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鲁克是西方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了改革,强调戏剧的主体性,删除了意大利歌剧中不必要的花唱和炫技的段落,在他的歌剧《奥菲欧与尤里狄茜》中体现了他的改革主张。本文系统梳理了格鲁克歌剧改革的背景,以及选择《奥菲欧与尤里狄茜》中著名咏叹调《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思想。
关键词:格鲁克;歌剧改革;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
一、格鲁克歌剧改革前的历史背景
(一)启蒙运动带来的观念变化
任何一种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会受到社会人文思潮的影响,歌剧也不例外。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强调崇尚自然,个性解放,启蒙运动思想,深深影响到了艺术领域,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欧洲音乐家的思想与创作,都受到了这一运动的影响,音乐观念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变化。
(二)意大利正歌劇的衰落
意大利正歌剧发展到十八世纪,逐渐背离了最初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社团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变得夸张、造作,在当时洛可可华丽风格的影响下,无论是作曲家、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沉溺于一种浮华、虚幻的时尚。歌剧题材固定而沉重、内容僵化,歌剧的剧情不被重视,反而由阉人演唱者肆意在舞台上炫技,再加上越来越强调华丽的服饰与舞台装置,这都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意大利“正歌剧”到这时已经进入到了“没落期”。[1]
(三)喜歌剧的诞生
18世纪20到30年代,当意大利“正歌剧”正面临衰退之时,出现了一种新的歌剧形式—喜歌剧。喜歌剧是由正歌剧的幕间剧发展而来,这种新的歌剧因为歌唱诙谐生动,内容以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快流行于欧洲各国。[2]正歌剧的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威胁。
本章小结:十八世纪由于喜歌剧的兴起,正歌剧的僵化,再加上文化界受到启蒙运动强调真实、自然、个性的影响。当时的意大利正歌剧已走到“穷途末路”,等待它的是一场新型改革运动。
二、从咏叹调《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看格鲁克歌剧改革
在意大利正歌剧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候,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提出了改革,并获得了成功。《奥菲欧与尤里狄茜》是最早能体现他改革主张的歌剧。这是一部三幕歌剧,1792年首演与维也纳。本章节主要对第三幕著名咏叹调《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进行分析,从中探求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手法。
(一)《奥菲欧与尤里狄茜》脚本
《奥菲欧与尤里狄茜》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讲述了奥菲欧的妻子尤里狄茜不幸去世,爱神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告诉他可以凭借歌声到地域救出妻子。但同时告诫他,在返回时,未到人间是不能回头看尤里狄茜,也不能对妻子有所解释。奥菲欧下达地狱救出妻子后,牢记爱神的叮嘱,不回头看自己的妻子,但奥菲欧的举动令妻子不解,并苦苦哀求他回过头来,最后奥菲欧只得转头看向妻子,妻子便又倒地死去了。这时奥菲欧悲痛欲绝,唱下了那首著名的咏叹调《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3]他的歌声感动了爱神,爱神救活了他的妻子,奥菲欧与尤里狄茜最终团聚。 (二)《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音乐分析
《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曲式为回旋曲式,三个叠部,两个插部,为A-B-A-C-A五个部分。主题A出现三次,C大调,主题第一次出现节奏平稳,带有叙事性;第一插部B转向属调G大调,两段,和弦多使用主属和弦,音乐情绪比较平稳。第二次再现A为严格再现;第二插部C有两段,第二段时进入c小调,旋律多下行,增添了失去尤里狄茜后奥菲欧悲痛的情绪;第三次再现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最后力度变成ff,音乐在高潮中结束。[4]
这首咏叹调是整部歌剧中最精彩、最成功的部分,格鲁克赋予了这部咏叹调更加真实的情感,不再像从前的歌剧有大量的炫技部分。旋律起伏不大,音乐线条简单明了。在奥菲欧寂静的演唱中透露出无尽的哀伤。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入手,从中探寻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具体手法:
