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巨头衰落的三大启示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心智显著性”和“品牌购买便利性”优势的沦丧以及转型之难,是我认为快速消费品巨头衰落的三个根本原因,也是它带给快消品行业的三大启示。
  营销专家Byron Sharp教授检视了多个国家不同消费品品牌的实际表现数据,再结合多年营销领域学术研究得出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有说服力的结论。
  任何消费品品牌的增长,都可以归结于两点:心智的显著性(Mental Availability)和购买的便利性(Physical Availability)。
  心智的显著性,是指一个品牌在人脑海中可以被主动回想起的能力,一个准确的表达叫saliency。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记忆其实是由一个个信息节点组成的,不同的节点可以通过连接相连。每一个品牌在人们的脑海中都会有一系列的其他节点和它相连,比如,麦当劳与“汉堡”“黄色的M”“快餐”等相连。而这些与品牌相关的连接会因为人们的购买行为、使用体验以及营销活动等被不断刷新。
  当人们对一个品牌的记忆连接越广泛、越新鲜时,这个品牌就越容易被注意到和想到,这就是心智的显著性。有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种显著性简称为心智份额(share of mind)。
  购买的便利性是指人们购买这个品牌产品的便捷程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品牌不应该满足于“产品有售”和“可以买到”。以可口可乐为例,在城市里任何一个地方,方圆1公里以内很大可能可以买到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在不断地拓展自己购买的便捷程度,而不满足于“可以买到”。同样的,在同一家超市,一个品牌的货架越大、促销越明显,消费者也会越容易买到,这些都会提高购买的便利性。购买便利性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品牌被选择的概率。
  心智的显著性和购买的便利性,是分析几乎所有消费品生意的关键。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看待快速消费品巨头的衰落。
  心智争夺的失利
  如何建立一个品牌的心智显著性?
  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非常深刻和清晰的品牌定位(positioning),第二个关键是长时间的消费者注意力(attention)。
  不幸的是,这两个关键,大势都不在消费品巨头。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快消品巨头的几十个品牌,几乎都有5年以上的历史,甚至有些品牌历史在20年以上。但是这些品牌的定位大部分还停留在10年前。
  功能定位讲了十几年,很多的功能已经成为这个品类产品的默认功能或基础功能。比如牙膏的美白、沐浴露的除菌、洗发水的去屑。
  情感定位讲了十几年,却早已不能够和80后、90后的男男女女产生情感的共鸣,更何况情感定位好的品牌本来就没几个。
  过去的20年,很多品牌通过单一的功能定位赢得市场,而现在情感的沟通共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快消品巨头却发现,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捉摸。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快速消费品生意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
  在一个主流的大众媒体上投放上亿元的广告,绑架消费者的注意力,由于几乎所有人都是产品的目标顾客,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的广告费和购买产品产生的巨大回报相比其实很少(快消品毛利率一般都在60%以上)。
  工业化媒体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电视广告、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等获取信息,而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选择关注的信息类型。可以绑架消费者注意力的大众媒体不再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基于这种循环的快速消费品公司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当快消品巨头几乎所有的品牌定位都过时,又无法被消费者注意到,在这场消费者心智争夺战中失利就无法避免了。
  购物便利性优势的丧失
  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消费者,都是非常不忠诚的。虽然在今天,很多快消品巨头电商的生意占比已经接近10%或更多,但大部分品牌在电商上的市场份额还远没有达到线下的份额。这不是因为快消巨头们没有提前布局电商,而是因为线下的那些品牌,因为购买便利性优势的加成,收割了远大于消费者心智份额的市场份额。
  资源的垄断被打破,新的平衡开始建立。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更好地在电商得到满足,长尾效应得以充分的体现,很多原来在线下没有机会的品牌,因为抓住了电商的红利而兴起。
  新的竞争格局逐渐建立,并开始反向影响线下。很多在线上被消费者喜欢的品牌,有了充足的理由和背书進入线下渠道,这进一步加剧了快消品巨头的衰落。
  转型之难: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消费品是一个消费者需求为王的行业,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可以逆着消费者的趋势,大家都要顺势而为,大多数时候还要再推一把。所以不禁要问:这些消费者的趋势快消巨头们没有意识到吗?其实并非如此。
  快消品行业可能是所有行业里经营数据、消费者调研数据最齐全的行业。每年每一个消费品巨头在中国市场都花费几亿、几十亿元人民币做各种类型的市场调研。但意识到上面的趋势,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两回事。
  首先,当一种商业模式和生意运作方法成功了半个世纪以上,公司的内部组织架构也已经在这种模式下优化了半个世纪以上,组织架构调整应对变化并非一时之功。
  就以快消品公司的核心市场部为例,宝洁和联合利华都把市场部拆分成两个子部门,一个部门负责品牌资产相关资源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广告制作;另一个负责媒体的投放和每年的生意运作。一方面每一个部门都有了成体系的运作系统,保证即便高中生做事,也不会出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营销模式高度依赖营销预算且有统一的电视广告渠道,这些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品牌2~3个人、大品牌6~10个人,就可以管理一个几亿、几十亿元的品牌。
  但新的媒体形态是更分散的,缺少统一的媒体渠道,所以需要新的组织架构才能应对这种变化,现在的几个人又如何调整呢?
  一方面这些人已经完全适应了原来的系统分工,不再像毕业生有更多的可塑性,另一方面人数太少,只能再一次高度依赖外部的广告公司,而广告公司又何尝不需要转型?
