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造境,超以象外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z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林茵工作室
  受访人:林 茵
  采访人:山 己
  我希望表现一些不要太多修饰,比较单纯的意象,我也会画牡丹,画荷花,但路边不知名的小草杂花更能打动我,它们拥有不知名的美感……
  SHMJ:你为什么选择了“花鸟画”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你生活的地域—岭南有关吗?广东气候宜人,植被丰富,题材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林茵:不同的地域植被不同,北方一样也有许多花草植被,每个地方的植物都有其独特性,从这一点上不能简单的说我画“花鸟”就有先天的优势,不同地域的画家可能只是在题材上选择不同的表现对象。我选择“花鸟画”可能与个人的喜好、个性和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关系。花鸟画的表现题材,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自然界的这些小生灵,都是有感情、能与人对话的生命体。我通过写生创作去观察它们、去表现它们,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感悟,自己的审美理想,以花鸟虫鱼为载体,进行自我抒发、自我表达。
  SHMJ:开始选择绘画作为发展方向是否受到家庭的熏陶,或者完全是自己的主观意愿?
  林茵:家庭的影响倒是没有,因为我们家庭成员都是学理工科的多。我从小喜欢画画,当时只是当成是兴趣爱好,到了要选择专业的时候,我的表姐对我说:“人在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如果你的工作恰好是你的爱好,你将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高中时我开始接触到系统的绘画训练,这也为我后来考取广州美院打下了基础。上大学之前很希望画油画的,我的色彩感觉比较好,而对于国画一开始兴趣并不是很大,后来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就越发的对国画、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的着迷。直到现在,对于这种阴差阳错,我都心存感激,也为我能从事国画创作而感到庆幸。
  SHMJ:你一直在广州上学,是什么促使你到北京来继续学习深造呢?
  林茵:古人常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一直在广东接受教育,非常希望能到另一个城市继续学习深造,而北京是一个文化非常集中的城市,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在这里,基本你能接触到全国各地来的文化精英,来北京学习的这一年收获良多。
  SHMJ:女性与“花”有着天然的关系,你作为一名“花鸟”画家同时也是一名女性画家在这一点上是否有所体会呢?
  林茵:倒是没有刻意去想过。我最喜欢画的题材是荷叶、枯荷、莲蓬、杂草,这些都说不上是非常“美”的物象,与女性娇嫩的感觉也相差甚远。在绘画的整个过程里“物象”只是我的“辅助之物”,通过它们我想要传达某种“境”,或者是一种“氛围”,或者是一种“情绪”。虽然花的外形比较漂亮,但是经过我的处理后反而与其本身差别挺大的,反而是物象的质感能对我产生很大的触动。我画荷花的时候会早晨去看,中午去看,下午去看,其实荷花的状态每个小时都有变化:早晨的时候花苞有点打开,像是“少女”,充满水分,如果遇到晨雾就显得更湿润了;中午的荷花最绚烂,顶着太阳娇弱里面蕴涵坚强;傍晚它的花苞又会收紧闭合。到了生长的后期荷花就不会闭合了,开始凋谢,莲蓬慢慢被风干。我个人特别喜欢画“萧瑟的意境”,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与“萧瑟意境”准确对位的语境,而我们会对“枯藤老树”、“太湖石”进行审美并且给予相当高的地位。比如,古希腊时期的造像非常强调生命力和人体的健美,选择女性身体的形象,带点脂肪的会成为首选,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也是喜欢选择丰满、圆润的造型,而中国画里的人物体态造型感截然不同,二者背后是不一样的审美体系。
  SHMJ:美学的来源广了,艺术家在面临复杂问题的同时发挥空间也更开阔了。
  林茵:中国的文化并不是一直搁置在真空里的,它一直都面临着复杂的来源问题,这在中国美术史中可以找到痕迹,在西方历史中同样可以找到例证线索。和我们关系相对比较近的是清代以来的历史,譬如郎世宁,他可能不是西方当时第一流的画家,由于身份和传教的需要,他带来了西方文明的成果,带来了西方的油画技法,当时清代评论界称西方绘画的美学体系“意境全无”。郎世宁的一套绘画手法并不是让你去思考背后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抓住你的眼睛”,所画的就是你所看到的。同处于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画,寥寥几根“线条”就能完整的表达一个空间,其中折射出“儒、道、士”的精神,为什么他的境界会那么的高?他的线条中,内隐了对人的心灵运行轨迹行走过的路径,这是西方绘画无法企及的。中国人崇尚“虚”的东西,体现在视觉方面,“虚”处着手的多,“实”处着手的少。
  SHMJ:能否总结一下你最近在创作中的主线是什么?
