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扬州是座太丰富的城市。张爱玲有言:像我们这些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扬州何不如此?在没有遇识这个城市之前,我们已经读了太多关于扬州的诗词。
譬如李白的这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小时候背的时候,简直禁不住心旌摇荡,自喜自悦。仿佛已置身于春天里,正赶往扬州那花柳繁华地。还有一层,因为扬州离我的家乡淮阴仅咫尺之遥,从来淮扬并称。古典小说里写到“这一日,车行至维扬地面”,心里自是一动,有一种故事发生在家门口的感觉。并且下边就要好看了,要么是才子佳人,要么是温柔富贵——这两样都是扬州的特产,如同自家地里种的。
又譬如小杜的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能想见他在扬州的那些年,怎样出入于歌楼酒肆,成日里浸泡于醇酒妇人。这样的生活真也未必值得艳羡,事实上,小杜那些年就心情寂寥,难免醉生梦死之感。可是醉生梦死也是有条件的,有那一世的繁华衬着,一边是“脂正浓,粉正香”,一边是“金满箱,银满箱”,千百年后读来,越发能想象当年扬州城里歌舞场的升平景象。
小杜还有一句诗也很有名,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是献给扬州韩绰判官的,此人是他的友人,想必当年一起厮混过。那时他们都还年轻,一副逍遥的公子哥儿样。很多年后想起,在二十四桥边上,一个有月亮的秋夜,那个教人吹箫的姑娘,如今也不知身在何处。写这首诗时,杜牧已回到长安,其时也就三十出头模样,可是回首扬州往事时,已不胜感怀唏嘘之态。大抵繁华、青春等物事,一俟进入回忆,便顿生苍凉之感,觉得像一场梦。这与晚唐、扬州的气息甚是相契。
扬州在唐朝已极尽繁盛,所谓“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太平广记》是这样描述扬州城的:
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读来简直眼红心跳,恨不能化身其中,也去凑一回热闹。
唐一代诗歌之盛,是免不了要对扬州进行吟唱的。除了前边提及的,还有“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又有“十里春风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再有“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末一句尤其可爱,叮当作响的,直叫人想起当年的秦楼楚馆里,一群少年男女昼夜放歌的情景,大抵有酒,不知愁,可劲儿把年华放纵,去寻欢。这里头有恣意,其实也是天真。
又譬如这一句,“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是稳当的中年人的腔调。与此相映照的,更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已是顾及身后事了。写这诗的也未必就是老年人,只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脱口来上这么一句,也算是对扬州城的“生死相许”。真是惊魂句。
唐诗里有太多关于扬州的描述,篇幅关系不一一赘述。大体而言,扬州是中国最宜入诗的城市,它与南京、苏杭一道,构筑了我们文明史、文化史中最璀璨的部分。正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这句虽然写的是南京,但泛泛也可指扬州,一样都是佳丽地、富贵场、温柔乡,也许身在其中不过尔尔,可是一旦隔着时间、越过字词看过去,这地方是能把人酥倒的。
文化意义上的扬州大体就是这么来的。经过两千余年时间、财富、诗文、风月的浸濡,它作为意象上的存在,实远大于地理上的存在。它是实的,更是虚的。那一年我去扬州,临时约了一个朋友,从南京开车过去。因为是初次造访,一般地也逛了瘦西湖,走了二十四桥,尔后走街串巷来到东关街,实在也没看出什么名堂来。第二天又起了个大早,一路问到富春茶社,慕名进去吃了早茶。记得那天人很少,点心吃得没滋搭味的。
心里想,这就算来过扬州了。懵懵懂懂的,说不上不好,可是也说不上哪里好。怅怅然总觉得不止于此,似乎缺了点什么,内中有东西没连上。
