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对二战后心理学中出现的病理学研究倾向提出了异议,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正向品质加以研究。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提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状 启示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过去近一个世纪都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向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了质疑与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如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和职业道德等。
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2.在个人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3.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社会组织一员。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
1.自身职业规划意识弱。
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和法学院的学生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回收了77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接近63%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仅占22.8%,12.2%的人没有任何打算。与此相对应的是,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很少考虑今后的职业发展,54.8%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20.3%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3.9%的人“有2~6年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所谓“理想”都是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而非对职业发展的渴望。
2.职业决策取向急功近利。
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发达地区、政府机关、知名公司企业等单位工作,希望就业单位名声好、条件优、待遇高。以笔者所在的财经类高校为例,毕业生都希望进入国有银行、金融、证券、保险公司等机构上班。在职业的选择上,往往一味强调个人的报酬,而且对薪金的期待普遍超过了现实所能提供的水平。高达43.5%的毕业生表示,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首选;另有27.5%的毕业生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单位;国企所占比例为17.6%。仅这三类,就占了毕业生总数的4/5。而仅有7.3%和6.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民营或私企工作。
3.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两个章节,大一到大三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职业生涯课程,也带有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课程设置单调,大多偏重于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形势的分析,或强调竞争意识,职场取胜的方法,而忽视了责任、操守、爱心、厚德等核心思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灵魂”,失去了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活力。
4.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职业规划课程起步晚,教学硬件建设不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课堂讲授,大合班、大讲座、大帮哄,重理论灌输、轻实际操作,实践实习环节少。教师一般都是高校行政兼职人员和外聘兼职教师,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均不足,相当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培训,所以,整体教学效果不佳,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从大学毕业生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关乎个人一生能否顺利成功成才,同时关乎个人能否幸福快乐,唯有在积极认知的基础上,养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意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涯规划能力,培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念,最终达到“工作的人最美丽最幸福”的生活状态。
1.建立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构建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
职业生涯专家舒伯将职业价值取向分为15种,即利他主义、美感、创造力、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声望、管理、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级的关系、社会交际、生活方式和变化性。积极心理学认为,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高自尊关注可以提升自我展示能力,寻找各种机会来提升自我和展现自我,相信自己会在努力争取的目标上获得成功,心理上会感到健康和幸福。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在职业规划中具体包括自身、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环境及社会资源等因素。了解职业生涯自我、接纳职业生涯自我、发展职业生涯自我,是个人职业生涯通向成功之路的前提。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就是要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优势、兴趣、爱好,了解自我的性格与能力,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社会相关的职业资讯,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从而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为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做出积极的探求与准备。 2.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拒绝随波逐流、急功近利。
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功利性和自我发展成了大学生的主导需要,道德化和理想化的“职业不分高低和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传统职业价值观,以及工作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个人服从集体”等集体主义价值观已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把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这种功利性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明显的:一是它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盲目化和短视化。一些大学生常常把目光放在那些经济收入高和福利好的行业和职业,而忽视客观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忽视自己的长远职业发掘目标,直接表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而偏离客观实际,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专业、专长和兴趣理想,既影响顺利就业又影响职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容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淡化。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自己的职业生活不仅有益于自己,还应有益于他人与社会。只有这样,职业意义才会充分表现出来,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够通过职业生活来实现精神的、物质的、发展的和道德的协调发展。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以引导学生为本,发展其潜在的心理能量,促使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积极品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来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中,通过培养大规模的职业规划师,采用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在实践中根据每个对象的具体问题区别对待,各自树立自己的生涯目标和实现路径,创造一种多样化人才的和谐。
3.培养积极的职业决策情绪,正确处理就业压力
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包括的因素有欢愉(如欢欣、幸福、活泼),自我认同(如自信、自强、果敢),专心(如机警、专注、决断)。而就业压力会造成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和自我体验冲突,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在学习或就业等方面遇到压力而产生沉迷、逃避等行为时,可以教育学生通过情境训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压力事件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以积极的压力应对行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距离的,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要允许自己失败,对自己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宜过于求全责备;同时也要做好周全的考虑,设法绕开失败的暗礁,增加胜算。求职成功可以积累人生经验,如果求职失败则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把失败变成自己的人生财富。因此,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压力时,要找到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又不要放纵自己,对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我派遣的方式,并掌握积极主动与外部沟通的技巧,寻求父母、教师、朋友等的支持和鼓励。
4.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积极成功的职业体验。
Bandura认为,在自我效能感的4个信息源中,个体的成败对其影响最大。一般说来,成功经验能提高个体的择业效能感;失败经验尤其是连续多次的失败经验,往往会导致择业效能感的降低。而择业效能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迁移强化。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企业考察、会调查、岗见习、前培训、专业实习等形式,有意识地增强职业角色意识,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就业心理,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活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择业效能感。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这就告诉我们,即使有时在实践活动中没有获得成功经验,也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包容,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努力程度,以提高自己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准备,而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注重待遇、注重工资福利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自主创业可以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只要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参考文献:
[1]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3.
[2]郭本禹.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薛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子职业生涯规划[J].琼州学院学报,2010(6).
