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生活背景中学习《分子与细胞》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aris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在学习了生物Ⅰ(即《分子与细胞》)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学习生物Ⅱ《遗传与进化》的内容,也可以学习生物Ⅲ《稳态与环境》的内容,课标的这一规定,反映了《分子与细胞》模块是学习所有其它模块的基础。”如果《分子与细胞》模块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后续模块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1.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分子与细胞》中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膜”等内容,大多属于微观水平,又比较抽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子与细胞》特别注重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了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
  1.1拉近了初中生物学知识与高中生物学学知识的距离。
  细胞的部分知识,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等内容,虽然学生在义务阶段七年级已经学过,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介绍构成细胞的有机大分子以及细胞内复杂的化学反应,难免让学生感觉难学,过于专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教材的开始就安排了义务阶段学生学过的知识,如:人的生殖,缩手反射,艾滋病等相关知识等。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同时也起到了与高中生物知识与初中生物知识的相连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一本教材,如果学生一翻开书就喜欢读,就爱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怎么才能让学生爱读,爱学呢?《分子与细胞》尽量选取选择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让学生感到生物学是有用的,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从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促进了新知识的迁移。
  1.3拉近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自然科学源于生活、生产、科学实践,它的最高的目的是造福于人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把生物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既为将来学生服务现实生活做准备,本质也是一种价值的追求。
  2教材中联系生活背景的呈现方式
  2.1每节都以“问题探讨”专栏开始
  本模块共6章,有21个“问题探讨”,几乎每节都有设置了“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大多数都来自生活,其中以切合学生生活为主,例如,“非典型肺炎”这一学生都熟悉,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了解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材的正文中展现了“与生活的联系”栏目;
  “与生活的联系”是各节中常出现的专栏,《分子与细胞》有12处之多,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仅就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的“与生活的联系”栏目多达五处之多,例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须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生鸡蛋容易消化?为什么脂肪类食物的摄入要适量?为什么膳食中要限制高胆固醇类食物的过量摄入等等。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这样的安排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大串的设问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3教材设置了多处“资料分析”
  教材中很多的地方设置了“资料分析”的内容,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在资料的选择方面,教材尽可能的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的阅读,主动的学习。例如,在“细胞的癌变”这节内容中添加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防癌”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知道某些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容易导致细胞癌变;发霉的,熏制的食品,烤焦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都含有較多的致癌因子,也有很多的事物中含有抑制癌变的物质,癌症的发生也与心理状态也有一定关系。
  2.4教材中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的专栏。
  酶这节后以多幅极具冲击力彩图的展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这个栏目,同学看到图的第一眼,就感受到原来“酶”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酶原来与人类活动那么密切相关,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洗的更干净,多酶片中含有很多种消化酶,果胶酶可以提高果汁的澄清度等等。这些例子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酶”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天姿添彩了,这样很容易增加酶这块知识的亲和力。
  2.5其他的呈现方式
  除上述之外,必修Ⅰ还安排了“知识迁移”,“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活动”等栏目,在“练习”和“自我检测”等习题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联系生活,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参与度。例如:对保健品的关注,为什么玉米会出现“返潮”的现象呢?新宰的肉,过段时间再煮,为什么肉反而嫩?质疑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拉近了与生活的联系。
  《必修Ⅰ》在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细细品来,越觉得编者在编写中的良苦用心,尽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从笔者教学实践来看,的确收到很好的效果,消除了学习生物的为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接上页) 这时,我大大地表扬他,并因势而让问题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买条小蚕虫从小养大,要他们认真仔细观察就会知道答案;后来,过了一段日子,那些学生对我说:"原来蚕虫在不断长大时,身体就会脱皮,每脱一次皮,颜色都不同,而且在吐丝前全身会呈白色、透明状。"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观察、发现"的厚积,在强烈的创造意识孕育中,创造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所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21世纪科学教育与刘默耕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材料》
  [2]《广州教学研究》2000年第6期
  [3]《福建教育》98年6月号
  [4]《徐特立研究》2000年1月
其他文献
身为教师,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意味着什么?  我想,教育乃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必由之路,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链接。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教育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并从而减少贫困、愚昧、排斥 、压迫和战争的一种主要手段”,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  于是我想到教师的责任。我分明感觉到教师职业的
期刊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高中,每年所招收的新生总体成绩还是比较差。今年我带高一在这开学的近一个月来,我们物理组的老师对都感到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吃力,不是不想学而是不会学。我备课组拟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整理归类精选符合学生实际经典性习题,使学生循序渐进,同时继续发扬物理组的老传统,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业水平。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
期刊
水平井技术在新油田开发和老油田调整挖潜上成效显著,它的突出特点是井眼穿过油层的长度长,大大增加了井与油层的接触表面积,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油气单井产能和采收率、降低
新时代的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要求人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而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全面、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 、民族振兴的战略需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
期刊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国外有关自主学习术语很多,如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等。如何“教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为此,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进而给学生创
期刊
1物理后进生类型  调查发现,物理后进生有如下类型:  1.1暂时困难型  这类学生一般占差生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均属中等水平,物理学习困难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1.2能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占差生比例很小,他们的特点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1.3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占总差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
"锚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锚定式教学又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一种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包括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的教学方法。锚定式教学由如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弘扬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开拓创新之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时代的需要与我国现行的教学现状相差甚远,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