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应先于“译”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think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口译学习的效果和口译技能的提高。口译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听力水平方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口译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听力训练,扩大词汇量,丰富背景知识,为口译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关键词:口译;听力理解;训练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国内市场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口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顺应这种社会发展的潮流,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英语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而该门课程的学习结果,既能够比较综合、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语言技能水平,也可以展现其在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由于近乎一拥而上的盲目性,和口译教学理论方面的薄弱性,口译课程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口译课堂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开展双语互译训练之前,充分进行听力理解训练。
  1 听力理解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口译的对象却是瞬间即逝的语音,它们飘忽不定,没有存留时间,译员对源语信息的获取只能靠“听”来解决。因此“听”在口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听”的内容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翻译的准确程度。梅德明教授曾把口译的过程分解为信息的接收(receiving)、解码(decoding)、记录(recording)、编码(encoding)和表达(expressing)五个阶段。[1]其中信息的接收主要是由“听”来实现的,这是整个口译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听”并不仅仅指听到,更是要听清楚,听明白,听完全。而其中最大难点则在于,译员对于说话人处于被动地位,一旦错过了某一句话,就没有再听一遍的机会。因此,译员必须全力以赴,不得有丝毫的懈怠。但除了主观的重视外,译员“听”力的基础知识丰富程度和对所译内容的熟悉程度也是影响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译员听力能力越高,则成功完成口译任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口译是一个典型的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认知操作过程。法国口译理论学家Daniel Gile提出了口译的精力分配模式(Effort Model),将口译的完成所需要的各种努力归纳成几个公式。其中同声传译公式为SI=L+M+P+C,即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同声传译)= Listening and Analysis(听力与分析)+ Shortterm Memory Effort(短期记忆)+ Speech Production(言语表达)+ Coordination(协调)。[3]该公式清楚地表明出同传由三个部分组成,而三者之间并非序列性的排列,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并存。因此,同传实际上是三种活动的协调产物。
  此外,Gile教授也同时提出了交替传译(CI)公式,即第一阶段:CI = L(听力与分析)+ N(笔记)+ M(短期记忆)+ C(协调);第二阶段:CI = Rem(记忆)+ Read(读笔记)+ P(表达)。[2]在这里,同样提出了和同传类似的三项基本任务即听力分析、短期记忆和表达。任何一种口译形式都包括这三项基本任务。听力理解和分析既是前提也是基础。
  2 口译教学中的听力理解问题
  著名的口译教学研究学者刘和平教授曾提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掌握外汉两种语言基础,敏锐的听力,超常的词汇量,良好的语感,灵活的表达能力以及广阔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她更是特别强调,口译员的听力理解能力,是“口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一名译员的综合语言和知识水平的反映。”[3]
  然而,在笔者数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个很令人遗憾的事实,那就是许多学生在上口译课之前,并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听力训练方法,他们的听力水平和课程对其听力的要求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制约了口译水平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2.1 听不懂材料中的单词,短语
  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词汇量有限,听不懂材料中的重要单词。或者仅掌握了单词的发音,而不熟悉其受上下文影响而产生的弱读、连读等语音语调变化。
  2.2 听懂了单词,却不能了解甚至误解其含义
  有的学生往往会感觉,听懂了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可就是不懂整个句子的含义。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每一个句子或一个语段都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话语分析以及信息重组,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能了解全文含义乃至产生错误的理解。
  2.3 听不懂不同的口音、音质的英语。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的材料通常是选择标准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英语口音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既可能听到英、美口音,也可能遇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的口音,更可能接触到非英语民族,如南亚人,非洲人,中东人,拉美人,南欧人的口音。而学生对非标准、非规范的英语中的不同口音、不同音质的识别程度不高,造成听力理解中的困难。
  3 如何训练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要提高口译中的听力能力,就要将其与日常的听力课教学练习区分开来。听力课和口译课中的听力训练目的不同。按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听力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谈话,理解大意,领会作者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而口译中的听力训练则是以圆满完成翻译任务为目标,也是就说口译中的听是为译服务的。对于同样一段英文:“Most of China’s growth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can be explained by high rates of investment and the movement of workers from subsistence farming,where their marginal productivity is close to zero,to more productive use in industry.”在口译课上的要求,是在听到“high rates of investment”,“movement of workers”,以及“marginal productivity”并理解后,将它输出为“中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归功于高投资率,归功于农村那些边际生产率近乎为零的低收入劳动力向生产力程度更高的企业的流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除了语言知识以外,还包括相关的经济学方面的非语言知识。而在听力课上,则只需要学生理解“What is the reason of China’s growth in the past 25 years?” 并找出答案。   针对口译中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进行以下的训练。
  (1)精听。精听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主要方法。在第一阶段,可以以语段为对象,将训练分为四步。第一步,听原文,在反复听过之后,将原字原句复述出来,目的是检验学生信息接收情况;第二步,听原文,要求学生用英文以自己的语言将原文大意重新表述,目的是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三步,听原文,用中文将原文大意进行表述,这就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重组的环节;第四步,则是在听过原文之后,用较为精炼的中文将原文进行翻译,这最终检验了表达能力。通过这四个步骤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听力的准确度,也能增强其短期记忆和表达能力。
  在精听的第二阶段,可以引入影子练习(Shadowing Exercise)。“影子练习”实际上是对于原文的同步或延时的跟读练习,要求学生如影随形的跟着说话人,边听边记边说。这同样也可以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听中文原文,同步跟读。第二步,听中文原文,延时跟读。一般是延时8~10个汉字的距离再开始跟读。第三步,听英文原文,同步跟读。在这一步骤中,必须保证练习量和注意力。要在练习量加大,注意力下降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跟读的准确性。第四步,听英文原文,延时跟读。在这个步骤中,一开始可以间隔距离稍短,但要注意保持和原文相当的速度,不要强行赶上。之后可以随着本人跟读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拉大间隔。
  在影子练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与第一阶段相结合,也即在跟读练习之后进行复述和信息转换。这就对学生的听力理解,逻辑思维,短期记忆,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无论哪种练习,都要求学生在听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使自己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只有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积极地进行听力训练,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2)泛听。所谓泛听,即没有特定的目的,随时随地地使自己接触到英文信息,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提高听力水平。使学生长期处于英文环境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信息的敏锐性,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练习素材以鲜活的语言材料为主,如VOA、BBC等英语广播的标准语速的新闻和专题报道节目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听英文歌曲等多种形式进行听力训练。
  精听和泛听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既可以把精听的材料用作营造平时的英语氛围,也可以在泛听的同时,特别是收听英语电视广播的过程中,运用影子练习等方式练习。
  (3)其他辅助方法。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在听力方面有所突破,还必须通过大量阅读来扩大词汇量,及时掌握新词。这样,在听力训练时才能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此外,在听力训练中还要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素材。更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博客等各个途径吸收新知识,了解新动向,把握新热点,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口译是一个融合了听力理解,短期记忆,背景知识,语言表达等多方面技巧的综合性语言能力。而口译员作为讲话人和听众之间的媒介,只有听清楚才能讲明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科学实施口译教学中的听力理解训练。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3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3.
