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马晓康的炼狱淬火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HUN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4日上午,168人参加了马晓康长篇小说《墨尔本往事》的线上主题研讨,79位评刊团成员发表了评述,15位评刊团成员现场发言。以下从79位评刊员评述中辑录其中精彩部分。
  山东平邑张维菊
  叙述的语气,是曾经沧海的平静。命途的多舛,人性的复杂、多变,被作者刻画得入心、入骨。在国外讨生活的华人们,一边窝里斗,一边同仇敌忾、抱团取暖,互相舔舐伤口。
  平静之下有激流。那尖刺带来的疼痛,小说人物的,作者的,读者的,在极度隐忍、克制之后,一经碰触,便如激流破堤,陡然汹涌。
  “时候到了。”此一句,拨云见日——所有忍辱含垢的过往,皆为此刻。
  回首方悟,以《圣经》为引言的深意,而平静叙述下,蕴藏着情感的汹涌激流,不动声色的文字后面,早已是,十面埋伏。
  内蒙古通辽赵文
  村上春树说:“以卵击石,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当无路可走的小万想自己为自己讨公道时,如一只撞向石头的鸡蛋,义无反顾,粉身碎骨,我们听到了小万梦想破碎的声音。
  关于小万的死因有两个版本:在作者的臆想中他是跳楼而亡,本想往上飞却不幸下坠;在一个叫“缘罪”的网友心中他是吃安眠药而亡。
  “小万太老实了,连死都不愿给这个世界添乱。”看似不经意的笔触,触摸人性中那可怕的恶。
  别于以血腥为看点的黑帮小说,《墨尔本往事》使人听到了“鸡蛋”的呐喊声。
  甘肃兰州赵琳
  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纠结着过去和现在,回味着浪漫和伤感,有人物内心象征、意象、隐喻的情绪宣泄,有迷离、传奇、痛感的生活复制,有最强烈、最敏感的现实演绎。由此可见,作者只是想把人生体验和浮躁、嘈杂、涣散的环境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警惕那段放纵沉醉的自我回忆,为记忆中的危险和浮躁画上一个从容不迫的句号,为生活中的虚构和现实的界限给予一个充分的理由。
  湖北赤壁程向阳
  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直接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悟,有意无意都把小说的情节一次一次推向高潮。如作者把“移民梦”称为烤酥的烧饼,一碰就碎;把生活比喻成刺,自己比喻成气球,想怎么扎就怎么扎;把小万被骗之后的日子比喻成阉了的公牛、被车碾过的黄狗;作者同情小万的悲惨遭遇,把小万跳楼的情景想象成鸟一样在飞翔的过程,等等。这些不失时机的诗意表达,精准地呈现了小说的精神内核,让叙事不再平铺直叙,而是有了高度和起伏,时不时给人的心灵一记猛击。
  甘肃平凉石凌
  表面上看,《墨尔本往事》是一部澳洲移民的奋斗史与血泪史,实际上,当代人无不处在迁徙状态,农民进城务工,落后地区的人涌往发达地区寻找机遇,富人移民海外……欲望像一面面旗帜引领人们不断迁徙。家族企业破产、父亲涉事入狱迫使“我”踏上海外留学之路,小说立体而深刻地反映了迁徙者在异国他乡艰苦卓绝而又血泪模糊的奋斗历程,上至富商,下至妓女,无人能逃脱命运的勒索。一批批移民飞蛾扑火般离开故土,通过迁徙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等待他们的却是泥淖与深渊。小说中迁徙者的生存与信仰危机、人格分裂等精神苦难,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山东泰安冉令香
  “老胡生前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骨灰埋回中国”,但他的遗体却在澳洲神圣的礼堂接受了华裔众生的悼念和主的眷顾。读着《在墨尔本搬来搬去的日子》,我也心生好奇,在上帝那里,胡先生会是什么身份?是黄皮肤的“移民”?
  胡先生人格的双重性,小说中着墨不是很多,却揭示得最深刻,最能引发人的思考。纵观澳洲的众移民,哪一个不为追寻理想的人生轨迹而不惜一切代价?当一个人处于道德的真空,脱离了熟悉的生存环境,他的所作所为才是最本真的人性表现。当人性的真诚回归,谁都会面对良心的谴责自我救赎吧,谁能戴着沉重的面具生活一辈子?