1.旋律线条—平稳
这首咏叹调的旋律线条是十分平稳的,注重叙事性,体现了格鲁克注重戏剧内容的发展,偶尔有一些旋律起伏大的地方,是为了避免音乐的单调感。
2.旋律发展—简洁、装饰少
纵观谱面,可发现旋律的发展是非常的简洁的,很少有装饰音的出现。这也体现了格鲁克更注重音乐与剧情的统一,没有了炫技的花唱部分,表现出咏叹调也能清晰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3.间奏—音乐进行中没有间奏
这部咏叹调中,A-B-A-C-A五个段落紧密相连,没有器乐间奏,这体现出格鲁克取消了利都奈罗。
4.乐队伴奏—弦乐队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
整首咏叹调的伴奏只有弦乐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第一小提琴所奏旋律与唱词旋律基本一致,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做摇摆式的重复演奏,大提琴做简单的对位处理。[5]在这首咏叹调中,格鲁克提升了弦乐器的地位,尤其是第一小提琴的旋律与唱词旋律基本保持一致,弦乐器在这首咏叹调中不仅仅处于伴奏的位置,还与剧情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章小结:《奥菲欧与尤里狄茜》虽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但格鲁克对它的重新创作却又有很大不同,体现了他的歌剧改革思想。本章对第三幕咏叹调《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进行分析,并从中探寻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思想。
结语
《奥菲欧与与尤里狄茜》是体现格鲁克歌剧改革思想的第一部作品,他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也基本达到了自己的成熟风格。这部歌剧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过分追求表面上的浮华,而强调表现歌词的诗意性。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改革思想,他对歌剧的改革对后世的歌剧作曲家以及德国歌剧后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建.格鲁克“精灵之舞”不只是只“烂熟”旋律[J].人民音乐,2008(12).
[2]张丽娜.格鲁克与《奥菲欧与尤里狄茜》[J].文化学刊,2006.
[3]孙国忠.格鲁克及其歌剧改革[J].音乐爱好者,1987(12).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邹学军.对戏曲改革必要性的探讨[J].群文天地,2011(5).
关键词:格鲁克;歌剧改革;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
一、格鲁克歌剧改革前的历史背景
(一)启蒙运动带来的观念变化
任何一种艺术的诞生与发展,都会受到社会人文思潮的影响,歌剧也不例外。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强调崇尚自然,个性解放,启蒙运动思想,深深影响到了艺术领域,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欧洲音乐家的思想与创作,都受到了这一运动的影响,音乐观念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变化。
(二)意大利正歌劇的衰落
意大利正歌剧发展到十八世纪,逐渐背离了最初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社团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变得夸张、造作,在当时洛可可华丽风格的影响下,无论是作曲家、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沉溺于一种浮华、虚幻的时尚。歌剧题材固定而沉重、内容僵化,歌剧的剧情不被重视,反而由阉人演唱者肆意在舞台上炫技,再加上越来越强调华丽的服饰与舞台装置,这都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意大利“正歌剧”到这时已经进入到了“没落期”。[1]
(三)喜歌剧的诞生
18世纪20到30年代,当意大利“正歌剧”正面临衰退之时,出现了一种新的歌剧形式—喜歌剧。喜歌剧是由正歌剧的幕间剧发展而来,这种新的歌剧因为歌唱诙谐生动,内容以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快流行于欧洲各国。[2]正歌剧的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威胁。
本章小结:十八世纪由于喜歌剧的兴起,正歌剧的僵化,再加上文化界受到启蒙运动强调真实、自然、个性的影响。当时的意大利正歌剧已走到“穷途末路”,等待它的是一场新型改革运动。
二、从咏叹调《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看格鲁克歌剧改革
