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信息技术,焕发课程活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于1998年踏上工作岗位。如果没有新课改的春风,也许我永远都在做着几十年教同一本书、几十年教同一批人的重复劳动。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也给了每一位教师新的希冀和憧憬。
  《纲要》提出将信息知识与能力作为当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实验小学,2001年,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十·五”立项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我有幸成为研究的核心成员,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回想课改十年,我尝试过多节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一、回眸
  2001年,苏州市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会在我校举行,我接到任务——执教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于是,我反复地研究着学校网络课的蓝本——《给澳门小朋友的一封信》,这是一节澳门回归前夕的网络作文课。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唱“七子之歌”,阅读与澳门回归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在人文情境中体验到了真情。最后,学生与澳门蔡高小学的小朋友互发E-mail,表达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了这节课搜索信息、交流感情、激发情感的媒体,这是一节成功的作文课。而《钱塘潮的形成》是一节阅读课,课型不同,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呢?当时正处在网络教学的摸索阶段,参照物几乎为零,我一片茫然,只能不断地研读教材,而一个想法也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超文本阅读。我想,任何人在阅读过程中都会遇到值得探究的问题,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能不断地激发探究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上网浏览的能力、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超文本结构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为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提供了条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启发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知道了钱塘潮形成的两个原因,文章要仔细推敲,深入研究,你们现在还有什么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呢?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当即请大家进入钱塘潮主页,在网上自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难点语句,本课的网页都提供了超链接供学生学习,遇到感兴趣的或不懂的,学生可以点击链接,在网上浏览,自主探索,并进行创作。这样的学习,适应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需要,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于是,我初步归纳了网络课的教学模式:
  情境渲染:在教学过程中,我多处运用视频、动画、文字、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了解钱塘潮形成的原因,感受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气势。如导入新课时,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请学生说说:刚才这段录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网络的视频播放形象逼真,生动直观,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激起学生情感反应,使学生入情入境,得到间接生活的体验。
  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的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语文课堂引进网络技术,让学生浏览,交流所得,运用网络教室,实现了全班学生的即时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积极参与和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
  尝试创作:学生在网上阅读,拓展知识,最终目的还是积累语言文字。于是,我安排了让学生整理材料,引导创作:同学们,在网上还有各种各样关于钱塘潮的资料,比如关于钱塘潮的故事传说,历代名人咏潮的诗句,钱塘潮各种姿态的录像……你们感兴趣吗?请同学们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整理创作,完成一篇小短文。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生豁然开朗,使学生没有材料可写的问题迎刃而解。最后,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成果的一片天地,这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及时享受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感受到了一个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网络课《钱塘潮的形成》的成功,让我摸着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的门道。时隔四年,在苏州市第一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上,我又尝试了另外一节网络课《春联》,回顾《钱塘塘的形成》一课,我感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节语文综合活动课,要求在学生学习课文《春联》及生活中对春联耳濡目染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全方位地了解春联的内容、对韵、历史、民俗等。用已有的网络教学模式来教这一课,肯定不行,如何突破已有的模式,以“课”定“学”呢?最后,我从“游戏”中找到了出路。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生理、心理特点,小学生能在游戏环境中欢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游戏的结合,将会大大地增强教学的效果。我作了网络环境下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尝试。
  我设计了“贴春联”的网上游戏: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春联是家家户户最美的点缀,可是多条春联放乱了,请同学们把春联成对地贴到门上。学生们纷纷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网页上的大量信息,了解了春联的对仗知识,将一对对春联贴到了大门上,贴错了,刷新再来;贴对了,程序会有所奖励;“补春联”这一环节中,网上程序提供了大量春联,但每对都少了几个字,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春联,通过文字输入补全。如上联是:喜辞旧岁,下联是:笑迎( ),学生可补进“新春”。在补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在“联海”中搜集春联,不断地诵读着;“对春联”这一环节利用网络设置了一个交互学习区,在学习区中,每位学生都可以出联给其他同学对,也可以应对其他同学出的联。学生便能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探究。   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程序,让学生融入角色,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技能,了解了方法,培养了情感。这样的网上语言实践生动活泼,情趣昂然,这样的课堂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情感。我感到,多日的辛苦没有白费。
  这节课获苏州市第一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一等奖,经过修改,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上又获二等奖,该课还被制作成光盘正式出版并全国发行,并在2006年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钱塘潮的形成》和《春联》一课,作为语文阅读课和综合活动课的两种课型,成为苏州地区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典范。
  二、思考
  这一路走来,我深深感到,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
  1.我眼中的“教师”二字变了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说:“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原来的我,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专业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育面临深刻的变革,更直接地显示出它对维系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我眼中的“教师”二字变了,我开始思考: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爱的课堂?怎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怎样的设计才是最符合教学规律的设计?“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关注教育过程”,“注重教育意义的实现”等话语逐渐在我的眼前、心中、笔下出现;只顾埋头批作业、改试卷,逐渐地被思考和学习所代替。信息化的环境刺激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相信,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是历史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我们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2.我原有的教学方式变了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提到,人格平等、富于爱心的交流对话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我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总是很难找到其与理想的契合点。也正是教育信息化的冲击,使我实际地触摸到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理想逐渐向现实拉近。
