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tleav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的病例来自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性纳入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5 512例。排除瓣膜性房颤、肥厚型心肌病、基线接受抗凝或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后,最终该研究纳入患者7 757例。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是否为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随访(35±25)个月,随访结束时455例(5.9%)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有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2.38/100人年比1.35/100人年,χ²=16.8,Log-rank P<0.001)。基线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n=1 619)、120~129 mmHg(n=2 023)、130~139 mmHg(n=1 728)和≥140 mmHg(n=2 172)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44/100人年、1.79/100人年、2.16/100人年和2.52/100人年(χ²=17.9,Log-rank P<0.001)。基线舒张压<70 mmHg(n=1 128)、70~79 mmHg(n=2 277)、80~89 mmHg(n=2 804)和≥90 mmHg(n=1 328)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Log-rank P=0.9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高血压病史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8,95%CI 1.01~1.62,P=0.040);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高血压病史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5%CI 1.01~1.61,P=0.045)。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7,95%CI 1.02~1.82,P=0.035);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收缩压≥140 mmHg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6,95%CI 1.02~1.82,P=0.036);而收缩压120~129 mmHg和130~139 mmHg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分别为,HR=1.23,95%CI 0.90~1.67,P=0.193;HR=1.30,95%CI 0.95~1.77,P=0.098)。舒张压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

高血压病史及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地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或可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BAV)与三叶式主动脉瓣(TAV)狭窄的中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依据主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BAV组和TAV组。主要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和卒中组成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1年TAVR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型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监测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根据监测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非抵抗组。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
期刊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ALCA-R)致心原性晕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ALCA-R致心原性晕厥的住院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例女童,发病年龄7~14岁。临床症状为运动性晕厥伴急性心肌梗死(4例)、急性左心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
Framingham心脏研究是享誉全球的心血管病学研究,自1948年起始至今已走过70多年的历程,为当代心血管病学、流行病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就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背景、设计、历程、成果和贡献做一简要介绍与回顾。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一组有潜在恶性心律失常致猝死风险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有些可能具有“猝死高危”的遗传基础,有些会因药物、环境压力、电解质紊乱、发烧和其他COVID-19特异性的影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发生的风险。本文针对合并COVI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治疗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且依据房颤管理指南分析处方的合理性。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中18 014例房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基线或随访中是否应用AAD,分为AAD组7 788例(43.23%)和非AAD组10 226例(56.77%),并对在AAD组中占绝大多数的胺碘酮4 129例(53.02%)和普罗帕酮3
目的探讨全自动量化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简称为全自动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血管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97例,均行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心脏模型超声图像质量1级共61例被用于确定心内膜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默认边界值。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常规手动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简称为手动三
目的评估中国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地高辛应用时限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房颤注册队列。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招募的患者中共有10 472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入组时地高辛应用情况分为持续组(入组前已开始应用地高辛),新进组(入组时首次应用地高辛)和对照组(入组时未应用地高辛)。患者入组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
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房颤治疗领域涌现出大量研究,在房颤抗凝治疗、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基石,但我国房颤抗凝治疗仍需进一步规范化。同时,左心耳封堵技术发展迅速,可作为优化药物抗凝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减少房颤复发,但其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仍有待高质量证据的进一步论证。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