  [2] Gile,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79.
  [3]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0,169.
  作者简介:万丽华(1978—),女,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讲师、“英美文学研究”学术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华裔美国文学。
  田川(1980—),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着力于黄庭坚个人人格魅力在其书法艺术中的体现,以其代表作《松风阁诗帖》为例说明黄庭坚书法艺术特点及其渊源,最主要的揭示黄书所体现的书品如同其人品一样刚正不屈,气韵高格,以此影射出书法最高境界获得根源在于人品修养,书品要以人品为内涵、基础,书法的美主要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它所传达出的情趣、学养、品性、襟抱等精神内涵。  关键词:黄庭坚;书法;高格韵胜;学养  黄庭坚(1045~1105
期刊
摘要:在环保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服装也需要环保。在服装的设计与制作中运用回归传统的环保理念,通过在服装材料运用、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三方面的思考,既将服装中的不环保进行和谐有效处理,又在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关键词:回归;自然性;手工性;健康舒适  环保,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迈入高科技时代,它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高生活品质和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自治区普通高校新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新疆民族服饰结构的文化遗产调查”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建立维吾尔族花帽图案纹样库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XJEDU2010S08)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以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开发为例,分析民族服饰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以个别地区民族服饰的生存现状折射
期刊
摘要:李渔作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其拟话本小说创作颇具风格,开创了清代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新思路。本文从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艺术创作特征出发,结合作品分析李渔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理念,阐明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李渔;拟话本小说;创作理念;艺术价值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推陈出新,追求个性一直是一种悠久的传统。在清代小说家中,喜好标新立异者当推李渔。面对他仿佛面对西方印象派的画,先以华
期刊
摘要:本文从观赏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星宽教授的画作的角度,分析了武教授的画如其人,画品与人品,论述了武教授的“爽”、“形”、“意”,并以作品为例,细细揣摩武教授画中的独特意蕴。  关键词:中国画;装饰画;武星宽教授  第一次听说武星宽教授的名字,还是在听方兴院长的数码课程上,课间休息之际,几个同学跟方老师闲聊,说要晚上喝酒深谈,方院长微笑婉拒,说酒力不胜,但是有一位老师,身材伟岸,很能喝,
期刊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纹常被装饰在官窑瓷器上,象征皇权和威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明代;官窑;瓷器;龙纹  龙纹是瓷器上的典型纹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向来是作为皇家宫室瓷器御用的装饰纹样,是皇权身份和威严的象征,明朝皇室更是如此。开明皇帝朱元璋,在建朝初期,就神化自己,自谓承上天之命,体恤百姓的圣君,所谓:“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
期刊
摘要:妇好三联甗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艺术设计品,而商代晚期本身又是商、周两代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思想交汇的特点。妇好三联甗这一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多为夔纹、兽面纹等,这与商朝神权观念笼罩的政治理念相吻合,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而从另一方面看妇好三联甗,它则被证实是实用之器,这一点正是反映出了设计者的人本思想,虽然商朝的青铜器多为礼器,虽然装饰纹样仍然崇尚神巫、鬼神,而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博物馆讲解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游客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与心理变化也是多样而复杂的,这就需要讲解员如何在新形势下来提升讲解质量,带给观众难以拒绝的亲和力,产生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注意洞察观众的反应,就成了博物馆讲解员必修的课程。  要想提升博物馆讲解员工作的综合能力,就不能只凭讲解词而向受众“背诵广告台词”,不但必须练就高品味有
期刊
摘要:《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1月第1版,下文简称为《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对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实践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出发,将墓葬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思想观念的演变。书中巫鸿一改传统的研究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观
期刊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类社会不断的推陈出新,人类的审美理想不断前行。新艺术流派对传统的审美思想不断发起挑战,一时间各种流派风起云涌,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然而这样的冲突在艺术领域中显现出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现代艺术发展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当然,新的审美趋向在革命和暴动的作用下也毋庸置疑地改变美的形式,以一种新的姿态改变所有的旧的审美观。本文分别对现代艺术和传统的审美思想做了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