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理发师,他走过一段特殊、坎坷的童年。他听不见,也无法用语言诉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可是他有一颗婴儿般纯洁赤诚的心,用无私的付出给予了太多人关爱,也收获了同样真挚的掌声。他就是江苏丰县华山村著名的手语理发师——贾保卫。
让妈妈吃第一口糕的孩子
1990年,贾保卫健康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为父母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可8个多月大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发烧改变了一切。发烧好了之后,父母渐渐发现他对任何声音都没有反应。原来,他因发烧用药而中毒,失去了听觉。
父母对他充满了内疚和疼惜,痛苦中抱着小小的贾保卫求医问药,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寻访名医和偏方,尝试一切可以治愈的机会,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可即使这样,贾保卫的病情依然没有丝毫的好转。7岁时,父母将他送进了丰县的聋哑学校接受教育。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又陪着贾保卫到济南语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配上了助听器,学习一些说话能力。因为父母不顾一切代价的努力,现在的贾保卫保留住了一点微弱的听力。
自幼就习惯了求医问药的生活,也亲见了父母的艰辛,贾保卫小小年纪异常懂事,甚至懂事得令人伤心。在患难与共的家庭中,贾保卫很小就露出了心善的天性。家里买不起太多的零食,只能买一块小糕给他吃,可是他总是假装吃不下去,一定坚持先让妈妈咬一口才行。父母看他如此懂事,就更加地心疼,也下定决心绝不放弃,一定要陪着儿子走出一条路来。
又过了几年,父母将他送到徐州的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可是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太完善,对学生不能照顾到位,贾保卫常常被人欺负,心情低落,吃得也不好,导致营养不良,不长个子。父母舍不得他受苦,权衡许久,将他接回丰县家中。回到家的贾保卫不甘寂寞,常常跑到镇上的理发店看别人理发。邻居们建议说,这个孩子其实特别好,只要能学门手艺,以后一定能养活自己。父母便将他送到镇上的理发店打杂,平日里做些烧水、扫地的活,渐渐地,贾保卫对理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拜在师傅徐厚超的门下,开始学艺,那时,他年仅13岁。由于妈妈曾在济南陪同他半年,懂一些手语,所以充当起了他的翻译,小小理发师就这样逐渐走向了职业生涯。
人好手艺好的小小剃头匠
由于无法用语言沟通,虽然妈妈有时能帮他,但贾保卫跟师兄弟们比起来要吃力很多。“脱茬”,是理发的基础技艺,他常常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偷练,一次,他练习失败,竟然用手扇自己的脸。师傅徐厚超每谈起这事就眼圈泛红:“小小年纪,就知道要强,而且心地善良,纯得就像一张白纸。”贾保卫眼神好,特别机灵,能够察言观色,主动地帮助师傅做事。学艺后不久,他就成了人见人爱的孩子。
也许是不用说话,所以贾保卫特别心静,做活也做得很细致。店里来了老年人,别人都不愿意接老年人的生意,嫌脏、嫌麻烦,可贾保卫却不,他能够为老人慢慢地挠头、洗头,细心地剪发,每一步都用心而到位。后来,老年人都愿意找他剪。贾保卫也高兴,他连回家都不闲着,他带上理发的工具,回家后就到村子周边的老人家里,主动为他们理发。姥姥家离他家有七八里路远,他就骑上车、带上包去姥姥家周边为老人免费服务,有时一去好多天才回来。慢慢地,十里八乡的老年人、五保户都知道了他,无人不喜欢他。大家都说,“小哑巴”剃头匠人好,手艺更好!“小哑巴”这个词里没有丝毫的贬义,这成了老人们对他的爱称。他得了大家真心的夸奖,就更高兴了,就越发来劲。后来,这些他去过的地方都成了他的定点服务“单位”,他知道,这些老人需要他,他绝不辜负老人的期待。
后来,他老是往外跑,师傅便有了意见,因为店里的生意毕竟被耽搁了。父亲为了支持贾保卫,就掏钱为他买了属于他自己的全套工具,让他继续为老人服务。再后来,连师傅也被他感动了,不仅支持他去服务,还让其他小徒弟都跟着贾保卫,一起去为老人服务。师弟师妹跟着贾保卫,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练习手艺的机会,因为老人都很宽容,不会太计较他们是否是初学。就这样,在跟着师傅学习的四年多时间里,贾保卫的技术越来越好,他的公益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技艺高超的
慈善理发师
2007年,因为行善已经小有名气的贾保卫经由县残联推荐,被介绍给一位手艺更加高超的师傅刘景全。刘景全也是残障人士,更是一名优秀的理发师。一开始,他不愿意收贾保卫为徒。到了丰县第二天,刘景全让贾保卫试剪自己徒弟的头发,结果出乎刘景全的意料,贾保卫剪得相当好!这个徒弟,他收下了。