今年再去扬州,也是巧了,看到案头有本《扬州画舫录》,就应景带上了。顺便说一句,这本书极好,清代李斗写的,很平实的文字,我读来却是艳光四射。作者在扬州一住三十年,你看他是怎么写扬州的,他写浴池、茶肆、食肆、书场、官妓、妓舟、女子戏班、扬州小唱、扬州评话、广陵琴派、扬州竹枝词。他也写小秦淮、小金山、桃花坞。园林里他写了影园、休园、筱园、贺园。寺庙是禅智寺、高旻寺、天宁寺、大明寺。熙春台是要写的,乾隆做寿的地方。平山堂也得写,欧阳修筑造的,苏轼三过这里,至今还留有诗词刻在石壁上。买首饰是哪条街,绸缎是哪条街,皮子又是哪条街。妇女的发式是什么样,女鞋、女衫又是什么样。写人物,他挑了扬州八怪、石涛、江春、王士祯、卢见曾,另有盐商的富态,“二马”(马曰琯、马曰璐)的藏书楼,史称“小玲珑山馆”。风月场中,他写“某公子者,美丰姿,携家资百万,先至苏州、江宁,继居小秦淮”,又写一个叫许翠的娼女,短短三四百字,惊鸿一般闪现。
从来我以为,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这次来扬州,且行且读,比较下来,还是读的滋味略胜些。一本《扬州画舫录》,吃穿用度,人情百态,委实把扬州写了十之八九。读康乾南巡的盛景,盐商接驾,怎样造行宫……几乎字字见红尘,那扑面而来的鲜花着锦之盛,直晃得人眼睛疼。
行程安排极紧。晚上去看古运河,坐在游船上,一路彩灯闪烁,交辉焕采,而两岸楼台亭阁,火树琪花,是古诗里所谓的“岸岸楼台开昼锦”。大抵这在一般游人眼里便是胜景了。然而我是个太糟糕的游人,通常油盐不进,看一切都不走心。記得那年单位做活动,我陪客人去看珠江,也是坐在游轮上,一路奢宅豪景、明媚鲜妍,然而落在我眼里却是索然无兴味,因为很知道这一切不是我的,奢豪鲜妍跟我没关系。
扬州城则更远了一层。扬州最后的风华是康乾年间,迟至道嘉,凭空冒出一个上海滩,扬州便落了。这一切都记在诗文里,因此对于扬州而言,行读之间,怕是读更丰盛些。自然这话也不能一概而论。
譬如那晚我从古运河回来,庭院里略坐了坐,和友人一起闲话。此时正是深秋时节,看庭院里山石相叠,月华泻地,略微有些凉意。然而清风过处,金桂留香,深深吸一口气,简直要醉。才顿觉这是好时光,此处分明是扬州啊。 友人也起兴,相邀去喝酒。于是摸黑来到一处冷街僻巷,小店里买了两瓶“女儿红”,拎到对面的烧烤摊上,条凳上一坐,便“把酒看月”起来。实在也无关景致,先是身热了,再是心热了,眼睛才能看见更远处。便是看不见的也跟我有关系,那一刻,千古万古全是我的,又何止一个扬州城。
又想起唐人姚合的诗,“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突然心里一荡,似乎与什么东西连上了,那过往的风流、富贵、青春、欢乐风起云涌,落于这城市,我虽不在“此时”,却在此地。——行的妙处大抵如此,必得关乎自身、物我交融才有意味。游客一般地去凑热闹、赶景点,实是辜负了这座城。
2
前边提了几首唐诗,句句述及扬州的阜盛,正所谓“唐之盛,扬为首”。然而追溯起来,扬州的繁盛并不始自唐代,西汉时已“盛极一时”,这得从运河说起。
大体上,扬州是个与运河相始终的城市,所谓“成也运河,败也运河”。运河始凿于春秋时代,当年吴王夫差意欲北上伐齐,但碍于长江、淮河未有水道交通,遂于公元前486年下令开凿邗沟,以勾连江淮水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也是扬州的开城年,当时叫邗城,汉代叫广陵,也有叫江都。足见扬州与运河相伴而生的关系,无论是先有河、后有城,还是先有城、后有河,它们都像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又像是一母双胎的孪生姊妹。
及至西汉,另一个吴王出场了。此人叫刘濞,汉高祖刘邦的侄儿,受封吴地,定都广陵。此人在扬州颇有作为,“围海煮盐,开山铸铜”,更重要的是,他承继了吴王夫差的伟业,继续开挖运河,以解决盐运问题,一时富甲一方,繁盛之至。有传,当时天下银钱有一半是出自吴国。请看后世的鲍照是怎样描述吴王濞治下的扬州的:
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歌吹沸天”四字好,杜牧也有“歌吹是扬州”句。《扬州画舫录》里,有一节是专门写到了这两位吴王:
邗沟大王庙在官河旁,正位为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濞像。
这两位吴王,一位是扬州和运河的创世纪者,一位是扬州盛世的“始作俑者”,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只是两位的命运都不落好:一位败于越王勾践,自刎而死;另一位死于文景盛世,因叛乱而被歼。
当然运河史上,最著名的开凿者并不是这两位,而是“暴君”隋炀帝。这位皇帝做了两件功德无量的事,整个改变了后世的中国史。第一件事是开创了科举制度,第二件便是修凿大运河。——单凭这两件事,便是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又奈他如何?
