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核心和精神动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要求落到实处,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探索。
一、通过学习中国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曾经在农业、医药、天文、地理等不同领域,尤其是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是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有近代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170多年抗争史,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奋斗史,有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发展史,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成长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二、通过学习世界史,培养世界意识和开放心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知识是青少年必备的文化素养。通过世界史教育,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共容性,形成接纳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心态。同时了解世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意识,了解世界各地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形势,让学生放眼世界,以开放的心態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中国与世界。
三、让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课堂学习中滋生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起的作用是一般德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例如2017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在《抗日战争》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围绕“全民族抗战”这一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譬如海外华侨怎么支援和参加抗战、少数民族的抗战等,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观看抗日影视片,以多媒体或图片形式直观、形象地说明各自的选题,并在班上进行交流。与“甲午战争”相比为什么一败一胜等,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精诚团结、爱国主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诠释和升华。
四、让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课外活动中升华
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创新教育形式、途径和手段,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因地制宜、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①充分挖掘、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黄龙、张集是我区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人民同反动势力进行英勇的斗争,先后有许多英雄儿女为革命捐躯。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让主题教育活动鲜活起来。例如“党在我心中”、纪念“伟人诞辰”活动、“学先烈,爱家乡”、重大节日(如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日)、祖国传统节日等,寓民族精神的教育于民族传统节日或重大节日中。同时把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引入课堂,如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爱我中华”知识竞赛、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是激发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③提高新媒介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探讨信息化条件下民族精神培育的新路子。要采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发挥影视的直观性作用,展现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观后组织主题班会、写影评、观后感、博客、小论文等形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广泛探索教育途径,创新德育载体,努力开创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通过学习中国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曾经在农业、医药、天文、地理等不同领域,尤其是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是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有近代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170多年抗争史,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奋斗史,有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发展史,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成长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二、通过学习世界史,培养世界意识和开放心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知识是青少年必备的文化素养。通过世界史教育,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共容性,形成接纳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心态。同时了解世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意识,了解世界各地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形势,让学生放眼世界,以开放的心態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中国与世界。
三、让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课堂学习中滋生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起的作用是一般德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例如2017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在《抗日战争》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围绕“全民族抗战”这一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譬如海外华侨怎么支援和参加抗战、少数民族的抗战等,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观看抗日影视片,以多媒体或图片形式直观、形象地说明各自的选题,并在班上进行交流。与“甲午战争”相比为什么一败一胜等,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精诚团结、爱国主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诠释和升华。
四、让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课外活动中升华
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创新教育形式、途径和手段,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因地制宜、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①充分挖掘、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黄龙、张集是我区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人民同反动势力进行英勇的斗争,先后有许多英雄儿女为革命捐躯。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让主题教育活动鲜活起来。例如“党在我心中”、纪念“伟人诞辰”活动、“学先烈,爱家乡”、重大节日(如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日)、祖国传统节日等,寓民族精神的教育于民族传统节日或重大节日中。同时把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引入课堂,如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爱我中华”知识竞赛、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是激发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③提高新媒介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探讨信息化条件下民族精神培育的新路子。要采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发挥影视的直观性作用,展现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观后组织主题班会、写影评、观后感、博客、小论文等形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广泛探索教育途径,创新德育载体,努力开创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