在意大利正歌剧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候,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提出了改革,并获得了成功。《奥菲欧与尤里狄茜》是最早能体现他改革主张的歌剧。这是一部三幕歌剧,1792年首演与维也纳。本章节主要对第三幕著名咏叹调《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进行分析,从中探求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手法。
(一)《奥菲欧与尤里狄茜》脚本
《奥菲欧与尤里狄茜》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讲述了奥菲欧的妻子尤里狄茜不幸去世,爱神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告诉他可以凭借歌声到地域救出妻子。但同时告诫他,在返回时,未到人间是不能回头看尤里狄茜,也不能对妻子有所解释。奥菲欧下达地狱救出妻子后,牢记爱神的叮嘱,不回头看自己的妻子,但奥菲欧的举动令妻子不解,并苦苦哀求他回过头来,最后奥菲欧只得转头看向妻子,妻子便又倒地死去了。这时奥菲欧悲痛欲绝,唱下了那首著名的咏叹调《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3]他的歌声感动了爱神,爱神救活了他的妻子,奥菲欧与尤里狄茜最终团聚。 (二)《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音乐分析
《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曲式为回旋曲式,三个叠部,两个插部,为A-B-A-C-A五个部分。主题A出现三次,C大调,主题第一次出现节奏平稳,带有叙事性;第一插部B转向属调G大调,两段,和弦多使用主属和弦,音乐情绪比较平稳。第二次再现A为严格再现;第二插部C有两段,第二段时进入c小调,旋律多下行,增添了失去尤里狄茜后奥菲欧悲痛的情绪;第三次再现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最后力度变成ff,音乐在高潮中结束。[4]
这首咏叹调是整部歌剧中最精彩、最成功的部分,格鲁克赋予了这部咏叹调更加真实的情感,不再像从前的歌剧有大量的炫技部分。旋律起伏不大,音乐线条简单明了。在奥菲欧寂静的演唱中透露出无尽的哀伤。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入手,从中探寻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具体手法:
1.旋律线条—平稳
这首咏叹调的旋律线条是十分平稳的,注重叙事性,体现了格鲁克注重戏剧内容的发展,偶尔有一些旋律起伏大的地方,是为了避免音乐的单调感。
2.旋律发展—简洁、装饰少
纵观谱面,可发现旋律的发展是非常的简洁的,很少有装饰音的出现。这也体现了格鲁克更注重音乐与剧情的统一,没有了炫技的花唱部分,表现出咏叹调也能清晰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3.间奏—音乐进行中没有间奏
这部咏叹调中,A-B-A-C-A五个段落紧密相连,没有器乐间奏,这体现出格鲁克取消了利都奈罗。
4.乐队伴奏—弦乐队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
整首咏叹调的伴奏只有弦乐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第一小提琴所奏旋律与唱词旋律基本一致,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做摇摆式的重复演奏,大提琴做简单的对位处理。[5]在这首咏叹调中,格鲁克提升了弦乐器的地位,尤其是第一小提琴的旋律与唱词旋律基本保持一致,弦乐器在这首咏叹调中不仅仅处于伴奏的位置,还与剧情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章小结:《奥菲欧与尤里狄茜》虽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但格鲁克对它的重新创作却又有很大不同,体现了他的歌剧改革思想。本章对第三幕咏叹调《世上没有尤里狄茜我怎么活》进行分析,并从中探寻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思想。
结语
《奥菲欧与与尤里狄茜》是体现格鲁克歌剧改革思想的第一部作品,他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也基本达到了自己的成熟风格。这部歌剧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过分追求表面上的浮华,而强调表现歌词的诗意性。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改革思想,他对歌剧的改革对后世的歌剧作曲家以及德国歌剧后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建.格鲁克“精灵之舞”不只是只“烂熟”旋律[J].人民音乐,2008(12).
[2]张丽娜.格鲁克与《奥菲欧与尤里狄茜》[J].文化学刊,2006.
[3]孙国忠.格鲁克及其歌剧改革[J].音乐爱好者,1987(12).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邹学军.对戏曲改革必要性的探讨[J].群文天地,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