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现实中看,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加大的趋势。加强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抵制媒体不良影响的素质与能力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还是从师资培训、媒体合作、举办讲座以及让学生具体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应注意普及传播学知识,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关键词:媒体;影响;媒介素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0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我国目前报纸种类超过1000种,期刊杂志近7000种,电视台达到3000家左右,网民数量逾亿。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使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但在资讯媒体迅速发达的同时,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的需要、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一段时间以来,这股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愈演愈烈,几乎达到“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的地步。
在部分媒体不良行为的巨大作用下,思想尚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养成时期,很容易接受媒体炒作的暗示、影响。2007年4月份在媒体上炒的沸沸扬扬的甘肃女孩杨丽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杨丽娟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据说还是优秀学生干部,由于受媒体宣传刘德华的影响,疯狂追星13年,最后达到学不上、工不做、连父亲跳海自杀也要追星的程度。2006年12月,一名残疾少年在周杰伦的演唱会上吞药自杀。2007年4月3日,一家报纸用较大篇幅刊登一位叫李瑶的17岁女孩,欲实现“人造李湘”的愿望,言辞间洋溢着对这名女孩的鼓励[1]。另外,有报道,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几乎达到20%。既要维护青少年的上网权利,又要保障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伤害,这是一对矛盾。除了加大对媒体的管理力度,切实抵制媒体低俗之风外,加强对中小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或许更是一条长久之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首先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20世纪30年代;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1994年陈力丹教授在《新闻记者》杂志当年第一期发表《我国需要“媒介扫盲”》的文章[2],最早提出“应该向中、小学生系统介绍有关报纸、广播、电视的各种知识”。或许因为在当时,传媒的力量和社会影响还没有现在这样大,文章发表后没有引起大的反响。1997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3]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尚没有多少人进行研究。其实,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能使中、小学生掌握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与运作内幕,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至于只是充当媒介传播的被动接受者。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如何进行具体操作尚待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借鉴别国的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在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现有教学内容的相关部分适当介绍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最好是组织传媒学界、传媒业界以及教育界的优秀者编制专门教材,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2005年,深圳青少年报社、特区教育杂志社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系列活动中,就为中小学生编辑出版了《给你一把金钥匙——如何辨析媒介信息》、《媒介的故事》等书。在书中,作者力求通俗易懂地把媒介的发展、各种媒体的功能,以及媒介的优劣点等告诉小读者,让小读者学会利用媒介,用其所长,避其所害。他们采用了拟人手法和讲故事的形式,并特别采用了卡通连环画的表现方式,让小读者更易接受、读懂。该书的目录有:媒介大家族(1.大哥——报刊2.老二——广播3.老三——电视4.老四——网络5.老五——手机短信);报纸的“三件衣”;广播的威力;电视的魅力;网络的真面目;时髦的手机;和媒介做个好朋友等等。
第二,加大对中小学师资中媒介素养师资的培养力度。搞好学校教育,良好的师资是保证;要想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师的媒介素养高低是关键。无庸讳言,在我们的教师当中,有许多人其本身的媒介素养,包括对媒介的使用、对信息的辨别等等,都不甚了了,更遑论学生。可以通过短期进修、寒暑假培训、专业讲座、单科学习等各种形式,先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长期则需要学校配备专门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的师资。
第三,和媒体合作。各级较为规范、较为现代化的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网站等应对中小学生开放,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免费或低费参观,让学生了解传媒的制作过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各家媒体一种长期的公关工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媒体可以培养未来更高水平的忠实受众。
第四,举办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讲座。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传播学者、著名记者、著名编辑、节目制作者等,到学校给师生进行有关媒介知识的讲座。
第五,媒介素养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当学生能够自己拍照、自己摄像、自己制作网页、自己报道新闻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批判能力的媒介消费者。所以,可以通过办报纸、做节目、第二课堂等形式,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应该说,仅仅教授读解文本却不教授制作文本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完善的。
总之,由于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媒介,提高媒介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以上材料参见:中国青年报[N].2007-4-4,“特别报道”.
