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积极地自主探索和大胆地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大约分成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1 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出跃跃欲试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1.1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新鲜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组织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是这样做的:同学们,有一个叫小华的小朋友,他们家今年新修一栋漂亮的住宅,现在他们想铺设自来水管道把水引到家里来,那么管道应该如何铺设,才能最节省材料?通过今天的学习,看谁能帮小华家设计一下?
1.2 结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中秋节、元旦、春节时,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创设情境。如教学三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时我结合课本设计这样的情境图: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的主赛场设在青岛浮山湾。2003年7月,清淤船驶入该海湾,对9万平方米的海域进行淤泥清理。已经工作了3个月平均每月挖出18万吨淤泥,这艘泥驳船每次运走400吨淤泥,本周已经运了20次。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2 自主探索,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经历知识发现与发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是在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2.1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
2.2 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讨风气。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书上的解法也不是唯一的。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要脱离教材教教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学时要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推导的过程。
2.3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提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圆形纸片,然后我问学生怎样求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有的学生说用线围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有的学生说在圆上做一标记,让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移动过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然后老师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得出圆的周长。最后老师说要是有一个很大的圆怎样求它的周长?学生在前面的测量过程中已经发现,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是不同的,而圆的周长是有直径或(半径)唯一决定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的结果讨论得出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学生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
3 合作交流,通过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使知识在接纳与批判中完善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止化的而产生的教学弊端,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合作学习的好处是有利于促进学习活动的多边互动,使各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发挥其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学习小组的组建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在小组学习时要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个别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收获,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3.2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要选择恰当。合作价值的体现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因此我通常选择以下时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二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三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的进行点拨引导。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因为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果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总之,在恰当的实际对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
4 拓展延伸,在实践中接受知识并且达到知识的创新
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扇形统计图》后,我引导学生调查当地农村各种农作物的收入情况,并制作扇形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紧密联系。在不断的应用中,再去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出跃跃欲试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1.1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新鲜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组织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是这样做的:同学们,有一个叫小华的小朋友,他们家今年新修一栋漂亮的住宅,现在他们想铺设自来水管道把水引到家里来,那么管道应该如何铺设,才能最节省材料?通过今天的学习,看谁能帮小华家设计一下?
1.2 结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中秋节、元旦、春节时,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创设情境。如教学三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时我结合课本设计这样的情境图: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的主赛场设在青岛浮山湾。2003年7月,清淤船驶入该海湾,对9万平方米的海域进行淤泥清理。已经工作了3个月平均每月挖出18万吨淤泥,这艘泥驳船每次运走400吨淤泥,本周已经运了20次。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2 自主探索,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经历知识发现与发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是在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2.1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
2.2 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讨风气。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书上的解法也不是唯一的。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要脱离教材教教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学时要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推导的过程。
2.3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提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圆形纸片,然后我问学生怎样求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有的学生说用线围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有的学生说在圆上做一标记,让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移动过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然后老师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得出圆的周长。最后老师说要是有一个很大的圆怎样求它的周长?学生在前面的测量过程中已经发现,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是不同的,而圆的周长是有直径或(半径)唯一决定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的结果讨论得出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学生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
3 合作交流,通过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使知识在接纳与批判中完善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止化的而产生的教学弊端,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合作学习的好处是有利于促进学习活动的多边互动,使各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发挥其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学习小组的组建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在小组学习时要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个别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收获,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3.2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要选择恰当。合作价值的体现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因此我通常选择以下时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二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三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的进行点拨引导。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因为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果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总之,在恰当的实际对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
4 拓展延伸,在实践中接受知识并且达到知识的创新
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扇形统计图》后,我引导学生调查当地农村各种农作物的收入情况,并制作扇形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紧密联系。在不断的应用中,再去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