  林茵:目前阶段我在思考作品的突破,过去积累的经验手法、审美喜好在作品中挥之不去,在探索中我尝试了一些水和颜料的碰撞效果,不完全是肌理。赵无极、朱德群的抽象绘画我很欣赏,能结合适度的抽象因素在作品当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赵无极的作品有许多中国画的影子,我想他有刻意之处也有无意之处吧,“无意识”强烈到一定程度人会刻意为之的。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提到“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在我的个人追求中倾向于“有我之境”。许多宋代绘画看不到画家主观植入的痕迹,即使在造型上都通过提炼。元代以后的绘画就带有画家强烈的审美倾向与追求了,画家的风格手法是画家彼此间区分的重要参照,“个人主义”在慢慢抬头。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将自己屏蔽在物象之外客观的表达是最高的境界,但我却追求“有我之境”。作品往往和画家的喜好紧密相连,任何主题内容都可以在绘画中得以表现。旁人可能会认为画家们的创作有他自己明确的一条主线,但是画家自己常常处在“不自觉”的状态,对于他们来讲“直觉”比“经验”和“理论”重要,推动探索的很可能是“意外”和“偶然”,它们还将继续把画家推向下一次的“意外”和“偶然”,伴随失误应运而生的是新的可能性。
  SHMJ:在你的作品当中我没有看到“黄荃富贵”,却看到了“徐熙野逸”。   林茵:我希望表现一些不要太多修饰,比较单纯的意象,我也会画牡丹,画荷花,但路边不知名的小草杂花更能打动我,它们拥有不知名的美感。
  SHMJ:我想“花鸟画”不能单从字面简单的理解,它囊括非常广泛的题材,那么“花鸟画”的外延在哪里呢?
  林茵:这个问题太大了,关乎到“花鸟画”背后的“文化出发点”。一般认为“花鸟”分科是从五代开始的,再早之前“花鸟”在中国画中只起到背景作用,到了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提倡“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所以画家们很注重观察和细节的体验,又由于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花鸟画”在当时成为了潮流,花鸟画的发展也因此达到了顶峰。作为中国人一听到“花鸟”大概就能知道意象所指了。
  SHMJ:今天我们常常会拿中西绘画来进行比较,你认为中国的花鸟画与西方的静物画有什么异同?
  林茵:中国的“花鸟”不只是呈现瞬间的场景,不像西方绘画中的静物画是静止的空间。而是有时空流动在里面的。如崔白的《双喜图》,兔子回头是因为上方有两只喜鹊在叫,风从右边吹过画面,隐约感觉有空气在流动,这幅画曾经对我影响很大。西方的绘画当中经常会看到一只鸟、一匹马……给人以静止的感观体验,你不会感觉里面有时间空间在流动。在“花鸟画”的长卷中更能体现流动的感觉。“山水画”也是一样的,其中时间和空间因素更强烈,古人认为“山水画”常常是“可居可游”的。
  SHMJ:你作品中与植物相对应的动物仅仅是画面的补充,还是刻意有所指向呢?
  林茵:是有所指向的。我比较喜欢白鹭,翠鸟……画水边的题材比较多,对于水边生长的东西也非常感兴趣,雾气缭绕的环境也很喜欢。蝴蝶是我必画的题材,它代表“绚烂”也好,“脆弱”也好,很多具有反差的“形容词”都能适用于它,另外蝴蝶的种类很多,画的时候会有很多选择。白鹭很清高,很单纯。“猛禽类”如鹰我就不喜欢,因为它是猎食者,一般的昆虫题材我也不是很感兴趣。我的画面中出现的都是比较温顺的小动物。我画画的时候其实想法是比较直接单纯的,非要用语言诠释可能会有过度解读的嫌疑。画花、蝴蝶、鸟、草叶……心态都一样,它们只是我的素材和手段,分开单独并不代表什么,希望观众关注整体画面的呈现。
  SHMJ:经历多年的绘画生涯,有没有思考过个人创作与绘画历史之间的关系?