具体地说,隋朝运河是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北京,东南至余杭,全程2500公里,以此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更进一步说,京杭运河是在隋炀帝手里才具雏形,等于他大刀阔斧打了个底子,留给后人的只是修修补补。
自然隋炀帝的下场也不好。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史书上说他是“美丰仪,少聪慧”。即位不久便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同时下令开凿大运河,又南征北战,又创科举取士……样样都是大事。难免横征暴敛,致使“天下死于役”。又“驕奢放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更不需说频繁奔波于长安、洛阳间。据说有一次巡幸扬州,率诸王、百官、后妃、宫女足有十余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到州县,弦歌达旦。
于是天下起事,“所在蜂起”,官军不能讨,以致隋亡。
隋炀帝最后是死在扬州。大抵他已预感到了末日将至,是再无回天之力了。一边穷长夜之乐,一边以毒药相携。又常引镜自照,对皇后和群臣说:“好头颅!谁当斫之?”他死于缢弑,时年五十岁。死前,欲饮毒酒自尽而不得,被叛军缢杀。
很多年后,唐人皮日休是这样论述隋朝运河的: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末一句是说,隋炀帝若不是修龙舟、幸江南,一味骄奢淫逸,他的功德足可与大禹相媲美。可是历史的糊涂即在于,他兴科举、辟运河这一节被忘了,只落了个简单的“暴君”。这是他著名的形象,也是多数人心中唯一的形象。
隋朝毁于运河,正合那句“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可是另一方面,还是那个皮日休,他在《汴河铭》中有一句:“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也就是说,隋炀帝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事,却开罪了当代,以致身死国灭,遗恨千古。
无尽唏嘘。无尽唏嘘。
顺便提一句,隋炀帝杨广是个卓越的诗人。史书里说:“少好学,善属文。”早年诗风宏阔,有帝王气。比如这一句,“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确有魏武之风,雄健朗阔。奇的是,他还写得另一路诗,像“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后来被秦观偷去,换了个句式,变成“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引得晁补之赞道:“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明显赞错人了,或者晁补之有意为之也未可知。
杨广还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当是那首更著名的唐代同题诗的先声,“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细细品来,里头若隐若现的张若虚的影子,等于是他养出了这位“孤篇压全唐”的诗人。
大体而言,杨广在诗歌上是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上接梁陈的绮艳纤丽,下开盛唐的辉煌磅礴,“神采天成,犹有英气”。这里摘录两首他写扬州的诗,以志纪念。《江都宫乐游》: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
……
确实是位“好游”的皇帝。那年他从长安一路逛到扬州,沿途造离宫,计有四十余所,江都宫便是他在扬州的住所,“尤为壮丽”。
此诗是他初幸扬州时所作,自然这也不是他的第一次,他少时随父王打天下,扬州便是他任总督时的驻所,一住十年,因此才有“扬州旧处”一说。大体上,隋炀帝有着很深的“扬州情结”,不仅在于这城市的台榭高明、风亭芳树,可能更多源自他的少时经历,在“春光荡城郭,满耳是笙歌”的扬州城,他是那一个策马扬鞭的英豪少年,这是他记忆中的永恒形象,他后来征南北、开运河、下扬州,大抵都与这一经历有关。 总之即位次年,他便不远万里回旧地,彼时新都才建、运河正开,他脱身出来,率众来到淮河边,说:“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显然已到江苏境内,有水乡泽国的景象。可是他心急,忍不住又问一句:“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全然一副小孩子的口吻,虽然他已是三十六岁的人了。另有一首《幸江都作诗》: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这是他最后一次幸扬州。是年天下大乱,道路隔绝,因此才“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诗写在春天。他那时已不准备回去了,“帝遂无还心”,又梦见有人唱歌:“去亦死,住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他也信了,便派人筑宫丹阳,准备迁过去。求生的同时,也向死。史书上说:“帝见天下危乱,扰扰不自安。退朝则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歷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景,唯恐不足。”穿着短衣,拄着拐杖,把亭台楼阁一个个打量,总也看不够。可能也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
这首诗正是写在这样的背景下。春天里,鸟声啁啾里他喝着酒,“梅花笑杀人”句难解,但颓靡、消沉,有肃杀气。这一句是谶语,写完这首诗的来年三月,“帝以三月被弑,即遭春之应也”。
他预言了他的死。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他最好的结局,死于他开凿的运河边,死在他至爱的扬州城。
3
隋炀帝死了,扬州城得以活。他以一个王朝的覆灭为代价,换来一条河,南北贯通,东西勾连,把中华汇成一个“大一统”。早在武则天时代,运河上便“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半天下之财富,悉由此路而进”。可以说,是隋炀帝造就了盛唐,非李家一家之功劳。
自此,扬州便开始了它风华卓绝的繁盛期。及至唐朝谢幕,历经宋元、明清,中间虽有起落——朝代更替,屡遭重创——却也屡仆屡起。但得一点太平,须臾间便又恢复了它旧时模样,其辉煌明艳、风姿绰约,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史称“通史式繁荣”。
也因此,钱穆才有一个观点:“瓶水冷而知天下寒,扬州一地之兴衰,可以卜天下。”是不是盛世,只要看扬州就知道了。扬州是盛世的晴雨表。