[4]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毕业生健康就业心理研究》成果,项目批号:社科2008393号。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状 启示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过去近一个世纪都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向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了质疑与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如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和职业道德等。
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2.在个人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3.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社会组织一员。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
1.自身职业规划意识弱。
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和法学院的学生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回收了77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接近63%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仅占22.8%,12.2%的人没有任何打算。与此相对应的是,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很少考虑今后的职业发展,54.8%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20.3%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3.9%的人“有2~6年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所谓“理想”都是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而非对职业发展的渴望。
2.职业决策取向急功近利。
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发达地区、政府机关、知名公司企业等单位工作,希望就业单位名声好、条件优、待遇高。以笔者所在的财经类高校为例,毕业生都希望进入国有银行、金融、证券、保险公司等机构上班。在职业的选择上,往往一味强调个人的报酬,而且对薪金的期待普遍超过了现实所能提供的水平。高达43.5%的毕业生表示,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首选;另有27.5%的毕业生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单位;国企所占比例为17.6%。仅这三类,就占了毕业生总数的4/5。而仅有7.3%和6.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民营或私企工作。
3.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两个章节,大一到大三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职业生涯课程,也带有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课程设置单调,大多偏重于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形势的分析,或强调竞争意识,职场取胜的方法,而忽视了责任、操守、爱心、厚德等核心思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灵魂”,失去了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活力。
4.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职业规划课程起步晚,教学硬件建设不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课堂讲授,大合班、大讲座、大帮哄,重理论灌输、轻实际操作,实践实习环节少。教师一般都是高校行政兼职人员和外聘兼职教师,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均不足,相当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培训,所以,整体教学效果不佳,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从大学毕业生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关乎个人一生能否顺利成功成才,同时关乎个人能否幸福快乐,唯有在积极认知的基础上,养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意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涯规划能力,培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念,最终达到“工作的人最美丽最幸福”的生活状态。
1.建立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构建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
职业生涯专家舒伯将职业价值取向分为15种,即利他主义、美感、创造力、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声望、管理、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级的关系、社会交际、生活方式和变化性。积极心理学认为,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高自尊关注可以提升自我展示能力,寻找各种机会来提升自我和展现自我,相信自己会在努力争取的目标上获得成功,心理上会感到健康和幸福。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在职业规划中具体包括自身、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环境及社会资源等因素。了解职业生涯自我、接纳职业生涯自我、发展职业生涯自我,是个人职业生涯通向成功之路的前提。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就是要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优势、兴趣、爱好,了解自我的性格与能力,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社会相关的职业资讯,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体系,从而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为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做出积极的探求与准备。 2.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拒绝随波逐流、急功近利。
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功利性和自我发展成了大学生的主导需要,道德化和理想化的“职业不分高低和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传统职业价值观,以及工作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个人服从集体”等集体主义价值观已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实用主义、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把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这种功利性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明显的:一是它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盲目化和短视化。一些大学生常常把目光放在那些经济收入高和福利好的行业和职业,而忽视客观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忽视自己的长远职业发掘目标,直接表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而偏离客观实际,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专业、专长和兴趣理想,既影响顺利就业又影响职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容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淡化。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自己的职业生活不仅有益于自己,还应有益于他人与社会。只有这样,职业意义才会充分表现出来,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够通过职业生活来实现精神的、物质的、发展的和道德的协调发展。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以引导学生为本,发展其潜在的心理能量,促使学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积极品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来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中,通过培养大规模的职业规划师,采用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在实践中根据每个对象的具体问题区别对待,各自树立自己的生涯目标和实现路径,创造一种多样化人才的和谐。
3.培养积极的职业决策情绪,正确处理就业压力
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包括的因素有欢愉(如欢欣、幸福、活泼),自我认同(如自信、自强、果敢),专心(如机警、专注、决断)。而就业压力会造成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和自我体验冲突,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在学习或就业等方面遇到压力而产生沉迷、逃避等行为时,可以教育学生通过情境训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压力事件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以积极的压力应对行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距离的,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要允许自己失败,对自己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宜过于求全责备;同时也要做好周全的考虑,设法绕开失败的暗礁,增加胜算。求职成功可以积累人生经验,如果求职失败则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把失败变成自己的人生财富。因此,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压力时,要找到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又不要放纵自己,对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我派遣的方式,并掌握积极主动与外部沟通的技巧,寻求父母、教师、朋友等的支持和鼓励。
4.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注重积极成功的职业体验。
Bandura认为,在自我效能感的4个信息源中,个体的成败对其影响最大。一般说来,成功经验能提高个体的择业效能感;失败经验尤其是连续多次的失败经验,往往会导致择业效能感的降低。而择业效能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迁移强化。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企业考察、会调查、岗见习、前培训、专业实习等形式,有意识地增强职业角色意识,提升职业技能,强化就业心理,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活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择业效能感。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这就告诉我们,即使有时在实践活动中没有获得成功经验,也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包容,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努力程度,以提高自己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准备,而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注重待遇、注重工资福利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自主创业可以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只要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参考文献:
[1]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3.
[2]郭本禹.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薛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子职业生涯规划[J].琼州学院学报,2010(6).
[4]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毕业生健康就业心理研究》成果,项目批号:社科20083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