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一曲慰平生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re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江西省赣州市举办“最美赣州人”评选活动,安远县上报了刘振盛老师的事迹材料。也是在这时候,我们电教中心开始策划要拍摄刘老师的事迹专题片《深山红烛永不悔》。可是,片子磕磕绊绊,直到今年初才制作完成。不是刘老师的事迹不好,而是我们想把片子拍得更好些,却总是发现自己力不从心,经常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也经常感到我们的镜头语言十分无力。虽然最后片子还是完成了,但留下的遗憾太多,留下的思索也太多。
  不得已的情景再现
  采访刘振盛的过程之于我简直就是一次心灵的冲击,塘村乡黄沙村的贫困面貌以及刘老师心中那股精神力量让我动容。校舍只有几间,学生只有三个,刘老师却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坚守了34年。山深林密,他年轻时在山里遇到过野豹,上了年纪还摔伤过腿,至今走路还一瘸一拐;山路崎岖,他多年来每天都接送学生上学放学,如今还把一个留守学生接到自家照顾。干了34年,他仍然是位代课老师,拿着一份微薄的工资,如果不是妻子外出打零工,家里生计都难以维持。他的家一贫如洗,两间低矮的土砖房,屋里阴暗潮湿、四壁空空。了解了这一切后,我们当时就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片子拍出来。
  然而这个片子真的难产。岁月如流,几十年中发生过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没有记载,也没有影像资料。对于不少人来说,刘老师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做着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没有人想过要观察他、记录他。直到要给他拍片子时,才发现缺东少西,不知从何拍起。老实说,我们真是不想用情景再现,因为所谓的情景再现说穿了就是摆拍,用在专题片里怎么看怎么别扭。可是最后我们还是不得已地用了情景再现,用现场摆拍和黑白色调表现过去的故事。决定采用情景再现那一刻我突然间理解了我的同行们心中那种无奈感,因为别无选择。


  其实早在2009年,刘老师的事迹就被《赣州晚报》报道过。然而,如今的世界繁华而纷扰,人们更关注道听途说的明星绯闻,更关注忽起忽落的房市股市,一个留守深山的老师事迹再感人,却不具有商业价值,也就占据不了人们的视野。这样的际遇一直都是无独有偶,所以我们也总是要到拍片的时候才去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如今的电教片,有几部是没有情景再现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情景再现去打天下,奔驰在与纪实精神相左的道路上。这固然是可以理解、可以解释的,但是不是也反映出电教片制作方面的一些观念性短板呢?
  有了这样一次制作经历,我开始有了些自己的想法。我觉得,电教人的视角要放得更低一些,更多关注那些基层的人和事,更关注寻常百姓的悲欢故事;电教人还要更注重积累素材,建立本地先进事迹的素材库,依靠积累去制片,而不仅是单纯遵照指令去制片。
  令人感慨的解说词
  这部片子解说词很多,通篇都是。因为我们发现,离开了解说词,我们根本讲不了这个故事。黄沙村的人口这些年一年少似一年,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去外地上学的自然也是一去不归。我们想找人讲一讲人们印象中的刘振盛,却啼笑皆非地发现找不到几个合适的讲述者。村里的老人们讲不出什么,刘振盛这些年就生活在他们身边,没有距离,这反而让他们忽略了刘老师身上的闪光点。在私下里,甚至还有人认为刘老师是个没出息的人,虽然他们感谢刘老师教育了他们的孩子,但仍然觉得他这人不太上进。刘老师要是出门去打工,生活也不至于困难成这样。我们明白了,拍刘老师的片子,找不到旁观者。而在刘老师的生涯中,却几乎到处都是旁观者。多年前,黄沙村小学改造危房,上面拨的钱花光了,刘老师把妻子打工挣来的钱要过来填了进去。这些故事不好讲,还有人建议我们干脆不要讲。我们还打算采访刘老师教过的学生,可是那些学生都在外地,忙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回不来,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出去采访。因为这些,最后我们只有依靠解说词来贯穿这个故事。这真是一个让人有些莫名忧伤的选择。
