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好人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为利益不折手段。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件,一次次拷问着人类的良知。其中以“彭宇案”“小悦悦事件”为代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人类德育教育缺失地同时,不仅要问我们德育教育怎么出现了这样严重的问题?如何抓好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師应该思考的课题。如何以好人好事促进德育教育?把好人文化引入校园,加大好人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学习好人文化成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好人文化的学习、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德育教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好人文化;德育教育;作用
  事件回顾: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市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让人们感到人心冷漠,道德良知的缺失。在2011年10月29日的追悼会和告别仪式上,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哀悼“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拒绝冷漠,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传统美德,在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丧失了道德与良知,但不代表社会中就没有善良,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也同样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如:“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等。他们身上的这种大爱与精神形成了一种文化,这就是好人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这种好人文化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借助好人文化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下面我将简单谈一谈好人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好人文化是德育教育的助推器
  什么是好人文化?好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一些好人好事所表现出来的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道德规范、信仰追求、行为准则的总和。学校的德育教育离不开“好人文化”的引领。“好人文化”进入校园势必推动德育教育不断发展,特别是利用学生身边所熟知的好人好事,更能促进德育教育的大力发展。
  最美教师焦玉兰为救学生用双腿挡住车轮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感动着无数教育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本质的反映,危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安危,危难面前更凸显出教育人的大爱情怀。教育人用自己的大爱诠释了什么是好人文化,用自己的行动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此外,我校一名学生家长汤锋把公益事业视为一生的事业。通过成立颍上公益志愿者协会募集善款近两百万,关爱留守儿童155次。2013荣获“中国最佳公益精神奖”。2014年被评为“阜阳最美人物”。2017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奖”。这些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大爱精神的影响必将助推学校的德育教育不断发展。
  二、好人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包括知识传授、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与人相处等多个方面,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合格人才的关键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立德树人”“人无德不立”都说明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好人文化”是将好人好事产生的影响、精神传递给别人,让周围的人受到鼓舞与激励,在以后的生活中以他们为榜样。学校的德育教育不正是要达到这种效果么?学校长期坚持以“好人文化”为德育主线,通过“好人文化”进校园、“好人故事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宣传“好人文化”,势必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好人文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刻以好人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这不正是德育教育的本质吗?好人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直观性、宣传性、示范性、影响性。因此,抓好德育教育就必须把好人文化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三、好人文化是检验德育教育的试金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德育教育更是如此。如何检验德育教育的成果呢?德育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举止上。如果一个人思想积极,健康奋进,举止文明大方,就是德育教育的成功。这种结果不正是“好人文化”所蕴含的实质吗?“好人文化”为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积极向上、阳光、有正义感的美德少年,这些都是“好人文化”包含的内容。因此,“好人文化”作为德育教育成果检验的试金石,利用这个试金石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目标,把德育放在首位,则是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抓好德育教育必须把“好人文化”融入校园,以“好人文化”为依托,让学生从小接受这种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就能把德育教育抓好。事实证明,“好人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两则形式上互补,内容上融合。“好人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通过宣传“好人文化”,学习“好人文化”,传递“好人文化”,必将推动德育教育高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好人文化研究》.金光磊.
其他文献
摘 要: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工作的投入较少,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问题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通过历史教学得到显著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初中
期刊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学运算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打好数学基础需要老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踏踏实实的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教师还要不断反思教学效果,将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农村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改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农村数学教学模式也在发
期刊
摘 要: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和核心,新课标对幼儿园教学中全面贯彻游戏化教学思想也做出了明确指示。如何开拓新的游戏活动模式,强化幼儿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都能够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充分体现。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心、手、脑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积极参与活动能够让教学气氛变得活跃。本文通过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对其中游戏活动多样性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课
期刊
摘 要:体验式教学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体验,让学生在这些实践和经历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会,不断反思自己,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基于此,本文就从诸多方面入手,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如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体验式教学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如果教師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将会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此时
期刊
摘 要: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特色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思想准则,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参考作用。随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教育者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通过多元化教育方法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全新思路。本文以茶文化为基础,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社会化程度和德育教育困难展开研究。首先分析茶文化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间的关系,其次具体阐述茶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愈加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并且逐渐地提高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人民的要求及社会的发展加强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使用趣味教学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以此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实践  引言: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较强
期刊
摘 要:物理是中学教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是物理教学过程中所主要培养的能力部分,我们应当学会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本文也正是据此进行分析,期望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阅读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  引言:物理教学在中学教育当中是一门主要的教学学科,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面向的教学群体相对低龄化,以四年级为例,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开发阶段。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重逻辑思考,而轻综合实践。但同时,数学又是小学阶段的必授课程。为了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能力,要针对数学教学的授课方式展开科学合理的设计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引言:在当下的教育体制改革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人的素质提升。新课标
期刊
摘 要:现今社会,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公众平台日渐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强大先进的信息交流功能,对大学生们利用此平台学习各类体育健康知识、运动健身技能,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对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体质健康;体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目的都在日益优化。音乐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提高中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等方面摸索出了多种方案,其中对于钢琴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对广泛的应用方式。钢琴的音域宽,能够很好地满足课堂上伴奏和演奏的需求,同时对于营造课堂气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起到很好地桥梁作用。本文通过对钢琴在中小学课堂中应用的优点和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了其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