  山东东营杨袭
  小说语言、气势鲜活生猛,有种没有经过雕琢的原始饱满和质朴,以扎入生活、直面灵魂的方式对海外生活之一种和“我”内心的挣扎“血淋淋”呈现,对一切“正面强攻”,以此与当下许多“无病呻吟”、自我陶醉或者說麻醉的小说势不两立。小说仅有的形式感,就是部分章节开头引用了《圣经》和作者本人的诗作,与其后的叙述相得益彰。加之小说中所描述的海外生活的异域感,还有作者以第一人称发表的闪烁着智性之光的议论文字,进一步铸就作品思想、艺术上的品质。
  广西桂林熊焕颖
  《墨尔本往事》洋洋洒洒十万余言,却有着相对严谨的叙事结构。作者借基督教圣经思想文化将小说四个部分建立起了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的楔子出自《马太福音》耶稣的“山上宝训”,教诲众人承受苦难、忏悔救赎,做善良之人。这部分叙事重点恰是胡先生的忏悔与救赎。第二部分“小万悲歌”的楔子戏仿圣经雅歌,将叙事者转换成第三人称,传达出无法承受苦难的信号。第三部分题为“墨尔本的砌砖工”,没有楔子,但砌砖工的活以及他们的抱团却是《创世纪》中“巴别塔”的变奏,暗示对上帝信仰的挑战。第四部分题为“走在宽广的大路上”,楔子是出自《诗篇》的“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标题与楔子之间形成悖论。《马太福音》中耶稣告诫人们要进窄门走窄路,不要走宽广的路,因为前者是行善的永生之路,而后者是罪恶的灭亡之路。这部分叙述者表面强调忏悔救赎,但内在叙事重点却是“我”在墨尔本犯下的各种罪恶。因此,小说的叙事结构可描述为:向往善良与救赎——无法承受苦难——反叛信仰权威——走向堕落与虚无。这个叙事结构凸显了人物在悖谬的处境中的人性抉择,即选择在罪恶中苟活,还是在良善中毁灭。而小说的结尾道出了这场抉择的悲剧性。
  广东湛江洪艳
  《墨尔本往事》好似一则诗人的呓语,充满了现象与本质的梦幻与真实。
  而作为现象的一种,他将怀揣出国梦的人们做了全方位的特写,以不同的人物作为这“特写”的组合因素,那种异国底层的烦恼人生、一地鸡毛与苟延残喘的样态一一呈现。我还未遇到如此写那些疲惫的年轻人的作品,“甘心”流浪的他们或许就如马晓康笔下的各色人物一般继续稳当地活下去,且有心中不安与不甘者,也会随着岁月一点点消磨成回忆,也或许会在某个午夜梦回时偶尔活泛。也或许如马晓康所写的那般,仍为梦想奋斗的人们,他们如何继续梦想,因寻梦遭际些什么;梦想破灭或实现时,还会剩下什么,遗忘了什么。   陕西丹凤陈典锋
  心惊肉跳的白描平铺,将一瓣瓣琐碎的鳞片血淋淋刮下,直至剥开腐臭的胸膛,让真实赤裸底层人民的生活原貌路标一样,在世俗和生存的疾风下,摇摇欲坠,人性被囚禁在桎梏的樊笼里,无着地苟延残喘,展示在我们的眼睑前。
  惊心动魄的尔虞我诈,诗一样凌厉的语言,敏锐的洞察力,哲理师一般的身板,在不经意间击打我们甚或经历过的裸伤,让我看到了比地狱还丑陋的人性;可看着阳光下那些说说笑笑的人,人间似乎看起来比天堂更美好;离开肮脏不堪的墨尔本,随便换一座城市,尽管那座城市同样肮脏不堪,但“我们”可以换个身份,干净地活着……
  没有精神、信仰的支撑,金钱主宰一切的人世,即将倾塌的凡界,芸芸众生的前途和出路又在何方?
  广东深圳杨刚
  读到后面,我的眼前仿佛满是灰暗的灯光,肮脏不堪的角落,满是这世间最不光彩的写实,妓院、暴力血腥,无节制无规律的生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活,蝼蚁般生存;就像一块画布,满是脏黑的色彩,没有清绿,没有明艳,没有阳光照进来。
  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带到这么不堪的境地?难道一定要把这极端的黑(如血腥打斗的场面)写个淋漓尽致才有深度吗?也许作者在担心,不写细致显得不够丰满;可是写得太细,美感哪里去了?
