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种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老公开始了他的第二职业——种菜。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小块地长得还行。不说别的,辣椒这种蔬菜,种菜的人都懂的,只要种活了,只要老天不至于绝情到十天半个月不给一滴雨,收获总是有的。若是雨水适量,便是“硕果累累”。老公的一个朋友,听说他喜欢种辣椒,特意给他弄了好几个品种。我自然是不认识这些的。这么多年,我只怀念我老爸种过的一种大得像小灯笼,肉质厚实,吃起来微微辣的辣椒。至于老公种的辣椒,纵然有幸得到了我老爸当年种的品种,凭借这里的土质和阳光,是不可能长得那样好的。前一阵,我惊讶地发现,我们家的辣椒地里,有几株辣椒长得超级矮,几乎是挨着地面的那种身高。正当我准备问老公,他倒先考我了:“你猜猜,这是什么辣椒品种?”我再瞟一眼那辣椒的身材,立马调动我的智商细胞,心想,只可能有在地上长的瓜,不可能有躺在地上长的辣椒吧。于是,自信心爆棚地回了句:“那还用猜,肯定是朝天椒啦!”老公瞪了我一眼:“真不识货,这是有名的湘阴樟树港辣椒呢!”我原本还想补一句:“我的个天,樟树港的牌椒长成这样,那收辣的人不得趴在地上摘。”但目光触及老公那戚戚然的表情,赶紧噤了口。
  不过,话说回来,老公今年种菜还是有两项成功之处的,最值得表扬的是他种的黄瓜。今年,我老爸种的黄瓜还不能吃的时候,老公种的黄瓜就已经吃过好几批了。总共不超过六蔸黄瓜秧,居然种了三个品种:两种可以做菜的,带刺的和不带刺的;一种是水果黄瓜,当然,那体型,那味道,能甩掉水果店里的好几条街。有一阵子,黄瓜结得多,吃不赢,我带了一些去办公室。同事们吃了后一个劲儿地夸我们家的菜种得不错。其次是他种的苦瓜。去年,他种的是长相比较好看的,表皮纯绿色的苦瓜,结得条数多,模样也周正,让人郁闷与烦躁的是,这些苦瓜几乎一条条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里面长虫子也就算了,竟然还是那种看起来很恶心的白色小虫子。今年,他种的是正宗的白色苦瓜种,这些苦瓜挺争气的,早早就开始结瓜,不长虫子,味道也很规矩,一个个超级苦。当然,老公种的长豆角和西红柿也不错,一个星期也能摘上两次。西红柿的产量可以说是一如既往的好,一个个椭圆形的,二三两重的西红柿,只要露出点红色,便引来鸟儿啄。
  今天,他一早起来,自然又是先去看望他的寶贝菜地。过了一阵,他兴冲冲地上了楼,手里拿了两个西红柿,一个红彤彤,一个泛着青,刚进门,他就冲着厨房里的我喊:“今天有西红柿吃。”我眼尖,看到那个红色的被鸟啄了一口,立即拒绝:“这个西红柿被鸟啄过了,不能吃!再说,这吃的东西被鸟啄过,跟被老鼠咬过没什么区别。”老公不乐意了:“鸟啄过怎么能跟老鼠咬过的比呢?”说完,他没再说什么了。
  哈哈,看来他不高兴了。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那一缕春风,懂了一片柳叶的心思。  那一池春水,解了一縷春风的爱意。  那一场相拥漾起的春潮啊,谋划了一个个春梦。  不是吗?
