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动的音乐空间里转换教师角色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灵动的,让人心灵愉悦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的一个平台。积极有效的评价是促进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让自己变成积极的组织者、谦虚的合作者、平淡的引导者、真诚的倾听与赏识者,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角色转换;行动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位学生花费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在多元评价中进行不同角色的转换,运用评价与角色转换二者相互地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促进学生们个性的张扬。
  “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我幸福走过的,是我们共同搀扶的……”无意间听到这首歌,心里就这样想着:要是能像歌里所唱那样,学生是快乐的,老师是幸福的,每一次的音乐课大家一起快乐幸福着。音乐的教学是自由的,教师是一个整体的一小部分,评价可以从老师到学生,或者换个方向,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大家相互间都表现自己的热情,说说自己的看法。评价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际,老师只在其中有引导牵线的角色。只要大家幸福快乐,那就是成功的开始。在新课程的多元评价中音乐教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1 音乐教师在多元评价中充当积极的组织者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在音乐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差异,注重个性,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与个性的不断发展。在评价方式上要采用综合评价和差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谓综合评价就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三个维度,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差异评价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个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老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在新课程里强调学生是老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学习主角,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以主持人的心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精心设计一些艺术活动。例如,音乐接龙游戏,你唱我演,音乐动力火车,当当小指挥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组织学生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教师也可以发挥评价标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举办校内的声乐、器乐、舞蹈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包括集体性合唱比赛、个性化的校园歌手大赛、节日文艺表演、艺术节专场演出等。学生可以参加校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特长的舞台,也是音乐教学的延伸。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们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为积极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加分,为他们热情的态度鼓掌,为他们的勇气和能力喝彩。
  2 音乐教师在多元评价中充当谦虚的合作者
  多元教学评价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学生应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合作的。教师与学生合作,既是一种启发,是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脱离传统,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带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我在教人音版七年级上册音乐课《桑塔·露琪亚》,演唱新歌部分里,我的范唱环节是这么做的:
  “同学们,今天由我来给大家演唱一首歌,在我唱完后,假如大家觉得我唱得不错的,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给我一些鼓励;相反地,你们觉得我某些地方唱得不好,请举手给我指证出来,行吗?”学生们回答:“行!”(学生们当时的表情是非常期待地,个个都很好奇老师有什么样的表现。)于是,我用清脆的嗓音及良好的演唱情绪范唱完歌曲。当我一演唱完,就马上迎来很多热烈的掌声,也有个别雀跃地欢呼声,学生们表现出的不止是对我的表演而觉得很开心和激动,还有表现出对这首即将要学唱的新歌很喜欢的状态。但在鼓励以后,也有些学生举手给我提出一些他们自己的想法。我对学生们说:“从你们给我这么热情的鼓励来看,我知道你们很喜欢这首《桑塔·露琪亚》,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吧!”
  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性的活动,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往预设辽阔的空间。所以教师在新课堂上的角色,应该是与学生谦虚的交流者。
  3 音乐教师在多元评价中充当平淡的引导者
  在新课程里,提倡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有利于体现评价的价值,实现评价的效能,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淡化教师点评的方式。也让学生们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而培养评价能力,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我在上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阳关三叠》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之后,我提出了学生们与同学话别的话题,让学生们回忆自己有过的经历,谈谈感受,并让他们设计情景再现。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在认认真真地学唱歌曲后,就聚在一起商量、探讨,安排角色,再分组表演。老师这时就是一位总导演,看见“演员”们有什么问题了,就过去指导一下。然后我对学生们说:“请同学们自己推选出你们信任的评委和监督员,然后由评委宣读比赛规则。”表演完后,欣赏的评委们先点评节目,然后再投出自己满意的一票。而我根据评委们的投票给予奖品奖励。演员们在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后,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个个都显得很激动。这种生生互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伙伴之间得到更多的信任与肯定,让他们能融洽地在一起学习、嬉戏起到关键的作用。
  4 音乐教师在多元评价中充当真诚的倾听与赏识者
  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们思维的闪光点,善待学生的意见,千万不能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做学生们忠实的倾听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上采用“求同”与“存异”并用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耐心倾听每位学生的心声。
  在歌曲的旋律创编时,学生常会拿一堆没有音乐符号标记,如同一堆长长的“电话号码”让我欣赏。虽然这是一个很粗糙的创作,但也是学生们自己的“发明”,我按照学生的创作意愿,加以适当地编写,然后自弹自唱给学生听,根据学生的进一步要求,加以修改。原创者还是学生。学生创作的前提离不开鼓励,学生作品生成,离不开学生们的意见和教师的赞扬。赏识学生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强化了其优良行为,教师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赏识者,才能使学生积极去学习和表现。让音乐课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的乐园。在这个绚丽多彩的音乐乐园里:“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我幸福走过的,是我们共同搀扶的……”
  参考文献:
  [1] 黄在清.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Z].
