但是你能不知道、能不警惕吗?没礼貌,除了显示自己没教养,还可能吃暗亏呀!
  编辑/刘洋
  摘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其他文献
我在奥克兰见到了多年未见的朋友王先生,一个台湾人。他父亲是圆山饭店创办时的财务总监。他们家的产业做得非常大,但是人非常低调。他有一个习惯和爱好,就是跟任何人见面,包括吃饭和会谈,手里永远不离的是一部摄像机。一开始我有点不自在,我说:“你就不能好好坐下来和我们吃点东西吗?”他笑笑,就不拍了。后来才知道,在告别前,他会连夜不睡觉,把所有的片断剪辑好编成一个小短片,甚至还配上一段音乐,给你刻一张光盘。我
期刊
星期天一大早,提子把我从学校叫出来陪她去商场买空调。  在一家专卖店门口,销售人员迎上来为我们推销产品。“这台是今年的新款,既环保又智能。除了除菌和氧吧功能,还有许多互动功能,可以将空调和手机进行绑定播放MP3,也可以当闹钟……”  听完销售的介绍,提子却说:“请帮我找台小一匹的,只要有制冷功能就行。”  销售大哥几次想要让提子回心转意,尽管他把新机型说得天花乱坠,但提子仍旧决定要买那台小一匹。她
期刊
梭罗曾说:“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或许,这便是“极限民”在人群中越来越流行的真正原因。  “极限民”,源自英文“Minimalist”,意为“极简主义者”。“极限民”的精髓在于舍弃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只保留极小限的生活物品。他们推崇“最小限的物品,最大限的幸福”。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极限民”涌现。不过“极限民”并不是让自己过上无欲则刚的贫苦日
期刊
为农民父母在城里安个家  2007年6月,闫学晶被中国海政文工团特招入伍,丈夫林越、儿子及继女,跟随她一道进京。在北京安定下来后,闫学晶格外牵挂远在吉林东辽农村的父母。此时闫家父母都年过六旬,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常见老年病;两个弟弟常年在哈尔滨工作,平时父母身边没有亲人,闫学晶放心不下。与丈夫商量后,她给父亲打电话:“爸,你和妈来北京生活吧。”父亲闫怀忠婉拒道:“闺女,以前你的婚姻一直是我和你妈的
期刊
“我又不是孔融,为什么每次非得我让梨?”好友十岁的女儿果儿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喊出这句话。果儿的尖叫瞬间吸引了正在用餐的顾客,大家纷纷好奇看过来。  妈妈觉得很尴尬,瞪着她,压低声音说“你是姐姐,不应该让着弟弟吗?”然后准备伸手拿走果儿手上的冰淇淋。“弟弟自己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地上,这是我的,为什么每次都要我让给他,你好偏心!”果儿转过身背对着妈妈,死死护着冰淇淋,整个人像只刺猬抗拒着妈妈的靠近。我赶紧
期刊
奇葩规定让她想辞职  刘桂霞今年38岁,来自河南安阳滑县。为了让两个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刘桂霞和丈夫用攒下来的钱,并四处筹借了一部分,在县城买了套房。  2017年春节后,刘桂霞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公婆照管,和丈夫来到郑州打工。刘桂霞做过裁缝,又在制衣厂干过。很快,她应聘到了当地的一家制衣厂。  应聘那天,负责业务的副厂长黄天成与刘桂霞达成口头协议,与刘桂霞约定试用期为三个月,工资每月2500元
期刊
公益电影《一辈子的姐弟》感动了很多人,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今已有亿万身家的何荣峰,他说自己永远也忘不了那段往事,还有那个被他称为“神仙姐姐”的戴杏芬……  一次流浪,得遇善缘  何荣峰与戴杏芬的结缘,源于他少年时的一次流浪。1995年,家住重庆市酉阳县宜居乡元丰村的何荣峰,由于父亲不慎把乡亲们的卖猪款丢失,导致家里债台高筑。父母担心儿子何荣峰会受到连累,决定让他远走躲
期刊
从采油工做起  采访阴艳芳,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是她工作非常忙。“很少能在办公室找到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会主席高静说。其次,当我翻看她的简历的时候,更加迷茫:她从事的工作太专业了,不花点功夫,根本弄不懂她在做啥。  “没啥好说的。我觉得自己除了工作,就不会别的。高中同学聚会,大家说我是穿越来的。”联系上阴艳芳,电话那一头传来温柔安詳的声音。  石油工人,从哪个时代穿越来的呢?记者马上想起
期刊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有个智障的儿子。每天深夜,儿子都要起床,为避免儿子因不知道穿衣服而着凉,大江健三郎就起来帮他披上衣服。这样的日子大江健三郎坚持了40多年。73岁时,他回首往事,颇有感慨地说:“20多岁时,如果我知道这种日子会成为永远,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人生,我也许会没有勇气面对;40多年后,回头看真实的日子,我反倒不觉得悲苦,对儿子的照顾给我增添了无穷的精力,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我们做事
期刊
夏季具有“暑”、“湿”的气候特点,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消耗大,常会出现睡眠欠佳,倦怠乏力等不适,出现这些症状时,除了去医院诊治,也可借助日常饮食来调节。下面为你介绍一些尤其适合夏季食用,并具有祛暑、开胃、泻火等效果的食材。  苦瓜最泻火  夏为暑热,五脏属心,容易让人心烦气躁、口舌生疮,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滇南本草》记载:苦瓜入心脾胃三经,可以泻火、清暑、益气、止渴。从营养学角度看,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