为了能够好好学艺,又不给师傅添麻烦,贾保卫和父亲每天早晨骑自行车30多里来到县城,风雨无阻。有时是爷俩骑一辆车,有时是一人骑一辆,父亲始终不辞劳苦地陪着他。父亲说,因为小时候的那次意外,他一直很内疚,觉得一定要为儿子多做一些。后来儿子学会理发后,竟然如此善良无私,这不仅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做父母的。父母很欣慰儿子是这样善良勤奋的一个人,他们更愿意为这样的儿子付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贾保卫还在老师店里学习理发,当他从电视画面里看到灾情时,将自己仅有的320元钱捐给了灾区。
跟着刘师傅学习四个月后,贾保卫参加了徐州市举办的“金莎杯”第四届美发美容职业技能大赛,他以一整套娴熟利落的动作和优雅新颖的造型征服了在场所有评委,在168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全场总冠军。其实当初参赛时,谁也没敢想他能获奖,而且,他是参加这个比赛的唯一一名残疾人。
当主持人报出贾保卫的名字时,其实他就站在主持人的不远处,可是他听不见,不知道主持人喊的就是自己。现场有点嘈杂,父母既没有想到,更没有注意到,获得冠军的竟然是自己年幼的、受尽苦难的孩子。当大家得知他是个聋哑人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的妈妈站在台下泪如泉涌……贾保卫能走到充满荣耀的领奖台上,太不容易了。
从那次获奖之后,贾保卫做的事更多了。2008年10月,贾保卫在华山镇开了一家“手语理发店”,免费为残疾人理发,继续义务为乡镇敬老院和农村的孤寡老人理发。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贾保卫在他的父亲及弟弟的带领下,踏上了去四川的列车。据粗略统计,贾保卫父子三人在四川停留了60多个日子,行程近5000多公里,先后到30多个社区、援建工地、医院和敬老院免费理发1万多人,自己花费1万5千余元。他还从四川带回两个聋哑徒弟,教他们学艺,并在徐州市聋哑学校自掏腰包,为残疾孩子免费教学了一个学期。
现在的贾保卫,每天都不闲住。他代表江苏参加了全国的残疾人美发大赛,获得冠军;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美发大赛,和普通人一起PK,获得了创意发型组的冠军,并被全国美发协会授予“阳光青年”的称号。他仍在不断地进修,现在又要准备去集训,参加世界级的比赛。
父亲说,儿子很忙,也太累了。但如果哪次要是不让他去为老人、残疾人免费理发,他就能被急哭。他自己宁愿什么都不做,也要去帮助别人,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到家的人。无声的他,用自己的双手温暖着更多的人。
让妈妈吃第一口糕的孩子
1990年,贾保卫健康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为父母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可8个多月大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发烧改变了一切。发烧好了之后,父母渐渐发现他对任何声音都没有反应。原来,他因发烧用药而中毒,失去了听觉。
父母对他充满了内疚和疼惜,痛苦中抱着小小的贾保卫求医问药,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寻访名医和偏方,尝试一切可以治愈的机会,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可即使这样,贾保卫的病情依然没有丝毫的好转。7岁时,父母将他送进了丰县的聋哑学校接受教育。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又陪着贾保卫到济南语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配上了助听器,学习一些说话能力。因为父母不顾一切代价的努力,现在的贾保卫保留住了一点微弱的听力。
自幼就习惯了求医问药的生活,也亲见了父母的艰辛,贾保卫小小年纪异常懂事,甚至懂事得令人伤心。在患难与共的家庭中,贾保卫很小就露出了心善的天性。家里买不起太多的零食,只能买一块小糕给他吃,可是他总是假装吃不下去,一定坚持先让妈妈咬一口才行。父母看他如此懂事,就更加地心疼,也下定决心绝不放弃,一定要陪着儿子走出一条路来。
又过了几年,父母将他送到徐州的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可是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太完善,对学生不能照顾到位,贾保卫常常被人欺负,心情低落,吃得也不好,导致营养不良,不长个子。父母舍不得他受苦,权衡许久,将他接回丰县家中。回到家的贾保卫不甘寂寞,常常跑到镇上的理发店看别人理发。邻居们建议说,这个孩子其实特别好,只要能学门手艺,以后一定能养活自己。父母便将他送到镇上的理发店打杂,平日里做些烧水、扫地的活,渐渐地,贾保卫对理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拜在师傅徐厚超的门下,开始学艺,那时,他年仅13岁。由于妈妈曾在济南陪同他半年,懂一些手语,所以充当起了他的翻译,小小理发师就这样逐渐走向了职业生涯。
