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思考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怎样处理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呢?笔者提倡先要把教材“读薄”,然后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薄”: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教材;确立前后知识的联系。把教材“读厚”:处理好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注意情境的创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教材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64-01
  以前常听人说读书要“先读厚,再读薄”,就是要先把书读通透,再去抓里面的精髓。然而,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面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材,笔者却提倡先要把教材“读薄”,然后才是把教材“读厚”,这也就是笔者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 把教材“读薄”
  思想品德教材与其他学科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内容、道理及关于德育的渗透,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也更偏向于生活化,翻开课本,每页都有材料、事例,理论知识却相对较少。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读思想品德教材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抓住教材中的精髓,也就是要知道:教材都讲了哪些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说明,哪些问题是需要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需要灵活掌握,哪些知识是需要内化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的。将这些需要掌握的问题,列一个提纲,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脉络。也许,几页书的内容,用几个问题就可以概括出来,这就是笔者说的将教材“读薄”—— 抓住其精髓所在。
  1.1 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辑思想、编排体例,了解教材的基本特点,处理好教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材,把教材读准、读深、读透,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切不可糊里糊涂地教一课是一课,做一题是一题,最终“以已昏昏,使人昭昭”。
  1.2 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教材
  新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无论是材料的选取、内容的安排还是知识的构成都凝聚着众多课程专家、教研人员的智慧与心血,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唯一标准,时代在不停的发展,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品德教材必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百密一疏,教材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或与地方情况不符之处。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作为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融入自己的智慧,积极审视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材静态主题情境为动态生活场景,通过活动引领思想品德教学。
  1.3 确立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材的使用,必须要讲究前后知识的联系,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也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思想品德的完善,而且对教师整体把握、系统教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通读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的课本,认真分析大纲,抓住其精髓,列出一份完全的提纲,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不仅包括学期内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包括不同学期、学年的课本之间的递进关系),同时,还应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的区别联系。所有的这一切需要教师花费很大功夫,但绝对是值得的。
  2 把教材“读厚”
  在将教材“读薄”之后,教师紧接着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这些知识能够转换为学生的知识,并且使这些知识内化,应用于实践中且提升道德品质,也就是达到我们说的“三维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再把教材“读厚”:哪些地方需要认真的讲解,在讲解中应该说些什么话,扩展些什么内容;在讲解重要问题时,应当思考如何能尽快地让同学的理解并且将知识内化,应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结合什么热点;应该怎样设计教材中各项内容的环节安排,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并达到感情的升华。
  2.1 处理好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程关注生活,关注品德,关注法律,关注社会,可以说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最大效度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在提高学生品德素养中的作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地跟其他课程相沟通,与课内外教学资源相融合,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当然在引进其他教学资源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应处理好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要立足于教材,注意其他教学资源与思想品德教材的密切配合与有机整合,以达到既不墨守成规,又不滥用资源的目的。切不可丢开教材,盲目地、毫无节制地采用课外学习资料,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课外资料的拼盘课,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2.2 注意情境的创设
  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对教材本身的一种延伸。
  思想品德课中情境的创设有几种常见方式:利用问题创设情境,利用活动融入情境,设置生活融入情境,设置生活场景等。在情境的创设中材料、活动和视频的选取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切合性。如果利用问题创设,问题要具有一定导向性,表达要清楚,确保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出现教师需要的答案。
  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改变了过去“观点—论述—事例论证”的呈现方式,而是呈现出活动化、生活化与情境化等鲜明特点。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其他文献
初中生学习语文有了一些知识积淀,但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仍是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增强文化底蕴与培养各种能力方面着手,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此把点滴做法做简要阐述。  一、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一是抓日积月累。让学生课上、课下积累一些名人名言、古诗词、精彩片段等作为课前五分钟检验的内容,学生在积累中发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了解了中国璀璨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文学作品中的一
在无溶剂体系下合成环氧葵花籽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葵花籽油用量为30 g,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7 h,甲酸用量为9.1 g,双氧水用量为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教师将多媒体图片、挂图、显微镜观察,数码互动有机的结合,发挥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解决本课程枯燥无味,抽象难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维系,传递和接受各种知识,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中,有的教师参照教案照本宣科,被教材所奴役,又力求知识点能教得面面俱到,所以就出现了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要讲,但却什么都讲不透的现象。笔者以《玻璃桌子》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挣脱教材的桎梏,合理使用教材,真正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一、 备课前,知识点的罗列  教材中很多优秀的文章,往往都有值得我们去品评欣赏的
摘 要:本文从机械制造基础教学面临的困境入手,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明确了教学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 机械制造基础 教改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90-01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
语文是文字“游戏”,更是一部隐藏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知识的“辞典”。学习语文,就是在品析文字中带着好奇自觉翻阅,让汉字散发出灵动。依据语言习得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带领学生品味文字,找出其中的“潜台词”,听出“弦外音”,更能够丰富学生学习认知视野和思维,主动释放学习内驱动力和积极情感,让学生在跳动的音符中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我运用“四部曲”教学方式指导的徐玮琦同学,凭借超强实力和稳定发挥,获
新课标高考的生物试题中出现的考查学生从题意的语言文字中和图表、曲线中获取信息的托力退新增强,考查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试题也迅速升温。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加强这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
隨着科学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教学方面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情感教育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将其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即可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难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须要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
兴趣教学是多方位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做到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转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老师,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勇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