唐代以后写扬州的诗文,试以散曲《忆维扬》为例 ,它是盛衰并写,两相映照,更有意味。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作者汤式,元末散曲家。末世的文人大多喜欢怀旧,类似于“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晚暮的秋凉里,难免会想起春日正午事,闲闲道来,有取暖的意思,然而不说则已,一说则更凉了。中国的“怀古诗”大多遵循这一路径。
《忆维扬》主要是一个“忆”字,极写扬州往昔之荣华,又是“十万家画栋朱帘”,又是“三千里锦缆龙舟”,总之是“天上人间”所在了。不大清楚作者忆的是哪一朝的事,盛唐?北宋?——太远了,未曾亲历,从何忆起?因此,极有可能他写的是本朝事。元朝虽然短命,存世不足百年,却也有“昙花一现”繁盛时,一个扬州,一个泉州,还有一个元大都,都是当世一等一的大都会。尔后作者笔锋一转,回到当下: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大体上,这也是《红楼梦》的意思。一部“红楼”,可说是一个落难贵公子写就的繁华回忆录,同样是以盛写衰,繁华里见悲哀。唐以后的诗文大多是这一路数的,有颓唐气,似乎正午过后进入倦怠期,人恹恹的,不大提得起劲儿。同样是盛世,在唐朝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很倜傥的,真是元气充沛。能想象那时的人肥马壮,连走路都是大踏步,女人那时不裹足,不害羞,不病态。白日很长,太阳恒久地照着,给人一种永不落的错觉。
唐以后虽然不乏盛世,在诗文里的表现却多是一个“叹”字,大抵朝代之更迭,频繁且惨烈,过不上几年好日子,就“歌舞都休,光景难留”,这是一条铁律。因此身居盛世的人,也都知道“花无百日红”,活得不安心,不恣意。
《红楼梦》的可亲近正是在这里,典型的中国味。宝玉、黛玉等看见落花流水,都忍不住要伤怀叹息。这种颓,自然不及盛唐的生气勃发,——可是盛唐,大抵也是汉文明的一个例外吧,好比一个飞扬少年突然闯进了一群精致、萎蘼的成年人中,虽然共处一间屋,到底各不相干。
《红楼梦》自然与扬州脱不了干系,所谓“扬州旧梦觉已久”,这是曹雪芹好友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一诗中的名句,由此可见曹家、红楼与扬州的渊源关系。一般说到曹雪芹的身世,他的祖父曹寅是位中心人物——康熙的发小、伴读,十六岁就进宫当了銮仪卫,后来被任命为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后者的官邸即在扬州。
《红楼梦》的开头,写贾雨村被参了一本,革了职,他倒也洒脱,一路担风袖月,云游天下去了。“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方,闻得今年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样就引出了林黛玉,并且妙的是,作者把他祖父的官职安在了黛玉父亲身上。
曹寅最后是死在扬州任上。他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期间,康熙六次南巡,曹家接驾了五次,其中四次在金陵,一次在扬州。《扬州画舫录》里写到的高旻寺行宫、女子戏班,都和曹家在扬州的接驾有关。曹寅自己就养了一个戏班子,对应《红楼梦》里,便是贾蔷几个“下姑苏请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尔后芳官等“十二官”进驻大观园,花红柳绿之上更添了许多颜色。此外,扬州有一个园林叫“水竹居”的,据周汝昌考证,此处当是《红楼梦》里怡红院的蓝本。
《红楼梦》因元春省亲,借赵嬷嬷的口,间写江南接驾事。
赵嬷嬷道:“嗳哟,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得像淌海水似的……”
“如今还有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们家接驾四次,要不是我们亲眼所见,告诉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熟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家也就是甄家,甄家等同于曹家。只是随着曹寅在扬州的辞世,曹家的繁华梦也渐趋尾声,直至最后完全败落。这中间的关键当然是雍正朝时被抄了家,大抵富甲一方,“不见容于上”,连皇帝也看不下去了,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沾亲带故倒了一大片。
抄家那年雪芹不过五六岁,随家人迁往北京。《红楼梦》里黛玉初出场,也是“年方五岁”,隔年她母亲辞世,她便离开扬州,登舟北上,去京城看望外祖母去了。及至进了贾府,也是和宝玉同处贾母房中,隔一个碧纱橱,同吃同住,同进同止。“那宝玉也在孩提之间”,这与雪芹初进京的年纪合得上的。
曹家虽然被抄,但“百年大虫,死而不僵”,照样呼奴使婢一大家子,一顿螃蟹够得上庄户人家一年的开销……无论曹家在京城是何等情状,雪芹借写末世贾府的繁华热闹,同时又补一句,“如今的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光景”,由此可见他家先时在扬州、金陵一带,当是怎样的金门绣户、盛极一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雍正六年,頫卸任,雪芹亦归北京……然不知何故,是后曹氏似遭巨变,家顿落。”鲁迅的意思也是曹家并没有立马败落,抄家后大抵又经历一次巨变,以致“树倒猢狲散”,死的死,落的落。
《红楼梦》写于京郊黄叶村,此时雪芹一家已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了。当此陋室空堂、绳床瓦灶之时,因想起从前经历的一场繁华梦,遂记下来,盛衰对照,聊以解怀。他死在四十岁左右,此时“红楼”已洋洋八十回也,大观园开始抄家了,引得探春骂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未知贾家是怎样一败涂地,但知雪芹是死于贫病交加,从极盛到极衰,也不过三四代而已。
《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曹家是落了,康乾盛世又延续了几十年,另换了人家“起高楼、宴宾客”,尤其是乾隆六巡江南,更是把扬州城的荣华风流推向了极致。扬州的繁盛起于水、兴于盐。在于前者,是千余年来运河上的漕船络绎;在于后者,则两淮盐业向来是旧王朝的聚宝盆、钱袋子,扬州得天时地利,又天生一种“擅风情、秉月貌”的城市气质,从来富贵风流于一体,是历代盛世的一个最有力见证。
然而盛世有时最不好讲。所谓康乾盛世,也是父传子,子传孙,历经三代,计有百余年。及至乾隆退位,国库已“空空如也”。《红楼梦》也写到了这层意思,贾府虽有鲜花着锦之盛,其实内囊已尽,纵然强撑着,终也有一跌到底的那一天。果然接下来的嘉庆、道光年间,国运便一步步往下落,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至于割地赔款,种种受辱,从中兴出一个繁华的上海滩,从此扬州就落了。
上海起于末世,而扬州兴于盛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钱穆才有“扬州一地之兴衰,可以卜天下”之论。呜呼哀哉,为扬州一叹!
