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暴力犯罪是指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人员之间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的,具有严重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由于其危害的特殊性而倍受关注,而且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校园暴力并没有消失,反而还有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希望引起社会、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及教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反思
曾经发生在我县的一起校园暴力案件,至今还在影响着学生。学生申某和王某放学时,遇到张某并向其要钱。学生张某因为没有钱被打,当时只是鼻出血,后内脏血管破裂致死,学生申某、王某被公安机关逮捕。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的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然而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造成校园暴力。近年来各地学校不断出现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因此,研究校园暴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教师。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家庭中找到原因。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如:家长从小就向孩子灌输在外面不能吃亏的错误观念,等孩子上学后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很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2.家庭本身存在问题。有调查显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或家庭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去世,或是留守儿童。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3.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引发问题。孩子被溺爱使得其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导致突发性、随意性和无目的性的暴力事件。而且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养成了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暴力行为。
二、学校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受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观念的影响,盲目地模仿和崇拜。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的内容,使得青少年并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2.学校过于重“智”轻“德”,法制教育不到位。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指挥棒的引导下,学校只片面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都被忽视了,结果是只要学生成绩好,便一俊遮百丑了。同时,法制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不懂法、不守法,法律维权更是奢谈。另外,有些家长未能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还有的家长自身就行为不端,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偏执,极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问题,而不是依照社会公德、法律的规则。
3.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一些校园“小霸王”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受害的学生或者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或者找校外的朋友帮忙,以暴制暴,结果两败俱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事实上,冷静下来后,他们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三、社会原因
1.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较重,伦理道德被轻视,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学校周边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形成不良风气,学生在离校后、到家前暂时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很容易进入这些场所而受到腐蚀和影响。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体有意无意地渲染暴力,过度或过细地再现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和具体情节,极有可能让青少年产生模仿意愿的负面效果。而且,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江湖文化”“流氓文化”等亚文化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
四、个人原因
1.道德法制观念淡薄。自尊心强,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有强烈的表现欲,不易受外界拘束,做出成绩时自高自大,产生较强的虚荣心;失败时则灰心丧气,易自卑,自暴自弃。同时,他们又渴望成熟,不受现实羁绊,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及社会经验匮乏的局限,他们又容易盲目蛮干,缺乏自制力。因而在外界诱惑刺激下,无力用正确的道德观、法制观调控自己。
2.青春期心理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健康的性观念,这是性暴力犯罪发生的关键原因。青少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性意识开始萌发并走向性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性冲动也逐渐增强,对异性的好奇心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其性心理的不成熟,又容易受网络色情影响,很容易产生性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共同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庞春燕.校园暴力犯罪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2]张华.中小学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策略[J].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10).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反思
曾经发生在我县的一起校园暴力案件,至今还在影响着学生。学生申某和王某放学时,遇到张某并向其要钱。学生张某因为没有钱被打,当时只是鼻出血,后内脏血管破裂致死,学生申某、王某被公安机关逮捕。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的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然而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造成校园暴力。近年来各地学校不断出现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因此,研究校园暴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教师。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家庭中找到原因。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如:家长从小就向孩子灌输在外面不能吃亏的错误观念,等孩子上学后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很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2.家庭本身存在问题。有调查显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或家庭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去世,或是留守儿童。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3.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引发问题。孩子被溺爱使得其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导致突发性、随意性和无目的性的暴力事件。而且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养成了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暴力行为。
二、学校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受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观念的影响,盲目地模仿和崇拜。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的内容,使得青少年并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2.学校过于重“智”轻“德”,法制教育不到位。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指挥棒的引导下,学校只片面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都被忽视了,结果是只要学生成绩好,便一俊遮百丑了。同时,法制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不懂法、不守法,法律维权更是奢谈。另外,有些家长未能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还有的家长自身就行为不端,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偏执,极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问题,而不是依照社会公德、法律的规则。
3.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一些校园“小霸王”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受害的学生或者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或者找校外的朋友帮忙,以暴制暴,结果两败俱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事实上,冷静下来后,他们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三、社会原因
1.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较重,伦理道德被轻视,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学校周边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形成不良风气,学生在离校后、到家前暂时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很容易进入这些场所而受到腐蚀和影响。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体有意无意地渲染暴力,过度或过细地再现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和具体情节,极有可能让青少年产生模仿意愿的负面效果。而且,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江湖文化”“流氓文化”等亚文化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
四、个人原因
1.道德法制观念淡薄。自尊心强,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有强烈的表现欲,不易受外界拘束,做出成绩时自高自大,产生较强的虚荣心;失败时则灰心丧气,易自卑,自暴自弃。同时,他们又渴望成熟,不受现实羁绊,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及社会经验匮乏的局限,他们又容易盲目蛮干,缺乏自制力。因而在外界诱惑刺激下,无力用正确的道德观、法制观调控自己。
2.青春期心理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健康的性观念,这是性暴力犯罪发生的关键原因。青少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性意识开始萌发并走向性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性冲动也逐渐增强,对异性的好奇心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其性心理的不成熟,又容易受网络色情影响,很容易产生性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共同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庞春燕.校园暴力犯罪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2]张华.中小学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策略[J].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