  ◆变“被动、单向、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
  每个学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我尝试在网络环境下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单向、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
  ◆变封闭为开放
  信息技术打破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线,也打破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森严壁垒,引活水于语文教学中。课程的有机整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氛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科边界,软化学科边缘”,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变单一为多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如学生习作时,网络就是个丰富的信息库、素材库,它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眼前豁然开朗,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信息为我所用,进行自主创造,积累语言、积累形象,也积累了情感。
  ◆变“一刀切”为“个性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分摊到每个学生头上的发言机会少之又少,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个性阅读和表达的机会。
  ◆变甄别为激励
  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性评价更重视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评价互动性、及时性强。
  三、展望
  课改十年,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深深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推倒各堵“围墙”,为教学架起“七彩桥梁”——它帮助我们突破学习时空,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平等对话,增强激励功能。同时,它也可以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于无形,它像魔杖一样神奇又难以驾驭。其实,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矛盾和尴尬一直存在。
  比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一种模式化:课堂的模式化——先是情境导入,发现问题,接着上网阅读课文,在重点难点的地方通过网络解决问题,然后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交流,最后运用网络拓展延伸;网站的模式化——第一块是课文内容,然后在课文内容上作链接解决重难点,接着是资料库,展现与文本有关的资料,最后是拓展延伸的部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又如: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往往最为人所诟病。“不能以声音、图片、录像等手段,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感悟。”“不能让语文课,成为科学课思品课或视频图文欣赏课。”“不能用鼠标键盘,代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专家的呼声很大,说得也非常有道理。
  但经过了那么多次网络课的洗礼,学生的感受和收获告诉我: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中,基于科学的教育理念选择一种更优化的教学,不要过于依赖,也不用因噎废食。
  如今,网络无处不在,电子白板、平板电脑都进入了课堂,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信息素养也越来越高,我们如何驾驭这些工具,让它们为课堂服务呢?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一段话: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 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达到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这就是教育的迷人之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一节课扩大到一个单元乃至一门课程,岂不更好?将课内和课外打通,让网络为学生的阅读和作文服务,岂不更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并新增了如下建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的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我想,如果信息技术是充满无穷魅力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驾驭这个魔杖的魔术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大有可为。
其他文献
由陕西省煤田地质局获悉 ,澳大利亚安格鲁煤炭澳洲有限公司已同该局签订了共同开发榆神矿西湾矿田的预评估协议。西湾矿田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中部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
近年来,靶向破坏肿瘤脉管系统在肿瘤生物学和治疗学领域上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肿瘤血管化提供肿瘤持续的发生发展所必需的氧及营养物质。同时肿瘤通过血管获得潜在的迁移
宋代越窑五管瓶 摄影 董国宾  在我的收藏之旅中,每每淘得心爱的藏品,我都会沉浸在中国博深的古文化里陶醉一番。宋代寓意五管瓶便是我历尽艰辛之后,淘得的又一个宝物,其中的寓意令我看到了古人由衷的心声。  早就想收藏一件“压宅之宝”,可谈何容易?尽管我手里也有不少可赏的古玩,但在雅玩收藏之列,还远不算走出第一步。不过,父亲可是玩收藏的行家,从事大半辈子收藏,他孜孜以求的态度和潜心专研的精神,使其在古玩
期刊
钢结构建筑物屋面渗漏问题常有发生,如何提高钢结构屋面防水效果,成为众多建筑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针对钢结构屋面防水问题成因及对策进行了简要阐述.
题   目期·页       题   目期·页      总   论浅谈如何搞好省局煤矿安全培训 1·4 0提高乡镇煤矿办矿标准 2·1江西省煤矿技术人才状况调查 2·4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而历来才华横溢的文坛大家无不是自幼熟读诗书。民间也因此有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的古训。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一味追求分数,而忽视了朗读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过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能力的教育。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定为教学目的之一。  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来看,是以品读赏析和体味感受作品为主的形象性与情境性的教学,对作品的欣赏是一种美的认识过程,它始终伴随着对活生生的形象的情感反应及理性思维对作品的审美评价。对此,笔者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入手,对如何更好地实施
摘 要: 关注小升初语文衔接教育,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过渡,是语文教学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为什么要做好初中语文衔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效进行衔接教学的方法,以期切实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 小升初 语文衔接教育 学习习惯  每当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没多久,总有学生会问我:“老师,初中语文怎么学?怎样提高我的语文成绩?”“老师请你帮帮我。”面对这些迷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新型课堂以对话为轴,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在对话中激发情感,在对话中感悟品质,在对话中提升价值,这样就可以构建一种对话型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生活,让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一、在对话中激发情感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
清代大教育家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以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被提高到了“第一理念”的高度,这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视。可今天的学生语文素养却在日益弱化,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守好自己的阵地,如何才能较好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