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23-02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本单元选取的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以及《延安,我把你追寻》。整个单元致力于“唤起追寻精神的力量”,让人获得生机、活力和精神力量的坚守。
【说教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作家祁念曾创作的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写作特点:1.通过歌颂具体事物表现中心思想。如追寻“延河”,实际上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追寻“枣园”,实际上是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这是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文学意味不是特别重,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文章本身的特点加上诗歌的事物,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远,我们该如何处理?这是摆在教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1.关于古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每学期课内精读四首古诗,有着较为丰富的古诗学习策略:解诗题,知诗人;识字眼,明詩句;知诗意,悟诗情;感情朗读,尝试背诵。这一类古诗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到本课。
2.关于现代诗。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也有两篇现代诗,《听听,秋天的声音》和《童年的水墨画》。但这两首诗都是儿童诗,其中的想象和情感和儿童的心灵息息相通。而《延安,我把你追寻》中描绘的事物和传达的精神,距离儿童的生活比较遥远,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说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读出诗歌的韵律。
3.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
【说重难点】
重点: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1.前置性学习法。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学习导语,进行前置性学习。让学生课前搜集、了解关于延安的资料,这样在领会诗歌内涵上有坡度、桥梁。
2.朗读感悟法。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
3.合作探究法。把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强合作意识。迁移以往诗歌学习的策略,在本课中实践运用。
【说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各小组代表演讲展示“我知道的延安”,展示前置性学习的成果。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听《回延安》,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文字,拉近学生与延安的时空距离,让延安变得可亲可近。】
二、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一)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1.听朗诵诗歌录音,直观感知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
总结:押韵,押的是“ang”韵。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请你把这首诗的韵脚用“.”标记出来。
(二)理清全诗结构。
1.如果让你来写《延安,我把你追寻》,你会从哪些方面入笔,从哪些角度去写?
2.汇报反馈:想要追寻,追寻什么,为什么要追寻,追寻的重要性。
课文就是从三方面来写的: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指名朗读: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诗歌,让学生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外在特点——鲜明的节奏,有规律的韵脚,让这首诗读起来声韵铿锵。在梳理课文脉络时,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对文本的构思,关注学情,换位思考。】
三、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2小节,理解“追寻什么”。
1.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呢?自读第2小节,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
2.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到处都有流水,为什么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作者为什么选取延安的这几个地方进行描写?(此刻交流前置性学习内容)延安有很多地方,作者所选取这些事物聚焦了哪些意象,代表了什么含义和情绪?
3.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语速缓慢,读中想象。)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声音要轻柔,仿佛闻到了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力量的象征,语调的铿锵。)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谁在讲话?这是扩大的会场,聚集的场所。精神宣讲,震撼的感觉。声音要上扬,让人有可视感、形象感。)
【设计意图:把握意象,读中想象。诵读是我们把握文体、体会内涵的重要方式。朗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意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 (二)归纳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理解了第2小节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呢?
总结:
1.自由朗读,围绕主要问题。
2.再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
3.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情境。
(三)学生自学第3—6小节,理解“为什么追寻”。
1.小组合作: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弄懂“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这一问题。全班分成4—6人一小组,每小组分发不同的练习题,小组合作,认真讨论,共同解答。
练习一
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2)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练习二
讨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
练习三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1)改句练习:
1)请把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你能用“只有……才……”造句,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3)你能用“因为……所以……”造句,也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2)通过完成上述改句练习,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些?为什么?
2.小组内合作探究,继而每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3.分小组朗读课文第3—6小节。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深层的思考,深入理解延安精神。】
(四)学习第1小节。
1.诗人把自己对延安的追寻比作什么呢?女同学齐读第一节。
2.课堂练笔:像( ),在( )。
教师引导,发现诗歌的内容(寻找生命成长特别需要的方向,获取发展壮大的力量),体会诗歌的形式(比喻),打开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
预设:像迷途的羔羊,寻找家人的方向。像饥渴的旅人,在寻找甘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形式,体会诗歌是用形象说话。找准练笔点,讓学生学习迁移,进行语言的历练。】
(五)总结。
1.对比阅读诗歌的第1小节和最后1 小节,你发现了什么?(意象和情感首尾呼应)男生读开头,女生读结尾。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学法和写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诗歌的语言就是形象的语言,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作者通过意象表达内涵。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尚浅,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基于诗歌的性质,把握诗歌文本特点,关注其中比喻、对比等表达方式,围绕意象这一寄托情思的载体,让学生体会、感受诗歌的语言,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阅读贺敬之的《回延安》。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是对本文和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延伸,也是对本文写作方法的鉴赏迁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延安精神,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延安,我把你追寻
作者简介:
葛金娥,中小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曾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课评选特等奖、华东四省区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暨优课评比特等奖、江苏省小学语文优课评选一等奖。主持4项江苏省规划办和江苏省教研室课题,其中《小学高年级语文特长生前置性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江苏省课题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本单元选取的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以及《延安,我把你追寻》。整个单元致力于“唤起追寻精神的力量”,让人获得生机、活力和精神力量的坚守。