  刘老师却很看得开,他不奢求有谁来帮忙,也不感慨自己的命运。他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分内之事,这么多年来,他早已安之若素。2014年,他患了鼻咽癌,仍然坚持上班。乡政府被他的精神感动,为了他的身体考虑,想把他调到乡中心小学。他也拒绝了,因为他明白自己一旦离开,自己现在的三个学生一定会失学。他说:“我的学生越来越少,但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上学,我也要在这里教下去。”包括村里人在内,也许很多人都不理解刘振盛。其实刘振盛的想法非常朴素、非常简单——他是这片深山里最后一个教师,就要为这片深山里最后一名学生负责到底。
  我很遗憾我们只能用平庸的手法来讲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而且没有讲好。但我还是希望人们看了这个故事后能受到一些启迪,在他们各自所面对的生活中,少做那旁观的大多数。
  滤出光明的色调


  在采访中我们就发现,刘老师的故事是有着很多解读角度的。他命运的多舛,令人一顾三叹;他处境的孤独,令人感慨丛生。但是,这些角度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取。这是电教人与其他创作者的不同之处,电教人固然也关注人的命运,但更要挖掘个人命运中向上的力量,挖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光明意义,传播正能量,而不是传播背道而驰的误读和似是而非的价值观。所以在制作中,我们要突出这个故事的纯粹性,去掉容易引起误读的情节。
  虽然只能用解说词和情景再现来完成叙事,但我们下的功夫却一点也不少,在创作脚本时几易其稿,力争在叙事上简单纯粹。在片子的情节上,我们更多地关注刘老师近几年来的状态,因为对于制片来说这是人物故事最完整、来龙去脉最清楚的时期。从刘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讲起,讲他每天接送学生,讲他为学生做饭上课,这是现在可以拍到的;讲他把留守学生接到自家,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关爱,这是最为感动人心的;讲他摔伤了腿也要坚持上课,患了癌症做化疗的同时也要坚持上课,这是最让人内心震动难以忘怀的;讲他拒绝了上级的调令坚持留下来教导仅剩的三名学生,这是最能让人接近刘老师真实的内心的。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刘老师的执教生涯展开,不过分渲染他那艰苦的生活处境,也不触及一少部分人对他的另类看法,使这个故事的阴影部分完全消退,只留下阳光的亮色。这不是虚伪的艺术加工,而是有所选择的艺术真实。当然,用心看了片子的观众或许仍然会产生无数的联想,但他们最先接受的必然是故事中光明的启迪。
  拍摄刘老师事迹的过程之于我们,也是一个价值观震荡的过程,让我们在无限感慨中思考社会的形态,思考生命的意义,也思考自身工作的方向。拍这个片子,我们除了要传递一种光明的能量,也要传递我们自己的那一份感动。至于更多的思考,不能在片中表达,乃诉之于文字。谨以此文向刘老师致敬,向全国各地无数像刘老师那样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委组织部)
其他文献
在河北省景县的乡村田野,只要一提起“辛团长”,各村的老少爷们儿都会抢着说:“俺们知道!这辛老爷子可不简单,带着一个艺术团跑遍了全县,俺们都可喜欢他的节目了!”看来这“辛团长”在当地农村还是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呢。那就让咱们来听听这“辛团长”都有啥故事吧。  话说这“辛团长”大名叫辛洪禄,今年都七十多岁了。十多年前从县文化馆退下来以后,他就回到故乡的小村里,过上了安逸休闲的生活。改革开放这么多
期刊
满村的老旧房屋破烂不堪,遇到刮风下雨村道就成了“水泥”路,背着几辈子也还不清的外债,邻里间总有吵不完的架……曾几何时,这就是辽宁省昌图县傅家镇五丰村的真实写照。这个全县出了名的“乱套村”,一度压得村民眉头紧皱、喘不过气、难直起腰。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王占国的上任一去不复返。如今的五丰村,红瓦白墙的新村舍鳞次栉比,宽敞平坦的正宗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传出富足安康的欢乐笑声,户户都过上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期刊
在安徽省定远县的严桥路社区,只要一提起杨文虎书记和他的远教“驿站”,群众就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驿站,贴心得很。有什么为难的大事小情,都能给咱解决掉!”杨文虎自己则感慨地说:“利用远教在为群众服务上动脑子、想点子,这个路数看来是对头了!”  身为严桥路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多年来杨文虎一直在“便民服务”上动足了脑筋,但总还有些难题让他直挠头:社区的下岗居民,怎么帮助他们再就业?现在老龄化趋势严重,社区