责任编辑:梁智强
作者简介:
魏微,生于1970年。迄今已发表小说、随笔一百余万字。作品曾登中国小说排行榜。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說学会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意、俄等多国文字。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
扬州是座太丰富的城市。张爱玲有言:像我们这些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扬州何不如此?在没有遇识这个城市之前,我们已经读了太多关于扬州的诗词。
譬如李白的这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小时候背的时候,简直禁不住心旌摇荡,自喜自悦。仿佛已置身于春天里,正赶往扬州那花柳繁华地。还有一层,因为扬州离我的家乡淮阴仅咫尺之遥,从来淮扬并称。古典小说里写到“这一日,车行至维扬地面”,心里自是一动,有一种故事发生在家门口的感觉。并且下边就要好看了,要么是才子佳人,要么是温柔富贵——这两样都是扬州的特产,如同自家地里种的。
又譬如小杜的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能想见他在扬州的那些年,怎样出入于歌楼酒肆,成日里浸泡于醇酒妇人。这样的生活真也未必值得艳羡,事实上,小杜那些年就心情寂寥,难免醉生梦死之感。可是醉生梦死也是有条件的,有那一世的繁华衬着,一边是“脂正浓,粉正香”,一边是“金满箱,银满箱”,千百年后读来,越发能想象当年扬州城里歌舞场的升平景象。
小杜还有一句诗也很有名,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是献给扬州韩绰判官的,此人是他的友人,想必当年一起厮混过。那时他们都还年轻,一副逍遥的公子哥儿样。很多年后想起,在二十四桥边上,一个有月亮的秋夜,那个教人吹箫的姑娘,如今也不知身在何处。写这首诗时,杜牧已回到长安,其时也就三十出头模样,可是回首扬州往事时,已不胜感怀唏嘘之态。大抵繁华、青春等物事,一俟进入回忆,便顿生苍凉之感,觉得像一场梦。这与晚唐、扬州的气息甚是相契。
扬州在唐朝已极尽繁盛,所谓“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太平广记》是这样描述扬州城的:
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读来简直眼红心跳,恨不能化身其中,也去凑一回热闹。
唐一代诗歌之盛,是免不了要对扬州进行吟唱的。除了前边提及的,还有“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又有“十里春风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再有“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末一句尤其可爱,叮当作响的,直叫人想起当年的秦楼楚馆里,一群少年男女昼夜放歌的情景,大抵有酒,不知愁,可劲儿把年华放纵,去寻欢。这里头有恣意,其实也是天真。
又譬如这一句,“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是稳当的中年人的腔调。与此相映照的,更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已是顾及身后事了。写这诗的也未必就是老年人,只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脱口来上这么一句,也算是对扬州城的“生死相许”。真是惊魂句。
唐诗里有太多关于扬州的描述,篇幅关系不一一赘述。大体而言,扬州是中国最宜入诗的城市,它与南京、苏杭一道,构筑了我们文明史、文化史中最璀璨的部分。正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这句虽然写的是南京,但泛泛也可指扬州,一样都是佳丽地、富贵场、温柔乡,也许身在其中不过尔尔,可是一旦隔着时间、越过字词看过去,这地方是能把人酥倒的。
文化意义上的扬州大体就是这么来的。经过两千余年时间、财富、诗文、风月的浸濡,它作为意象上的存在,实远大于地理上的存在。它是实的,更是虚的。那一年我去扬州,临时约了一个朋友,从南京开车过去。因为是初次造访,一般地也逛了瘦西湖,走了二十四桥,尔后走街串巷来到东关街,实在也没看出什么名堂来。第二天又起了个大早,一路问到富春茶社,慕名进去吃了早茶。记得那天人很少,点心吃得没滋搭味的。
心里想,这就算来过扬州了。懵懵懂懂的,说不上不好,可是也说不上哪里好。怅怅然总觉得不止于此,似乎缺了点什么,内中有东西没连上。