[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86.
[3]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新华出版社,2002,449~450.
关键词:媒体;影响;媒介素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0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我国目前报纸种类超过1000种,期刊杂志近7000种,电视台达到3000家左右,网民数量逾亿。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使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但在资讯媒体迅速发达的同时,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的需要、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一段时间以来,这股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愈演愈烈,几乎达到“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的地步。
在部分媒体不良行为的巨大作用下,思想尚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养成时期,很容易接受媒体炒作的暗示、影响。2007年4月份在媒体上炒的沸沸扬扬的甘肃女孩杨丽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杨丽娟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据说还是优秀学生干部,由于受媒体宣传刘德华的影响,疯狂追星13年,最后达到学不上、工不做、连父亲跳海自杀也要追星的程度。2006年12月,一名残疾少年在周杰伦的演唱会上吞药自杀。2007年4月3日,一家报纸用较大篇幅刊登一位叫李瑶的17岁女孩,欲实现“人造李湘”的愿望,言辞间洋溢着对这名女孩的鼓励[1]。另外,有报道,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几乎达到20%。既要维护青少年的上网权利,又要保障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伤害,这是一对矛盾。除了加大对媒体的管理力度,切实抵制媒体低俗之风外,加强对中小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或许更是一条长久之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首先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20世纪30年代;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1994年陈力丹教授在《新闻记者》杂志当年第一期发表《我国需要“媒介扫盲”》的文章[2],最早提出“应该向中、小学生系统介绍有关报纸、广播、电视的各种知识”。或许因为在当时,传媒的力量和社会影响还没有现在这样大,文章发表后没有引起大的反响。1997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3]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尚没有多少人进行研究。其实,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能使中、小学生掌握媒介传播的相关知识与运作内幕,从而知道怎样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使自己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至于只是充当媒介传播的被动接受者。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如何进行具体操作尚待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借鉴别国的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在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现有教学内容的相关部分适当介绍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最好是组织传媒学界、传媒业界以及教育界的优秀者编制专门教材,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2005年,深圳青少年报社、特区教育杂志社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系列活动中,就为中小学生编辑出版了《给你一把金钥匙——如何辨析媒介信息》、《媒介的故事》等书。在书中,作者力求通俗易懂地把媒介的发展、各种媒体的功能,以及媒介的优劣点等告诉小读者,让小读者学会利用媒介,用其所长,避其所害。他们采用了拟人手法和讲故事的形式,并特别采用了卡通连环画的表现方式,让小读者更易接受、读懂。该书的目录有:媒介大家族(1.大哥——报刊2.老二——广播3.老三——电视4.老四——网络5.老五——手机短信);报纸的“三件衣”;广播的威力;电视的魅力;网络的真面目;时髦的手机;和媒介做个好朋友等等。
第二,加大对中小学师资中媒介素养师资的培养力度。搞好学校教育,良好的师资是保证;要想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师的媒介素养高低是关键。无庸讳言,在我们的教师当中,有许多人其本身的媒介素养,包括对媒介的使用、对信息的辨别等等,都不甚了了,更遑论学生。可以通过短期进修、寒暑假培训、专业讲座、单科学习等各种形式,先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长期则需要学校配备专门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的师资。
第三,和媒体合作。各级较为规范、较为现代化的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网站等应对中小学生开放,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免费或低费参观,让学生了解传媒的制作过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各家媒体一种长期的公关工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媒体可以培养未来更高水平的忠实受众。
第四,举办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讲座。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传播学者、著名记者、著名编辑、节目制作者等,到学校给师生进行有关媒介知识的讲座。
第五,媒介素养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当学生能够自己拍照、自己摄像、自己制作网页、自己报道新闻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批判能力的媒介消费者。所以,可以通过办报纸、做节目、第二课堂等形式,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应该说,仅仅教授读解文本却不教授制作文本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完善的。
总之,由于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媒介,提高媒介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以上材料参见:中国青年报[N].2007-4-4,“特别报道”.
[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86.
[3]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新华出版社,2002,44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