  林茵:西方的艺术体系总是后人终结前人的东西,中国的体系是强调传承,是一种“线性”发展结构,在艺术领域也是这样。我通过历代大师的作品去认识自然,借助他们的眼睛发现“美”,这是很重要的途径,我借助它们去重新认识世界。传统的研究为我增添了许多观察世界的渠道,也增添了许多表现的可能性。
  SHMJ:除了古代绘画,你的创作灵感的来源还有那些呢?
  林茵:文学作品也会为我提供独特的角度和体验。为什么我们要去看文学作品,因为它能给你提供新的启发,通过作者的眼睛重新去感受外界,我们人的一生当中的经历和感受是非常有限的,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从他人的人生中去感知更为广阔的人生维度。我每年都会反复阅读《红楼梦》,从高中到现在差不多读了十几遍了,会特别关注针对《红楼梦》所展开的文学解读。我看《红楼梦》的文本,不是从头读到尾,而是习惯于随机选一段就开始往下读,这本书将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打开了,你不会认为书里的描写是客观的描写,由于描写的太生动很容易将人的感观想象打开。声音、气味、色彩书里都有很极致的刻画,人与人的交往间萦绕着悲剧的气息令人着迷。你不觉得世界上伟大的文学作品多是悲剧吗?喜剧很难能达到很极致的顶峰……
  SHMJ:你刚说到“线性”结构,我想知道它是体现在传统艺术的形式之中,还是蕴涵在世界观之中呢?
  林茵:我想都有吧。中国舞蹈的“水袖”和书法有一定的相通性,古琴在旋律中也带有强烈的“线性感”,如果一个人许多艺术形式都有涉猎的话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共通点了。线性的最大特性是节奏,时间。书法的顿挫、速度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让人产生美好的感受,我个人喜欢“行书”和“草书”。观看书法作品我不太会在意它的章节,而注重行笔,我也画写意所以深知书法用笔的重要与应用广度。怀素能在寥寥数言之中将文字书写发挥到极致,仔细分析里面有太多的变化,微妙不可言说的内容。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将文字、感情、形式高度的统一,它即具备阅读功能的文本价值又兼具书法的艺术价值。
  SHMJ:当“花鸟画”发展走向程式化的趋势时,作为画家该如何应对?
  林茵:这个很正常,“程式化”有它的好处。“程式化”并不代表“僵化”,有些人对于“程式化”运用的好就很出彩,有些人对于“程式化”运用的不好就可能糟糕。中国画到目前为止有人说它太“程式化”了,我想,如何出现好的作品与画家个人的诸多素质有关系,人不可能完完全全独立于任何体系之外,既然有许多工具和方法可被使用,你为什么不用?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就是程式化进入很僵化的阶段,可是石涛没有,一样是应对传统,石涛“程式化”用的好。对于我个人来讲应对“程式化”不成问题的。即使钻进了“程式化”之中我也很享受,并不觉的是件很坏的事情。
  SHMJ:让我们从历史中暂时抽离回到当下的话题,你认为“花鸟画”会通过哪些层面融入到当下语境之中?
  林茵:这也是画国画的人比较困惑的地方,我认同陈丹青的某些观点,挺犀利的,刺激人去思考。他多次提到“架上绘画”是“末日黄花”,多媒体艺术才是方向趋势,绘画在世界范围内在滑向“小众圈子”,那么当代的“花鸟画”,“中国画”的意义在哪里,这得由每个画家自己扪心自问这个问题才会更有价值。对于我来说绘画是一种“救赎”,是关乎生命的意义。我很庆幸能够选择绘画,可能做梦都会笑醒。不知道我画“花鸟”和我的名字是不是有关系,我有很强烈的宿命感,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都会有什么在我前面引导着我,我不是主动选择命运而是被命运拉扯着推动向前走的感觉。人受制于物质的、条件的、生理的局限中,我们要不断打破局限,从精神上获得自由,或者突破身体的极限。绘画就是我解救自己的路径。“出生”到“死亡”是个过程,每个人心知肚明,进行自我救赎,是证明“存在”的意义。
  SHMJ:你的意思是通过绘画达成了人生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延伸?