今年再去扬州,也是巧了,看到案头有本《扬州画舫录》,就应景带上了。顺便说一句,这本书极好,清代李斗写的,很平实的文字,我读来却是艳光四射。作者在扬州一住三十年,你看他是怎么写扬州的,他写浴池、茶肆、食肆、书场、官妓、妓舟、女子戏班、扬州小唱、扬州评话、广陵琴派、扬州竹枝词。他也写小秦淮、小金山、桃花坞。园林里他写了影园、休园、筱园、贺园。寺庙是禅智寺、高旻寺、天宁寺、大明寺。熙春台是要写的,乾隆做寿的地方。平山堂也得写,欧阳修筑造的,苏轼三过这里,至今还留有诗词刻在石壁上。买首饰是哪条街,绸缎是哪条街,皮子又是哪条街。妇女的发式是什么样,女鞋、女衫又是什么样。写人物,他挑了扬州八怪、石涛、江春、王士祯、卢见曾,另有盐商的富态,“二马”(马曰琯、马曰璐)的藏书楼,史称“小玲珑山馆”。风月场中,他写“某公子者,美丰姿,携家资百万,先至苏州、江宁,继居小秦淮”,又写一个叫许翠的娼女,短短三四百字,惊鸿一般闪现。
从来我以为,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这次来扬州,且行且读,比较下来,还是读的滋味略胜些。一本《扬州画舫录》,吃穿用度,人情百态,委实把扬州写了十之八九。读康乾南巡的盛景,盐商接驾,怎样造行宫……几乎字字见红尘,那扑面而来的鲜花着锦之盛,直晃得人眼睛疼。
行程安排极紧。晚上去看古运河,坐在游船上,一路彩灯闪烁,交辉焕采,而两岸楼台亭阁,火树琪花,是古诗里所谓的“岸岸楼台开昼锦”。大抵这在一般游人眼里便是胜景了。然而我是个太糟糕的游人,通常油盐不进,看一切都不走心。記得那年单位做活动,我陪客人去看珠江,也是坐在游轮上,一路奢宅豪景、明媚鲜妍,然而落在我眼里却是索然无兴味,因为很知道这一切不是我的,奢豪鲜妍跟我没关系。
扬州城则更远了一层。扬州最后的风华是康乾年间,迟至道嘉,凭空冒出一个上海滩,扬州便落了。这一切都记在诗文里,因此对于扬州而言,行读之间,怕是读更丰盛些。自然这话也不能一概而论。
譬如那晚我从古运河回来,庭院里略坐了坐,和友人一起闲话。此时正是深秋时节,看庭院里山石相叠,月华泻地,略微有些凉意。然而清风过处,金桂留香,深深吸一口气,简直要醉。才顿觉这是好时光,此处分明是扬州啊。 友人也起兴,相邀去喝酒。于是摸黑来到一处冷街僻巷,小店里买了两瓶“女儿红”,拎到对面的烧烤摊上,条凳上一坐,便“把酒看月”起来。实在也无关景致,先是身热了,再是心热了,眼睛才能看见更远处。便是看不见的也跟我有关系,那一刻,千古万古全是我的,又何止一个扬州城。
又想起唐人姚合的诗,“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突然心里一荡,似乎与什么东西连上了,那过往的风流、富贵、青春、欢乐风起云涌,落于这城市,我虽不在“此时”,却在此地。——行的妙处大抵如此,必得关乎自身、物我交融才有意味。游客一般地去凑热闹、赶景点,实是辜负了这座城。
2
前边提了几首唐诗,句句述及扬州的阜盛,正所谓“唐之盛,扬为首”。然而追溯起来,扬州的繁盛并不始自唐代,西汉时已“盛极一时”,这得从运河说起。
大体上,扬州是个与运河相始终的城市,所谓“成也运河,败也运河”。运河始凿于春秋时代,当年吴王夫差意欲北上伐齐,但碍于长江、淮河未有水道交通,遂于公元前486年下令开凿邗沟,以勾连江淮水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也是扬州的开城年,当时叫邗城,汉代叫广陵,也有叫江都。足见扬州与运河相伴而生的关系,无论是先有河、后有城,还是先有城、后有河,它们都像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又像是一母双胎的孪生姊妹。
及至西汉,另一个吴王出场了。此人叫刘濞,汉高祖刘邦的侄儿,受封吴地,定都广陵。此人在扬州颇有作为,“围海煮盐,开山铸铜”,更重要的是,他承继了吴王夫差的伟业,继续开挖运河,以解决盐运问题,一时富甲一方,繁盛之至。有传,当时天下银钱有一半是出自吴国。请看后世的鲍照是怎样描述吴王濞治下的扬州的:
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歌吹沸天”四字好,杜牧也有“歌吹是扬州”句。《扬州画舫录》里,有一节是专门写到了这两位吴王:
邗沟大王庙在官河旁,正位为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濞像。
这两位吴王,一位是扬州和运河的创世纪者,一位是扬州盛世的“始作俑者”,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只是两位的命运都不落好:一位败于越王勾践,自刎而死;另一位死于文景盛世,因叛乱而被歼。
当然运河史上,最著名的开凿者并不是这两位,而是“暴君”隋炀帝。这位皇帝做了两件功德无量的事,整个改变了后世的中国史。第一件事是开创了科举制度,第二件便是修凿大运河。——单凭这两件事,便是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又奈他如何?
