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重点是其思维的训练,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审题中,对于题目中的重点字可以重读,反复读,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看到“多”或“少”这些重点字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个大哪个小,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或是求相差数。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的,再如看到“分率”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是单位“1”等等。用这样的方法审题,不仅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有些题目单靠读、推敲是很难分析出来的,必要时候,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分析。如有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对折再对折,连续对折5次后,每一段是多少厘米?这道题关键是要搞清“对折”的含义,就能解答这道题了。那么对折的理解靠读、推敲就不能解决问题,应该让学生动动手,搞清楚每对折一次后的长度是原来长度的几分之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将一个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容器,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审题时我们就要知道容器的底面边长和高分别是多少,再才能求出它的容积。它的底面边长和高题目里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动动手折一折或者画一画,帮助分析。
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正是因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才需要不断地教育孩子要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因为教师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师的众多良好习惯养成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换位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之光荣使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 入手。有時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个难点,我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出反比例问题:有一个人拿一块布让裁缝做顶帽子。他问裁缝:"这块布做一顶帽子够吗?"裁缝说够。他担心裁缝有余头,又问:"做两顶够吗?"裁缝说完全够。他索性问:"做五顶呢?"裁缝说:"也够。"他说:"那就做五顶吧。"最后,帽子是做出来了,但就是太小了,没法戴。从中使学生明白一个量(这块布)一定,另外两个量(每顶帽子用布量与帽子顶数)变化方向相反,即帽子数量越多,每顶帽子用布量越少。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反思的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返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千金难买回头看""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回顾反思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要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四、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而且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
开放题的特点是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的"和尚分馍""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猜测、假设策略和方程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除了以上提到的外,还有很多。如,画线段绘图策略、联想相关问题策略等等。
总之,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认为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较好地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审题中,对于题目中的重点字可以重读,反复读,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看到“多”或“少”这些重点字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个大哪个小,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或是求相差数。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的,再如看到“分率”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是单位“1”等等。用这样的方法审题,不仅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有些题目单靠读、推敲是很难分析出来的,必要时候,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分析。如有一根长20厘米的绳子,对折再对折,连续对折5次后,每一段是多少厘米?这道题关键是要搞清“对折”的含义,就能解答这道题了。那么对折的理解靠读、推敲就不能解决问题,应该让学生动动手,搞清楚每对折一次后的长度是原来长度的几分之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将一个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容器,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审题时我们就要知道容器的底面边长和高分别是多少,再才能求出它的容积。它的底面边长和高题目里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动动手折一折或者画一画,帮助分析。
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正是因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才需要不断地教育孩子要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因为教师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师的众多良好习惯养成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换位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之光荣使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 入手。有時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个难点,我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出反比例问题:有一个人拿一块布让裁缝做顶帽子。他问裁缝:"这块布做一顶帽子够吗?"裁缝说够。他担心裁缝有余头,又问:"做两顶够吗?"裁缝说完全够。他索性问:"做五顶呢?"裁缝说:"也够。"他说:"那就做五顶吧。"最后,帽子是做出来了,但就是太小了,没法戴。从中使学生明白一个量(这块布)一定,另外两个量(每顶帽子用布量与帽子顶数)变化方向相反,即帽子数量越多,每顶帽子用布量越少。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反思的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返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千金难买回头看""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回顾反思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要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四、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而且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
开放题的特点是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的"和尚分馍""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猜测、假设策略和方程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除了以上提到的外,还有很多。如,画线段绘图策略、联想相关问题策略等等。
总之,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认为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较好地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