  林茵:不完全是,一点点满足感也是有的。接触到了绘画以后感觉我的人生多了些许主动性。其实,很多人本职的工作就是他的救赎,只是他还没发现,如果他们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就会变得很主动,很愉快的接受,即使这件事情成为不了谋生的手段……不管“这件事情”是什么,你渴望坚持下去它自然就会变成你的救赎或是途径。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中写到“每个人都在背负着他的十字架行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处在高位也好,身在底层也好这句话都是适用的。
其他文献
受访时间:2013年11月  受访地点:上岛咖啡  受访人:郑慧元  采访人:李 恺  郑惠元:我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国画、油画……我都涉略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负责为韩国的交流活动做翻译,前后大概两年左右,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彼此国家的绘画艺术很不一样。从国内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国画更像是西画,咱们传统的国画注重钩、染等技法,得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以供画家们来对应使用。  SHMJ:历史上提出
期刊
主持语: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怀揣小小的梦想在自己的圈子努力前行,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和考验,对于积极的人,考验会化为动力。本期为大家奉上一个不断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励志故事,两位年轻人从对话中回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奋斗、他们所追求的文艺之梦,他们也曾经历彷徨、失落,而今他们经过踏踏实实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从他们的脚步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真实。梦想始终在他们的生活中若隐若现,最终他们将理想释放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教师。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经学解释学及中西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有《快乐学哲学》、《西方哲学导论》、《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等多本译著。
期刊
1988--1992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2005--2008年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硕士  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批评研修班  2012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在读博士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程灿工作室  受访人:程 灿  采访人:山 己  “其实‘笔墨’既是很简单的事情,也是很复杂的事情,它不能失去对象孤立的存在,或者孤立的去讨论它……”  SHMJ:请你谈一下你的学画经历以及个人最近创作、生活的状态。  程灿:我小时候并未曾有过多的艺术接触或熏陶,家庭在艺术方面对我的影响并不大,读书的时候总喜欢在书本上涂鸦,小同学们很欣赏我随手画的东西,
期刊
再见刘峰,已经相隔十几年。  但是这次重逢却使我感到分外亲切。  这种亲切并非老友重逢后的那种亲切,而是来自对于他的油画风景画《一个人的风景系列》的感受。  2002年,我辞去公职,继续校园里的读书生涯。这种生存样式,说的好听点是“求学”,说的不好听则是“逃避”。值此时代大潮将一切形上之思打得支离破碎之际,我的选择多少令人不解。有时,我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在逃避着什么,但是在心里却又不服输式地认
期刊
主持语:在文化史上人文历史跟地域生态是有关联的,徐州这个地方,地处南北之间,它既有北方的那种宽博豪放的地域特点,又不乏南方那种温润、细腻的东西。徐州历史上出了好多的名人,也出了好多的画家,如李可染、朱德群、刘开渠、王肇民等艺术大家。画家的产生,一定是跟一个地域的历史是有关系的。  如果做一些学术归纳的话,我们可能会从全球的角度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地缘文化和这些画家共同构成的特征,这是我们今天的一种学术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程敏工作室  受访人:程 敏  采访人:李 恺  现在绘画对于我来说,不是一种生存赚钱的工具,而是如同呼吸一样的东西,不能缺失……  SHMJ:在关注艺术家作品的同时,我对艺术家的工作室也比较关注,工作室为艺术家支撑起一个创作的背景环境,艺术作品与它的诞生环境往往是相生的。  程敏:艺术家与他(她)的作品肯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艺术作品和工作室之间的关系可能
期刊
“艺术是一种语言,画家的作品不仅是表现美,更是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这是王安东接受笔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2013年9月一个初秋的午后,笔者在蒙特利尔南岸毕加索小道按响了画家王安东的门铃。可能有人不信,这个小小的动作笔者整等了六年。六年前有读者推荐采访王安东,我电话打过去,那边一口回绝,后来又接触过几次都无功而返。他的理由是:等到我成功的那一天。  中国银行(加拿大)要在蒙特利尔隆重举办“庆
期刊
吉林德惠人。  2004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进修。  2012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  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讲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协会会员。  2000年 迟雪峰个人画展(中国戏曲学院)。  2003年 南京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作品展。  中、日、韩亚洲舞台美术作品展。  2007年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