人好手艺好的小小剃头匠
由于无法用语言沟通,虽然妈妈有时能帮他,但贾保卫跟师兄弟们比起来要吃力很多。“脱茬”,是理发的基础技艺,他常常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偷练,一次,他练习失败,竟然用手扇自己的脸。师傅徐厚超每谈起这事就眼圈泛红:“小小年纪,就知道要强,而且心地善良,纯得就像一张白纸。”贾保卫眼神好,特别机灵,能够察言观色,主动地帮助师傅做事。学艺后不久,他就成了人见人爱的孩子。
也许是不用说话,所以贾保卫特别心静,做活也做得很细致。店里来了老年人,别人都不愿意接老年人的生意,嫌脏、嫌麻烦,可贾保卫却不,他能够为老人慢慢地挠头、洗头,细心地剪发,每一步都用心而到位。后来,老年人都愿意找他剪。贾保卫也高兴,他连回家都不闲着,他带上理发的工具,回家后就到村子周边的老人家里,主动为他们理发。姥姥家离他家有七八里路远,他就骑上车、带上包去姥姥家周边为老人免费服务,有时一去好多天才回来。慢慢地,十里八乡的老年人、五保户都知道了他,无人不喜欢他。大家都说,“小哑巴”剃头匠人好,手艺更好!“小哑巴”这个词里没有丝毫的贬义,这成了老人们对他的爱称。他得了大家真心的夸奖,就更高兴了,就越发来劲。后来,这些他去过的地方都成了他的定点服务“单位”,他知道,这些老人需要他,他绝不辜负老人的期待。
后来,他老是往外跑,师傅便有了意见,因为店里的生意毕竟被耽搁了。父亲为了支持贾保卫,就掏钱为他买了属于他自己的全套工具,让他继续为老人服务。再后来,连师傅也被他感动了,不仅支持他去服务,还让其他小徒弟都跟着贾保卫,一起去为老人服务。师弟师妹跟着贾保卫,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练习手艺的机会,因为老人都很宽容,不会太计较他们是否是初学。就这样,在跟着师傅学习的四年多时间里,贾保卫的技术越来越好,他的公益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技艺高超的
慈善理发师
2007年,因为行善已经小有名气的贾保卫经由县残联推荐,被介绍给一位手艺更加高超的师傅刘景全。刘景全也是残障人士,更是一名优秀的理发师。一开始,他不愿意收贾保卫为徒。到了丰县第二天,刘景全让贾保卫试剪自己徒弟的头发,结果出乎刘景全的意料,贾保卫剪得相当好!这个徒弟,他收下了。
为了能够好好学艺,又不给师傅添麻烦,贾保卫和父亲每天早晨骑自行车30多里来到县城,风雨无阻。有时是爷俩骑一辆车,有时是一人骑一辆,父亲始终不辞劳苦地陪着他。父亲说,因为小时候的那次意外,他一直很内疚,觉得一定要为儿子多做一些。后来儿子学会理发后,竟然如此善良无私,这不仅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做父母的。父母很欣慰儿子是这样善良勤奋的一个人,他们更愿意为这样的儿子付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贾保卫还在老师店里学习理发,当他从电视画面里看到灾情时,将自己仅有的320元钱捐给了灾区。
跟着刘师傅学习四个月后,贾保卫参加了徐州市举办的“金莎杯”第四届美发美容职业技能大赛,他以一整套娴熟利落的动作和优雅新颖的造型征服了在场所有评委,在168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全场总冠军。其实当初参赛时,谁也没敢想他能获奖,而且,他是参加这个比赛的唯一一名残疾人。
当主持人报出贾保卫的名字时,其实他就站在主持人的不远处,可是他听不见,不知道主持人喊的就是自己。现场有点嘈杂,父母既没有想到,更没有注意到,获得冠军的竟然是自己年幼的、受尽苦难的孩子。当大家得知他是个聋哑人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的妈妈站在台下泪如泉涌……贾保卫能走到充满荣耀的领奖台上,太不容易了。
从那次获奖之后,贾保卫做的事更多了。2008年10月,贾保卫在华山镇开了一家“手语理发店”,免费为残疾人理发,继续义务为乡镇敬老院和农村的孤寡老人理发。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贾保卫在他的父亲及弟弟的带领下,踏上了去四川的列车。据粗略统计,贾保卫父子三人在四川停留了60多个日子,行程近5000多公里,先后到30多个社区、援建工地、医院和敬老院免费理发1万多人,自己花费1万5千余元。他还从四川带回两个聋哑徒弟,教他们学艺,并在徐州市聋哑学校自掏腰包,为残疾孩子免费教学了一个学期。
现在的贾保卫,每天都不闲住。他代表江苏参加了全国的残疾人美发大赛,获得冠军;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美发大赛,和普通人一起PK,获得了创意发型组的冠军,并被全国美发协会授予“阳光青年”的称号。他仍在不断地进修,现在又要准备去集训,参加世界级的比赛。
父亲说,儿子很忙,也太累了。但如果哪次要是不让他去为老人、残疾人免费理发,他就能被急哭。他自己宁愿什么都不做,也要去帮助别人,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到家的人。无声的他,用自己的双手温暖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