【说教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作家祁念曾创作的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写作特点:1.通过歌颂具体事物表现中心思想。如追寻“延河”,实际上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追寻“枣园”,实际上是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
这是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文学意味不是特别重,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文章本身的特点加上诗歌的事物,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远,我们该如何处理?这是摆在教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1.关于古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每学期课内精读四首古诗,有着较为丰富的古诗学习策略:解诗题,知诗人;识字眼,明詩句;知诗意,悟诗情;感情朗读,尝试背诵。这一类古诗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到本课。
2.关于现代诗。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也有两篇现代诗,《听听,秋天的声音》和《童年的水墨画》。但这两首诗都是儿童诗,其中的想象和情感和儿童的心灵息息相通。而《延安,我把你追寻》中描绘的事物和传达的精神,距离儿童的生活比较遥远,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说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读出诗歌的韵律。
3.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
【说重难点】
重点:领会和把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尝试迁移运用。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1.前置性学习法。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学习导语,进行前置性学习。让学生课前搜集、了解关于延安的资料,这样在领会诗歌内涵上有坡度、桥梁。
2.朗读感悟法。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
3.合作探究法。把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强合作意识。迁移以往诗歌学习的策略,在本课中实践运用。
【说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各小组代表演讲展示“我知道的延安”,展示前置性学习的成果。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听《回延安》,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文字,拉近学生与延安的时空距离,让延安变得可亲可近。】
二、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一)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1.听朗诵诗歌录音,直观感知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
总结:押韵,押的是“ang”韵。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请你把这首诗的韵脚用“.”标记出来。
(二)理清全诗结构。
1.如果让你来写《延安,我把你追寻》,你会从哪些方面入笔,从哪些角度去写?
2.汇报反馈:想要追寻,追寻什么,为什么要追寻,追寻的重要性。
课文就是从三方面来写的: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指名朗读: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诗歌,让学生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外在特点——鲜明的节奏,有规律的韵脚,让这首诗读起来声韵铿锵。在梳理课文脉络时,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对文本的构思,关注学情,换位思考。】
三、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2小节,理解“追寻什么”。
1.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呢?自读第2小节,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
2.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到处都有流水,为什么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作者为什么选取延安的这几个地方进行描写?(此刻交流前置性学习内容)延安有很多地方,作者所选取这些事物聚焦了哪些意象,代表了什么含义和情绪?
3.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语速缓慢,读中想象。)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声音要轻柔,仿佛闻到了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力量的象征,语调的铿锵。)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谁在讲话?这是扩大的会场,聚集的场所。精神宣讲,震撼的感觉。声音要上扬,让人有可视感、形象感。)
【设计意图:把握意象,读中想象。诵读是我们把握文体、体会内涵的重要方式。朗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意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 (二)归纳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深入学习,理解了第2小节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呢?
总结:
1.自由朗读,围绕主要问题。
2.再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
3.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情境。
(三)学生自学第3—6小节,理解“为什么追寻”。
1.小组合作: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弄懂“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这一问题。全班分成4—6人一小组,每小组分发不同的练习题,小组合作,认真讨论,共同解答。
练习一
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2)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练习二
讨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
练习三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1)改句练习:
1)请把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你能用“只有……才……”造句,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3)你能用“因为……所以……”造句,也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2)通过完成上述改句练习,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些?为什么?
2.小组内合作探究,继而每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3.分小组朗读课文第3—6小节。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深层的思考,深入理解延安精神。】
(四)学习第1小节。
1.诗人把自己对延安的追寻比作什么呢?女同学齐读第一节。
2.课堂练笔:像( ),在( )。
教师引导,发现诗歌的内容(寻找生命成长特别需要的方向,获取发展壮大的力量),体会诗歌的形式(比喻),打开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
预设:像迷途的羔羊,寻找家人的方向。像饥渴的旅人,在寻找甘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形式,体会诗歌是用形象说话。找准练笔点,讓学生学习迁移,进行语言的历练。】
(五)总结。
1.对比阅读诗歌的第1小节和最后1 小节,你发现了什么?(意象和情感首尾呼应)男生读开头,女生读结尾。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学法和写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诗歌的语言就是形象的语言,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作者通过意象表达内涵。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尚浅,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基于诗歌的性质,把握诗歌文本特点,关注其中比喻、对比等表达方式,围绕意象这一寄托情思的载体,让学生体会、感受诗歌的语言,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阅读贺敬之的《回延安》。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是对本文和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延伸,也是对本文写作方法的鉴赏迁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延安精神,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延安,我把你追寻
作者简介:
葛金娥,中小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曾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课评选特等奖、华东四省区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暨优课评比特等奖、江苏省小学语文优课评选一等奖。主持4项江苏省规划办和江苏省教研室课题,其中《小学高年级语文特长生前置性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江苏省课题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