  [2] 毛雪梅.让每块金子都闪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评价[Z].
  [3] 新课程音乐教学评价初探[Z].
  [4] 中小学音乐教育(月刊)[J].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是一个数字科技的时代,交互设计作为一种时代的标志,频繁出现在人类生活中。交互媒体设计是人机对话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视觉设计,传统媒体是单向对人行为的一种劝导,而交互设计,它是一种双向设计,在引导人行为的同时,也因人的行为反向来引导机器的运行,我们的行为在与机器互动交流下就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本文以电脑和触屏手机为例,来研究交互设计在现代社会中遇见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它为我们生活带来的
期刊
摘 要:艺术歌曲是17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流传的一种抒情歌曲,它在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是声乐作品的体裁之一,主要抒发艺术家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歌词声乐演唱和伴奏等方面都比较有考究。艺术歌曲是建立在美声演唱的基础上,有专门的作曲家作曲,专业的词作家填词,歌词一定是诗歌。而歌曲的伴奏一定是原版伴奏,演唱者必须有一定的歌曲技术,旋律一定要有修饰性。所谓钢
期刊
摘 要:高校导向系统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体现了高校与时俱进,创新科学知识领域有利于高校人文进步促进人文关怀。本文从数字媒体艺术介入高校导向系统的现阶段状况和特点入手分析问题,结合高校人文特质从树立高校品牌形象为出发点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在导向系统中的意义并结合实例探讨其应用。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高校导向系统  1 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导向系统中现阶段状况和特点  艺术介入到导向空间,在国际上早已经收到
期刊
摘 要:“音乐”与“美术”不同的艺术存在架构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诠释手法,可谓代表了艺术形态的两极。斩获普利策大奖,由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撰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极为形象的把数理逻辑、绘画、音乐等不同领域间的共同规律连在一起形成了首尾相连的“怪圈”,巧妙的将不同艺术之间具有共同性的规律相融合,用“矛盾空间”的手法颠覆了传统的视阈观感。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以此
期刊
摘 要:在设计过程中,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设计师往往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创意。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成了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广告或电影中,常用色彩来表现影片主题与风格,塑造人物造型、营造气氛、渲染环境,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同时,色彩也是设计中作品表现民族性的最佳途径,用色彩来表达民族文化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前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每当变幻时》通过对一个女性十年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普通人的拼搏与奋斗,也表现了他们的错过与失去,更展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幽默与温情。  关键词:每当变幻时;错过;失去;幽默;温情  电影《每当变幻时》上映于2007年,适逢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也许是创作者将原本的片名《阿妙的十年》改为《每当变幻时》的一个原因,毕竟后者听起来似乎更有“大时代”的气魄与味道。更改片名或许出于制作者的商业考量,我们无
期刊
摘 要:张炜是当代文坛极具个性的作家之一,以80年代末的《古船》引起轰动,对该文本的讨论至今延绵不绝。本文试图从《古船》悲剧性人物的塑造入手,追溯人物悲剧性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张炜所秉持的道德理想主义。  关键词:张炜;古船;悲剧性人物;根源;道德理想主义  张炜是一个理想主义色彩浓郁的作家,80年代以清新的“芦青河”系列小说登上文坛,并在这些小说里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乌托邦世界。然而后来他却没有继
期刊
摘 要:诸多电影将“火车”这一能指置于银幕,除考虑到到摄影美学外,更多赋予其隐喻功能。研究这种“火车情结”对于分析电影的体验与情感符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火车;摄影美学;隐喻功能;载体;意象  0 引言  纵观中外电影,“火车”这种看似平常的交通工具频繁出现。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火车进站》至今,“火车”与电影可谓相生相成。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火车情结”。  
期刊
摘 要:音乐剧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我国的音乐剧市场目前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在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音乐剧作品涌现出来,更多的西方音乐剧制作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经过多年实践,我国音乐剧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但在许多方面与西方比起来差距甚远。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音乐剧《妈妈咪呀》本土化的成功原因,从中得到启示,并结合我国音乐剧市场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艺术中的变态心理”这一特殊的对象为主体,明确其“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科学概念,阐明它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常态与变态心理的对比,进而明确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变态心理,常态心理  0 绪论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不论所感受到的是否能够被适应,都不得不为艺术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我们毫不怀疑的认为这可以与某些“变态”的心理因素相连。那么,艺术中的变态心理,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