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上《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09553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23-02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本单元选取的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以及《延安,我把你追寻》。整个单元致力于“唤起追寻精神的力量”,让人获得生机、活力和精神力量的坚守。
  【说教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作家祁念曾创作的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写作特点:1.通过歌颂具体事物表现中心思想。如追寻“延河”,实际上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追寻“枣园”,实际上是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这是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文学意味不是特别重,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文章本身的特点加上诗歌的事物,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远,我们该如何处理?这是摆在教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1.关于古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每学期课内精读四首古诗,有着较为丰富的古诗学习策略:解诗题,知诗人;识字眼,明詩句;知诗意,悟诗情;感情朗读,尝试背诵。这一类古诗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到本课。
  2.关于现代诗。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也有两篇现代诗,《听听,秋天的声音》和《童年的水墨画》。但这两首诗都是儿童诗,其中的想象和情感和儿童的心灵息息相通。而《延安,我把你追寻》中描绘的事物和传达的精神,距离儿童的生活比较遥远,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说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读出诗歌的韵律。
  3.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
  【说重难点】
  重点: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1.前置性学习法。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学习导语,进行前置性学习。让学生课前搜集、了解关于延安的资料,这样在领会诗歌内涵上有坡度、桥梁。
  2.朗读感悟法。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
  3.合作探究法。把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强合作意识。迁移以往诗歌学习的策略,在本课中实践运用。
  【说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各小组代表演讲展示“我知道的延安”,展示前置性学习的成果。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听《回延安》,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文字,拉近学生与延安的时空距离,让延安变得可亲可近。】
  二、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一)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1.听朗诵诗歌录音,直观感知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
  总结:押韵,押的是“ang”韵。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请你把这首诗的韵脚用“.”标记出来。
  (二)理清全诗结构。
  1.如果让你来写《延安,我把你追寻》,你会从哪些方面入笔,从哪些角度去写?
  2.汇报反馈:想要追寻,追寻什么,为什么要追寻,追寻的重要性。
  课文就是从三方面来写的: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指名朗读: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诗歌,让学生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外在特点——鲜明的节奏,有规律的韵脚,让这首诗读起来声韵铿锵。在梳理课文脉络时,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对文本的构思,关注学情,换位思考。】
  三、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2小节,理解“追寻什么”。
  1.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呢?自读第2小节,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
  2.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到处都有流水,为什么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作者为什么选取延安的这几个地方进行描写?(此刻交流前置性学习内容)延安有很多地方,作者所选取这些事物聚焦了哪些意象,代表了什么含义和情绪?
  3.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语速缓慢,读中想象。)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声音要轻柔,仿佛闻到了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力量的象征,语调的铿锵。)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谁在讲话?这是扩大的会场,聚集的场所。精神宣讲,震撼的感觉。声音要上扬,让人有可视感、形象感。)
  【设计意图:把握意象,读中想象。诵读是我们把握文体、体会内涵的重要方式。朗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意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   (二)归纳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理解了第2小节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呢?
  总结:
  1.自由朗读,围绕主要问题。
  2.再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
  3.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情境。
  (三)学生自学第3—6小节,理解“为什么追寻”。
  1.小组合作: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弄懂“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这一问题。全班分成4—6人一小组,每小组分发不同的练习题,小组合作,认真讨论,共同解答。
  练习一
  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2)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练习二
  讨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
  练习三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1)改句练习:
  1)请把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你能用“只有……才……”造句,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3)你能用“因为……所以……”造句,也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2)通过完成上述改句练习,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些?为什么?
  2.小组内合作探究,继而每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3.分小组朗读课文第3—6小节。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深层的思考,深入理解延安精神。】
  (四)学习第1小节。
  1.诗人把自己对延安的追寻比作什么呢?女同学齐读第一节。
  2.课堂练笔:像(                 ),在(                 )。
  教师引导,发现诗歌的内容(寻找生命成长特别需要的方向,获取发展壮大的力量),体会诗歌的形式(比喻),打开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
  预设:像迷途的羔羊,寻找家人的方向。像饥渴的旅人,在寻找甘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形式,体会诗歌是用形象说话。找准练笔点,讓学生学习迁移,进行语言的历练。】
  (五)总结。
  1.对比阅读诗歌的第1小节和最后1 小节,你发现了什么?(意象和情感首尾呼应)男生读开头,女生读结尾。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学法和写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诗歌的语言就是形象的语言,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作者通过意象表达内涵。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尚浅,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基于诗歌的性质,把握诗歌文本特点,关注其中比喻、对比等表达方式,围绕意象这一寄托情思的载体,让学生体会、感受诗歌的语言,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阅读贺敬之的《回延安》。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是对本文和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延伸,也是对本文写作方法的鉴赏迁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延安精神,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延安,我把你追寻
  作者简介:
  葛金娥,中小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曾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课评选特等奖、华东四省区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暨优课评比特等奖、江苏省小学语文优课评选一等奖。主持4项江苏省规划办和江苏省教研室课题,其中《小学高年级语文特长生前置性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江苏省课题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应用软件也越来越多,微博、微信等应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学习工具。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成為了语文教师的一项新的挑战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微应用程序的了解,试着探究出能够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微课程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 语文教学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近年来,校园内外学生的暴力事件频发,很多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欠缺,平时将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不尊重和关心他人,过分的重视物质、心胸狭隘,不重视精神世界。因此,现阶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地位,更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培养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推崇。本文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作些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儿童故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这一课堂教学,是为适应中职生学情特点而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中职生 学情 学生主体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12-01  一、学情分析及设计意图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情普遍表现为:学生自
期刊
【摘要】这些年来,社会上关于高中生打架斗殴、杀人、自残的新闻层出不穷,年轻人对于他人生命的漠不关心,对于自己生命的冷漠态度,实在让人心惊。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现生命教育的渗透,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旨在为高中生树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
期刊
【摘要】当前,小学生朗诵文本时广泛的存在着唱读现象,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受限,二是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无法合理调控学习和教师缺乏有效引领。改变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利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唱读 朗读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从读文、品文、作文三个方面浅谈语言表达训练的技巧,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56-02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教育界经常关注的问题。以培育核心素养为视角,紧扣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摒弃课堂教学陈旧模式,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课前预习,重抓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扩大阅读面和记忆量,不放松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等有效性策略,步步夯实,多管齐下,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 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由于受到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在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推行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小学教育改革的需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采取
期刊
【摘要】历史是初中阶段丰富学生史学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学科。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打破传统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构建更加直观、有效,且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情境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其在初中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出发,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境教学 教学实践 运用策略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对于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于学前教育学生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韵律活动作为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内容,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韵律活动教学能力水平。所以,本文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韵律活动教学能力的相关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韵律活动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