具体地说,隋朝运河是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北京,东南至余杭,全程2500公里,以此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更进一步说,京杭运河是在隋炀帝手里才具雏形,等于他大刀阔斧打了个底子,留给后人的只是修修补补。
自然隋炀帝的下场也不好。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史书上说他是“美丰仪,少聪慧”。即位不久便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同时下令开凿大运河,又南征北战,又创科举取士……样样都是大事。难免横征暴敛,致使“天下死于役”。又“驕奢放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更不需说频繁奔波于长安、洛阳间。据说有一次巡幸扬州,率诸王、百官、后妃、宫女足有十余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到州县,弦歌达旦。
于是天下起事,“所在蜂起”,官军不能讨,以致隋亡。
隋炀帝最后是死在扬州。大抵他已预感到了末日将至,是再无回天之力了。一边穷长夜之乐,一边以毒药相携。又常引镜自照,对皇后和群臣说:“好头颅!谁当斫之?”他死于缢弑,时年五十岁。死前,欲饮毒酒自尽而不得,被叛军缢杀。
很多年后,唐人皮日休是这样论述隋朝运河的: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末一句是说,隋炀帝若不是修龙舟、幸江南,一味骄奢淫逸,他的功德足可与大禹相媲美。可是历史的糊涂即在于,他兴科举、辟运河这一节被忘了,只落了个简单的“暴君”。这是他著名的形象,也是多数人心中唯一的形象。
隋朝毁于运河,正合那句“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可是另一方面,还是那个皮日休,他在《汴河铭》中有一句:“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也就是说,隋炀帝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事,却开罪了当代,以致身死国灭,遗恨千古。
无尽唏嘘。无尽唏嘘。
顺便提一句,隋炀帝杨广是个卓越的诗人。史书里说:“少好学,善属文。”早年诗风宏阔,有帝王气。比如这一句,“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确有魏武之风,雄健朗阔。奇的是,他还写得另一路诗,像“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后来被秦观偷去,换了个句式,变成“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引得晁补之赞道:“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明显赞错人了,或者晁补之有意为之也未可知。
杨广还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当是那首更著名的唐代同题诗的先声,“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细细品来,里头若隐若现的张若虚的影子,等于是他养出了这位“孤篇压全唐”的诗人。
大体而言,杨广在诗歌上是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上接梁陈的绮艳纤丽,下开盛唐的辉煌磅礴,“神采天成,犹有英气”。这里摘录两首他写扬州的诗,以志纪念。《江都宫乐游》: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
……
确实是位“好游”的皇帝。那年他从长安一路逛到扬州,沿途造离宫,计有四十余所,江都宫便是他在扬州的住所,“尤为壮丽”。
此诗是他初幸扬州时所作,自然这也不是他的第一次,他少时随父王打天下,扬州便是他任总督时的驻所,一住十年,因此才有“扬州旧处”一说。大体上,隋炀帝有着很深的“扬州情结”,不仅在于这城市的台榭高明、风亭芳树,可能更多源自他的少时经历,在“春光荡城郭,满耳是笙歌”的扬州城,他是那一个策马扬鞭的英豪少年,这是他记忆中的永恒形象,他后来征南北、开运河、下扬州,大抵都与这一经历有关。 总之即位次年,他便不远万里回旧地,彼时新都才建、运河正开,他脱身出来,率众来到淮河边,说:“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显然已到江苏境内,有水乡泽国的景象。可是他心急,忍不住又问一句:“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全然一副小孩子的口吻,虽然他已是三十六岁的人了。另有一首《幸江都作诗》: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这是他最后一次幸扬州。是年天下大乱,道路隔绝,因此才“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诗写在春天。他那时已不准备回去了,“帝遂无还心”,又梦见有人唱歌:“去亦死,住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他也信了,便派人筑宫丹阳,准备迁过去。求生的同时,也向死。史书上说:“帝见天下危乱,扰扰不自安。退朝则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歷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景,唯恐不足。”穿着短衣,拄着拐杖,把亭台楼阁一个个打量,总也看不够。可能也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
这首诗正是写在这样的背景下。春天里,鸟声啁啾里他喝着酒,“梅花笑杀人”句难解,但颓靡、消沉,有肃杀气。这一句是谶语,写完这首诗的来年三月,“帝以三月被弑,即遭春之应也”。
他预言了他的死。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他最好的结局,死于他开凿的运河边,死在他至爱的扬州城。
3
隋炀帝死了,扬州城得以活。他以一个王朝的覆灭为代价,换来一条河,南北贯通,东西勾连,把中华汇成一个“大一统”。早在武则天时代,运河上便“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半天下之财富,悉由此路而进”。可以说,是隋炀帝造就了盛唐,非李家一家之功劳。
自此,扬州便开始了它风华卓绝的繁盛期。及至唐朝谢幕,历经宋元、明清,中间虽有起落——朝代更替,屡遭重创——却也屡仆屡起。但得一点太平,须臾间便又恢复了它旧时模样,其辉煌明艳、风姿绰约,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史称“通史式繁荣”。
也因此,钱穆才有一个观点:“瓶水冷而知天下寒,扬州一地之兴衰,可以卜天下。”是不是盛世,只要看扬州就知道了。扬州是盛世的晴雨表。
唐代以后写扬州的诗文,试以散曲《忆维扬》为例 ,它是盛衰并写,两相映照,更有意味。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作者汤式,元末散曲家。末世的文人大多喜欢怀旧,类似于“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晚暮的秋凉里,难免会想起春日正午事,闲闲道来,有取暖的意思,然而不说则已,一说则更凉了。中国的“怀古诗”大多遵循这一路径。