  其次,当前快消品巨头的掌权者绝大部分是70后或外国人,要他们理解年轻的群体和文化何其难也。他们绝大部分人甚至很少网购,他们很难理解年轻人的亚文化和不断更新的内容消费。他们之所以在那个位置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传统媒体时代,他们玩得无比娴熟。而年轻员工的授权,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每个公司面临的现实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但公司却不可能如此频繁变动。公司的变化都是跳跃式的,当现实世界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公司层面的变化才需要发生。而最近这几年,就是快速消费品巨头变化的临界点,只有经过比较大的转型,快消品巨头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个全新的市场。转型之难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结下来,“品牌心智显著性”和“品牌购买便利性”优势的沦丧以及转型之难,是我认为快速消费品巨头衰落的三个根本原因。
  长尾效应等数据只是表象,而消费者趋势的变化和自身转型的问题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消费品领域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怪两个人:一个叫消费者,另一个叫自己。
其他文献
定位崛起,成为企业赢得商战的法宝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顾均辉从汽车和传媒两个维度进行解析。在汽车方面,80年代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很少,仅有桑塔纳、夏利、标致等寥寥几种;90年代选择增加到二十几种,捷达、奥拓、马自达、奥迪、奔驰、宝马等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而2000年以后,汽车市场已有一百多种品牌、上千款车型供挑选。随着选项的增多,消费者决策时间加长,他们不再单单选择产品
期刊
老大老二合并,老三老四必死——近年来,这一定律近乎成为互联网创业公司绕不开的命运。  该定律是否适用于共享单车行业,仍有待验证。不过,当摩拜单车、ofo两家公司先后完成E轮融资,且融资额加起来高达13亿美元之时,外界对共享单车第二梯队的关注度陡然下降却是事实。  资本的围墙已经高不可攀。在某共享单车企业某城市总经理萧漫看来,拿下一线城市的入场券,至少要10亿元。若只投个一两亿元,就像石子丢进小水坑
期刊
陆文勇认为,互联网发展经过了三个时代,第一个阶段是信息时代,第二个阶段是电商时代,第三个就是服务时代。这三个时代,前两个时代分别创造了百度、阿里这样的巨头,现在,服务时代来了。而服务时代的互联网产品,就是在卖感觉。  以下是陆文勇在1月31日拉勾网年度盛典上的演讲实录。  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的O2O时代,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剧烈的改变。但是哪些改变比较彻底,哪些比较虚幻的。可能需要一个过程。
期刊
与典型的以实业立国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实业家与投资家显示出的是双重的青涩。在国外的实业发展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与德国模式。  美国模式:投资为私营实业主体服务  美国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高效、有利于投资,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顶峰。这种模式中,资本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們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  美国模式的中企业格
期刊
2017年7月,全国约有795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几乎都要面对第一道“人生考题”:租房子。  这并非易事。  旺季的住宅租赁市场“僧多粥少”、一房难求,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市场服务不规范——虚假房源、“黑中介”无处不在。  不少年轻人在大城市或多或少有过租房的“血泪史”。在他们看来,与合适的房子相比,自己更需要的是省心的服务。  长租公寓正是瞄准了这些“痛点”,其解决方案是——干净整洁且统一的装
期刊
有这样一个危险信号。越来越多的实业家开始圈钱运动,他们认为,从实业转做投资,无疑是一个更“科学”的选择。  实业之心已死?  一类老板既在做实业,也在投资本。金融危机之后,浙江一带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在收縮规模。剩下来的资金,楼市是第一大去处。在房价大涨的带动下,制造业企业投资房地产收益颇丰,甚至超过主业。  格力本是一心一意做实业的绝好案例,董明珠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工业精神”,但2009年1
期刊
没有哪个领域会像共享充电宝这样,在行业发展之初,竞争就如此激烈。经历过网约车、共享单车大战的朱啸虎深谙其中之道:阶段要看融资能力,只有持续拿到足够多的钱,才有可能跑出来。“小电的快速融资是为了构筑起资本壁垒。”  跟朱啸虎持同一观点的,还有美团创始人王兴。王兴曾给摩拜团队提过一个融资建议:“融资应该一直融,不要只醉心于商业模式和产品,如果你没有融到足够多的钱,投资人对你没有足够的倾向,到头来还是麻
期刊
随着存量房时代的到来,主打优质服务的长租公寓,会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下一个风口吗?  住建部等九部委近日发文,要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圳等12个城市被选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以长租公寓为代表的住房租赁市场在深圳已呈现爆发式增长。放眼全国,长租公寓更是被许多房企和中介视作转型的方向。随着存量房时代的到来,主打优质服务的长租公寓,会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下一个风口吗?  租赁市场,越来
期刊
YOU+最早成名于它的“三不租”规定:45岁以上的不租,结婚带小孩的不租,不爱交朋友的不租。YOU+创始人刘洋将YOU+的人群经营归纳为“合并同类项”,即让年龄相近、生活习惯类似、坚持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并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主要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北京苏州桥社区是YOU+的第一次尝试。  通过“三不租”,YOU+希望自己的住户能有极强的社交属性,让同一栋大楼里的年輕人像
期刊
长租公寓堪称房地产领域的新蓝海,但问题也层出不穷。  “到目前为止,长租公寓并没有明确的规范。也正是因为没有行业标准,所以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比如有些所谓的长租公寓房屋装修简陋,甚至使用劣质家具导致甲醛超标,服务也跟不上。”刘洋告诉本刊记者。  实际上,由于前期投入高、资金回收慢、盈利周期长,重资产模式的长租公寓对品牌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熊林认为,长租公寓能否盈利取决于运营商是否能解决三个层面的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