期刊
2019年3月1日,当一位英俊、帅气、身着戎装的军人,千里迢迢从吉林省四平市某部队赶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专程探望他的汉族“阿爸”“阿妈”时,人们才知道,在电通老总沈玉新辉煌业绩的背后,还深藏着一个故事。  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西藏之旅——  2009年4月,沈玉新自驾游来到那个令人神往、美若天堂的西藏日喀则市的吉隆县乃村。茫茫草原,皑皑白雪,几个天真可爱的藏家孩子正在嬉笑玩耍。游人的到来,让孩子们停
期刊
我和张师傅原来是邻居,房子就在学校旁边。最初,这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场做的平房住宅区,后来纷纷加盖到三四层。张师傅家的三楼养着好多宝贝鸽子呢,他不想折腾。他的全部兴趣,似乎都在鸽子身上。  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张师傅打开鸽舍,鸽子“啪啪啪”地飞出来,朝着东方的朝阳飞去,鸽群身上披满粉红色的霞光。一会儿,一个转弯,像一阵旋风,又像海浪的漩涡,动态的弧线非常优美,随着角度的连续变换,顺光、逆光的照
期刊
娘家住在坡南汇头,夫家位于十八家路,一南一北,一直嫌两处隔得远,又疏于行走,嫁人后多年去返娘家皆是靠四个轮子代步,于是乎,很多熟悉的路皆成了那些走过的路。  那日,忽然兴之所至,逛到南门,想来已有些时日未去娘家了,甚是想念,可一想到这南门到坡南需上坡下坡,心里差点打起了退堂鼓。后在老姐的指引下,找到了一条捷径。  原教育局侧边有一条小巷,这似乎是一条仅容得下两人并行的夹墙,一眼望不到底,墙上青苔零
期刊
去成都,不能不去杜甫草堂。  唐肃宗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一千多年来,杜甫草堂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今天的草堂,又经过修复扩建,园内亭台林立,古木参天。从正门进入,是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建筑物,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游人多从这条线进入草堂。  在草堂外面,浣花溪形成的一宽阔幽静的
期刊
沉默,但并不能無所事事。这段时间,沉迷于绘画,因为它能让人遗忘。  席勒的《深秋的小树》,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无奈的抗争。由褐色、黄色、暗红和黑色相混合的土堆,短线和曲线相交,笔触和色彩传达出这个土堆有死亡的味道。一棵曲折的树,苍白地从土里冒出,立在画的中间,僵硬枯萎的枝丫小心翼翼地伸向天空,占据了画的三分之一。背景以淡褐和白色相混为主调,更显一种苍凉与孤寂。树的线条粗犷,从主干分杈的树枝半呆在空中,
期刊
2月7日上午9点多,一辆鄂A牌照的汽车从宁洛高速公路河南省项城站缓缓驶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卡点工作人员示意将车停下。  按照项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规定,项城高速口不允许外地车辆驶出、进入市区,只能调头返回。  这时,从车上下来一位年轻的男子。他解釋说,他们有当地开出的车辆通行证、身体检查合格证明,他在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妻子李薇薇是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昨天,妻子请战支援疫情
期刊
迁到新居,令人兴奋,特别是新居有个四十多平方米的后院,看着视野宽阔,心胸亦宽阔,依商定意见,所有围墙下两尺宽的花圃全种月季,从外地买的。棵棵如人高低,枝间或花儿正艳,或含苞待放,七彩辉映,各呈春色。于是,后院很快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了,只是北墙脚还有四个从老宅搬来的不合拍的“音符”:兩盆山茶,一盆桃树,一盆青橘。  说心里话,此四花也很上档次,但在朝霞般绚烂的无数月季背景中,明显渺小别扭。搬前院吧,
期刊
和我同住一间病房的,是一位华侨老人,他的病床紧靠窗口。  老人说,他就住在对面的五层楼上,和住院大楼遥遥相望。闲谈中,我得知,老人无儿无女。十年前,他还在印度尼西亚漂泊,不料,老伴儿离他而去。失去了老伴儿,在外面还有什么意思,于是,他决定回国定居。在海外,他是一直以养花卖花为生,回来了,依然养花,但只养不卖,谁要就送他一盆。一年四季,陪伴他的便是那一盆盆五颜六色的鲜花。  老人爱花如命。他告诉我,
期刊
5秒,于人生长河只是一瞬,稍纵即逝,但有时5秒甚至1秒,都可能改变人的生活轨迹。  同学的孩子成尔在部队服役8年,是一名初级士官,今年底晋升中级。转为中级士官即可以服役12年。按政策规定,干满12年退役,回入伍地可以安置工作。这次晋级是小伙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逢晋必考,这是军中规矩。成尔表现优秀,业务精熟,方方面面评价都不错,前面所考科目,一路过关斩将,成尔觉得前景在望。但是,他在接下来的3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