《忆维扬》主要是一个“忆”字,极写扬州往昔之荣华,又是“十万家画栋朱帘”,又是“三千里锦缆龙舟”,总之是“天上人间”所在了。不大清楚作者忆的是哪一朝的事,盛唐?北宋?——太远了,未曾亲历,从何忆起?因此,极有可能他写的是本朝事。元朝虽然短命,存世不足百年,却也有“昙花一现”繁盛时,一个扬州,一个泉州,还有一个元大都,都是当世一等一的大都会。尔后作者笔锋一转,回到当下: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大体上,这也是《红楼梦》的意思。一部“红楼”,可说是一个落难贵公子写就的繁华回忆录,同样是以盛写衰,繁华里见悲哀。唐以后的诗文大多是这一路数的,有颓唐气,似乎正午过后进入倦怠期,人恹恹的,不大提得起劲儿。同样是盛世,在唐朝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很倜傥的,真是元气充沛。能想象那时的人肥马壮,连走路都是大踏步,女人那时不裹足,不害羞,不病态。白日很长,太阳恒久地照着,给人一种永不落的错觉。
唐以后虽然不乏盛世,在诗文里的表现却多是一个“叹”字,大抵朝代之更迭,频繁且惨烈,过不上几年好日子,就“歌舞都休,光景难留”,这是一条铁律。因此身居盛世的人,也都知道“花无百日红”,活得不安心,不恣意。
《红楼梦》的可亲近正是在这里,典型的中国味。宝玉、黛玉等看见落花流水,都忍不住要伤怀叹息。这种颓,自然不及盛唐的生气勃发,——可是盛唐,大抵也是汉文明的一个例外吧,好比一个飞扬少年突然闯进了一群精致、萎蘼的成年人中,虽然共处一间屋,到底各不相干。
《红楼梦》自然与扬州脱不了干系,所谓“扬州旧梦觉已久”,这是曹雪芹好友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一诗中的名句,由此可见曹家、红楼与扬州的渊源关系。一般说到曹雪芹的身世,他的祖父曹寅是位中心人物——康熙的发小、伴读,十六岁就进宫当了銮仪卫,后来被任命为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后者的官邸即在扬州。
《红楼梦》的开头,写贾雨村被参了一本,革了职,他倒也洒脱,一路担风袖月,云游天下去了。“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方,闻得今年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样就引出了林黛玉,并且妙的是,作者把他祖父的官职安在了黛玉父亲身上。
曹寅最后是死在扬州任上。他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期间,康熙六次南巡,曹家接驾了五次,其中四次在金陵,一次在扬州。《扬州画舫录》里写到的高旻寺行宫、女子戏班,都和曹家在扬州的接驾有关。曹寅自己就养了一个戏班子,对应《红楼梦》里,便是贾蔷几个“下姑苏请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尔后芳官等“十二官”进驻大观园,花红柳绿之上更添了许多颜色。此外,扬州有一个园林叫“水竹居”的,据周汝昌考证,此处当是《红楼梦》里怡红院的蓝本。
《红楼梦》因元春省亲,借赵嬷嬷的口,间写江南接驾事。
赵嬷嬷道:“嗳哟,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得像淌海水似的……”
“如今还有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们家接驾四次,要不是我们亲眼所见,告诉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熟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家也就是甄家,甄家等同于曹家。只是随着曹寅在扬州的辞世,曹家的繁华梦也渐趋尾声,直至最后完全败落。这中间的关键当然是雍正朝时被抄了家,大抵富甲一方,“不见容于上”,连皇帝也看不下去了,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沾亲带故倒了一大片。
抄家那年雪芹不过五六岁,随家人迁往北京。《红楼梦》里黛玉初出场,也是“年方五岁”,隔年她母亲辞世,她便离开扬州,登舟北上,去京城看望外祖母去了。及至进了贾府,也是和宝玉同处贾母房中,隔一个碧纱橱,同吃同住,同进同止。“那宝玉也在孩提之间”,这与雪芹初进京的年纪合得上的。
曹家虽然被抄,但“百年大虫,死而不僵”,照样呼奴使婢一大家子,一顿螃蟹够得上庄户人家一年的开销……无论曹家在京城是何等情状,雪芹借写末世贾府的繁华热闹,同时又补一句,“如今的荣宁两府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光景”,由此可见他家先时在扬州、金陵一带,当是怎样的金门绣户、盛极一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雍正六年,頫卸任,雪芹亦归北京……然不知何故,是后曹氏似遭巨变,家顿落。”鲁迅的意思也是曹家并没有立马败落,抄家后大抵又经历一次巨变,以致“树倒猢狲散”,死的死,落的落。
《红楼梦》写于京郊黄叶村,此时雪芹一家已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了。当此陋室空堂、绳床瓦灶之时,因想起从前经历的一场繁华梦,遂记下来,盛衰对照,聊以解怀。他死在四十岁左右,此时“红楼”已洋洋八十回也,大观园开始抄家了,引得探春骂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未知贾家是怎样一败涂地,但知雪芹是死于贫病交加,从极盛到极衰,也不过三四代而已。
《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曹家是落了,康乾盛世又延续了几十年,另换了人家“起高楼、宴宾客”,尤其是乾隆六巡江南,更是把扬州城的荣华风流推向了极致。扬州的繁盛起于水、兴于盐。在于前者,是千余年来运河上的漕船络绎;在于后者,则两淮盐业向来是旧王朝的聚宝盆、钱袋子,扬州得天时地利,又天生一种“擅风情、秉月貌”的城市气质,从来富贵风流于一体,是历代盛世的一个最有力见证。
然而盛世有时最不好讲。所谓康乾盛世,也是父传子,子传孙,历经三代,计有百余年。及至乾隆退位,国库已“空空如也”。《红楼梦》也写到了这层意思,贾府虽有鲜花着锦之盛,其实内囊已尽,纵然强撑着,终也有一跌到底的那一天。果然接下来的嘉庆、道光年间,国运便一步步往下落,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至于割地赔款,种种受辱,从中兴出一个繁华的上海滩,从此扬州就落了。
上海起于末世,而扬州兴于盛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钱穆才有“扬州一地之兴衰,可以卜天下”之论。呜呼哀哉,为扬州一叹!
责任编辑:梁智强
作者简介:
魏微,生于1970年。迄今已发表小说、随笔一百余万字。作品曾登中国小说排行榜。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說学会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意、俄等多国文字。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