  与高尔基的《在人间》比较:同样是痛苦的往事,不堪的经历,但高尔基笔下的“我”是一直向上的。“我”在读书和善的引导下成长。人性的光辉也在于此,世界总还是有希望的。
  湖北随州肖肖
  这是一部“麦田里的乌鸦”群像图,也是一部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史。文中姓“老”和“小”的人比较多:老郝,老抠,老戴,老王,老孔等。小万,小胡,小马等。一“老”一“小”,写出了移民两代人的生存困境。缺点是“老”姓和“小”姓的人物过多,行为、思维和背景类似,让人傻傻地分不清楚。塑造得较为成功的是小万。他不得不复仇,却又在复仇进程中与仇人惺惺相惜,突出了复杂人性中“善”的一部分。最终,他死在亲人的冷漠下,是新一代底层留学生的缩影,读后令人唏嘘。
  个人认为小说中省略号的运用精妙,意犹未尽,拖泥带水,一如主人公黏黏湿湿的内心。
  陕西西安阿探
  《墨尔本往事》的价值在于常态构建模式的突破、自我精神探析空间的开拓及震撼。小说以向死而生的叙事展开,凝重、沉郁里潜隐着灵魂的突奔,无以把控命运的诗性残酷,质疑精神安妥的存在,消解了对光鲜墨尔本的虚妄,直抵生命存在的背面。在华人海外叙事的场域里剑走偏锋,以颠覆文体、题材常态的文胆,涤荡出属于自己任意驰骋的疆域。
  文本以诗性宗教意义意象为起点,以写实性虚构串结、演绎不堪负载的生命,酷烈哲思升腾起小说苍凉的神魂,在重铸往事中定格过往,最终积聚起剥离所有的释然与延展悠远的空灵。与流行阐释意象的文本不同的是,作者执着于自由体式的横陈,意象设置及精神存在的超越与洞穿,终极生命诗意的重書、归结,于幽暗的低谷赋予理性而微茫的灵魂通道。
  小说于他者生命里完成了个体精神存在的反照,并以哲辩对生命物态的生生剥离完成生命本体的跨越。无论是胡先生的死去,小万的悲情,还是墨尔本中国砌砖工群体,逝去的活着的人,生命之痛如影随形。作者极尽生命本初本能的想象,现实与终极诗意残酷的对峙,最终虚化、羽化了生命本身。一个艰深如铁的时代,本身有着剥蚀生命意义的惯性。
  小说有着空前穿透力、涤荡力,整体结构仍有疏松,缺乏浑然一体之感。
  山西大同史龙跃
  虽然故事黑暗凌乱,但文风亲和。随处入手,想到哪说到哪,像是酒后倾吐,像是贴吧吐槽,像是在牧师面前忏悔。
  这样的写作基调的形成,来源于作者内心的真诚。这“真诚”二字,不是像卡佛那样为了“真实”节制到无趣,也不像某些自然主义巨细到拖沓,而是,循着情感的激荡,保留此刻内心的动态。记录,剪辑,命运彼此交织,彼此又成为彼此的印象,所有印象构成一个大的孤独。看起来像回忆录,写出来的,却是作为“此在”的人结结实实的存在印记。
  为什么我要说是“吐槽”?因为它既无恶意,亦无善意,没有先验的固执在里头。仅仅吐槽行不?不行,我们得庆幸作者本来就是个诗人,看似轻松冰冷的叙事中,隐藏着粗暴疏狂的诗歌的余热。
  当然,缺点和优点一样鲜明。过分的诗意让文章有了一种大学生腔调的轻浮。过分的散漫也容易出戏。尤其是第二部分,明显出了戏!估计,作者最初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长篇来写,自己嫁接了,嫁接的痕迹如此明显,甚至让人想要他把人称改过之后再写一遍。
  广东深圳李泓阅
  文中有一处提到,主人公“我”抬头看了看月亮,突然想到了远方的父母,父亲在监狱里是否看得到月亮呢?母亲是否安好?这一处思乡思亲的描写,让身处血腥暴力,纷繁凄凉的环境中的“我”多了一分温柔,小说也多了一丝诗意的温存。
  然而,云是飘忽不定的事物,随时可能被风吹散,吹走,就像漂泊在墨尔本的“我”、小万、大D等人,随时有可能居无定所,身无分文,流落街头。在读者的阅读期待里,海外留学的生活大都是高贵奢华的,但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群想要安稳定居澳洲却难以实现目标的底层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有利益纷争,也有爱恨情仇,他们如云无根,无法落脚。
  “我”和小万的命运是缠绕在这篇小说里的两条线。“我”一直在追问和挣扎,一个谜题解开了另一个,但“月”的永恒的存在仿佛在暗示,尽管我们不断迁徙,总有一个地方可以作为精神或身体的归宿,小万选择了离开,而“我”选择继续走下去。
  人间的况味通过这云和月显得更加浓重深长。
  甘肃陇南朱旭东
  《墨尔本往事》精刻细镂了一个自认为是“留在大道上更显眼的残叶”的青年形象,他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混混沌沌,没有任何事物是具体的。在流畅叙述故事与细节的同时,作者勾勒出的小人物生存图景并非出于对境遇的无形暗讽和对现状的一味抱怨,而是捕捉一种发生于自身以及难兄难弟的内心与精神的挣扎。
  责编:梁红
其他文献
天麻洒洒亮,拐弯边就响起了铁蒺藜扫把的沙沙声,老叶在门前的树桩边洒水清扫。左邻右舍都觉得奇怪,不是梧桐树砍了凉茶摊就没摆了吗,咋今天又要摆呢?搞不懂。老叶却马着脸,哼一声,爱理不理。  听说下令砍树的新书记要来此视察,老叶枯寂的心里就发了芽。叶家巷的人发现,他小屋的灯火通明,窗前人影恍惚,伴着叶烟缕缕,若有不祥事要发生的某种预兆。事发后儿子在他床边发现了《论语》残本,很是纳闷,那是祖爷留下的,老爸