期刊
通常来讲,党建专题片无论是典型人物片还是典型工作片都是全片围绕着一个“主角”来展开叙述。但是有时候,由于宣传教育的特殊需求,镜头聚焦的不再是一个“领衔主演”,而是多主角平行的集体或整体。这就要求制作者具备更宏观的视角和更细腻的匠心,去裁量出一幅党建典型“群像”。然而,虽说是“群像”,也并不意味着就要面面俱到或者平铺直叙,它讲究的是在有限时长内如何有轻有重、有详有略、以点带面地来呈现个体风采,这也是
期刊
大学生村官兼任远教站点管理员是各地普遍的做法,一个具有共性的认识就是大学生村官在知识水平、素质修养等方面都要比农村党员干部高。因此,大学生村官进村任职后几乎都会被选为远教管理员。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加入虽然对远教队伍建设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但如果不加以培训,招之即用,则难以把他们的知识优势转化为实践所需,甚至会使工作走很多的弯路。这是因为大学生村官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各不相同,虽然他们大都接触过计算
期刊
随着远程教育工作的普及开展,远教网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其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利用远教平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网络载体对流动党员远程开展联系互动、学习培训、信息发布等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活动的组织上因客观条件的影响而难以保证畅通;在资源的提供上因摸底不透而与现实需求不对接;在服务的实效上因反馈不及时而不易做出评价,等
期刊
自打成为电教人后,我的镜头已经数不清记录过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而随着拍摄日久,最大的感触就是:党教片必须植根于沃土中,这样才能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欢迎,即“接地气才能得人气”。微电影《保证》就是这样一部接地气的片子,选取素材、撰写脚本、选取演员、采访拍摄、配乐制作等等,每一步都坚实地踏在了基层的土壤上,从而让全片浸满了泥土的芬芳,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从泥土中选材  电教人的脚步总是匆忙的。这不,
期刊
大自然赋予黑龙江迷人的四季魅力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在曾孕育过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等伟大精神的广袤黑土上,黑龙江党员教育工作汲取养分、厚积薄发,不断为全省的党建工作提供新的着力点,激发出更加强劲稳健的发展势头。  “为有源头活水来”  ——拓展党建宣传教育新时空  随着全省党建工作的扎实推进,一批以全国时代楷模孙波、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河、甘南兴十四村为代表的党建先进典型大量涌现,并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
期刊
今年以来,陕西省富平县按照远教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覆盖面广、传输速度快、宣传平台多样等优势,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各个环节,对远教站点硬件设备进行提档升级,并组织系列学用活动,助力全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提档升级,确保硬件过关。面对设备老化引起的图像模糊、速度较慢、操作不便等问题,富平县着眼长远、适度超前,推进远教设备整体提档升级。开展调研走访,采
期刊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丰富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形式,新密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五微一测”系列活动。“五微一测”活动包括开通“两学一做”微专栏,举办“两学一做”微党课,制作《中国共产党章程》微动漫,拍摄“我是共产党员”微视频,征集“两学一做”微感悟,组织“党章党规、系列讲话理论知识”测试。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据统计,“新密党员之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