期刊
缱绻与决絕
期刊
木叶:说起最早被文学击中或者说吸引,很多人可能会追溯到早年有意无意地看四大名著或鲁迅等。相对来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接触当代文学会晚些,西方文学更晚。不知你会不会比较特别?  李浩:我最早接触的是古典诗词,《封神榜》《无头骑士》,郑渊洁童话,还有“小人书”。我最早的志向是当一名画家,所以还看了一些美术书。我学国画,学古典诗词,竟然背熟了三十多种诗歌的、词牌的平仄,背会了两千三百多字在宋韵中属于阴平还
期刊
一  大约三十个小时之前,发现自己迷上了李煜。迷上一个作古之人,就迫不及待地想一窥他的长相,事实上,心里边早已构想了无数种可能,眼睛、鼻子、发型、眉宇间的气质,该是这样或者那样,哪怕多一寸、少一毫,都是一出败笔。掩卷起身,摸出手机,打开搜索框,敲进去“李煜”,顿一秒,让心里的那个李煜先跳出来,摁下回车键,和屏幕上闪出来的古画四目相对。心里头的李煜首先抗议了,蹙起眉,咧着嘴,“咦,俗了!”我动动手指
期刊
一  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文化和文学巨人的周氏兄弟对日本文学的翻译究竟为当时的现代汉语注入了多少新的血液,或多大程度地促进了现代汉语脱胎换骨的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或许跟我一样,更多的中国诗人对日本诗歌的认知仅仅是建立在周作人翻译的这本《石川啄木诗歌集》之上的。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诗集可以说长时期支配着中国诗人对日本诗歌的解读、理解和判断,这一经验似乎形成了
期刊
几日以来国王H噩梦连连。他先是梦见自己被毒蛇缠绕,它们吐着梦里唯一带有颜色的信子准备随时向国王H进攻;后来,他又梦见自己身处一片荒野之中,地上堆满了狰狞的尸骨,就连树上悬挂的也是,它们和树枝、树叶长在了一起,国王H躲避不及,它们会在他走到近前的时候活过来,试图拉住他或者直接咬住他的腿或肩膀……国王H一次次大叫着从噩梦中惊醒,醒来时身上的冷汗黏黏的让他非常不适,为此,提心吊胆的宫女们可没少受到责罚。
期刊
天启二年年初的京城,处处弥漫着惊慌不安的气息。往年的二月初,庆祝了“龙抬头”的日子之后,人们才像是睡醒了一样,最后回味一下正月里的欢乐和闲暇,走进新的一年,该做生意的认认真真地做生意,该耕种的准备春耕。然而在这一年,正月末廣宁沦陷的急报震动了京城。北京戒严了,上至百官,下至士民都惶惶不安,但凡有点门路的人都想着送走家眷或是直接南迁。  经历了焦灼的十余天,好一些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北京
期刊
一  梁启超第一次知道“张荫麟”这个名字,缘于《学衡》杂志的一篇文章。那篇署名张荫麟的短文,以《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为标题,开门见山,驳斥了梁启超“老子生于孔子之后”的六条证据。后人虽然用了“言简意赅,文气贯通,逻辑严密,考辨精细”等褒义词评价了《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这篇文章,但是一个悬念始终在我心里无法放下,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先生,是否会像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坛中人,拍案而起,雷霆震
期刊
这一期的青年作家力作,四个中篇小说,似乎是形态各异的“人在囧途”,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像《背靠背的世界》中的刘大刚和“我”,一直致力于找安身立命的“场”,小人物的忐忑,面对越来越边缘化的人生困局,有突围,也有无力感;《忌口》里小雅的疑虑,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似浓雾,笼罩着都市里年轻的生命;如果说《秦村歉意》里的“歉”,道出了人生的痛感,指向历史中不为人知的隐痛,那么《麦瓶草》管窥的,除了痛感
期刊
一、碑为谁立:关于《碑》(中篇小说 作者:尤凤伟)  山东济宁翟胜成  读罢《碑》,想起两句宋诗:名高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小说以“我”为视角,以寻找老英雄为线索,用平实的语言,渐进的结构,自然而然向读者展开“我”的见闻,反映出官场浮躁虚夸、攀比邀宠的工作状态,揭示出养老、拥军优属等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性格鲜明的松爷形象也逐渐丰满。  真正的英雄是为国捐躯的勇士,忘记他们就意味着背叛,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