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华兹华斯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学运动先驱,他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诗歌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禁锢,转身投向自然的怀抱。在他的代表诗篇《丁登寺旁》中,华兹华斯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向自然转向。在自然中沉淀,进入最纯洁的思想,回归人最初的本真,感叹自然敲响人的灵魂的深沉。
关键词:华兹华斯;丁登寺旁;自然观
“多少次我的精神转向了你!”华兹华斯在诗的语言中向自我与自然反复质问。1798年,华兹华斯再次游历瓦伊河谷,迷离眼前的山水自然与袅袅人烟,历经尘世的喧嚣与复杂后,他在自然中沉淀,静置灵魂。
正如诗人在诗名中所提,诗作作于“during a tour”。并不是有所预谋,而是情感沉淀的宣泄与流露,恰好印证了他“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观点。需注意的是,所谓的“触景生情”的突发,若要说“突发”,是否可以说是预谋长达五年之久后的突发?五年的人间游离,在不断的探索人性本真的路途中,当人在精神危机中寻找出路无果,对人类的前途产生深深的幻灭感,自然再次向华兹华斯抛出了橄榄枝,以其无比深沉广阔的胸怀包纳着迷路的心,瓦伊河谷给他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在自然中,人的精神回归宁静,在宁静的回忆中思想暗流汹涌。美国新批评学家布鲁克斯和沃伦在《理解诗歌》中提出:“诗歌源自于人的深层冲动,它实现了人的需要。”华兹华斯在其暗涌五年的深层冲动中,迷雾一般,寻找突破口,他从云端跌落,坠入自然。他听见大自然融洽的声音,这自然中泉水与内河的柔和的合奏,正如诗人所形容的“murmur”,这是同自然的对话,是同自然中的人的本体的对话,更是同时间雕刻的人低声细语。
“山峰”,“野地”,“村舍果园”,华兹华斯将“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感情,而凝结了形象”。就其语言而言,这定然是加以想象升华的产物,毕竟在诗的语言里,时间未免太不公平,将自然同尘世隔离,如同滞留于神话传说中的伊甸园。这些自然中的“美好的形体”,久别重逢,使“我”从“血液里心脏里”感到“甜蜜的感觉”。自然使人愉悦,哪怕是最平凡最微小的事物都使人恢复“恬静”,使人“进入最纯洁的思想”。尘世使人忘却愉悦,正是自然所赠与人的愉悦感——善意与爱。于是诗人利用精神在自然中的回归,压力与人世的神秘蒸发,而人的本质,回归自然的本真沉淀在精神河流,这正是对浪漫主义先锋卢梭“回归自然”的践行。
同时,自然启迪人走向自我发现。它伸出巨掌,推着人走向对人类状态的发现,人变成“活的灵魂”,用冷静的眼睛观察生活,“我”与“本体”分离,用全知视角由上而下观察着人性的发展状态。看清“黑暗”,看清尘世“无益的纷扰”和“热病”。在观察中厌倦、失望、受伤,在迷途中寻找自然的拥抱。自然仿佛看透了一切,温柔地抚摸受伤的“漫游者”,使其重新感到愉悦感得到救赎。这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的表现。人只有在与自然神合中才能获得拯救,并觉醒走向自我追寻,发现自我价值。随着诗人的眼光观察空间上的位移,正是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引发了诗人对其“深层冲动”的观察与思考。在思考中,华兹华斯选择一次次的精神转向,转向自然。
自然的魅力远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高深,但我们又如何能忽视尘世的雕刻?华兹华斯站在人生的阶梯上回首,未经过尘世历练的毛头小子纯粹享受着“粗糙的乐趣”与“动物般的行径”。未经打磨的玉石天真地以为自然便是一切,这种天性的,完全未开化的自然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无知状态。于是,人世劈开了温室的大门,欲望与冲动拿出了诱惑的红苹果,光怪陆离勾取灵魂走向堕落,走向纵欲,走向污浊,走向reality。岁月使人沉淀,经历了打磨人获得新生,我们再次同自然握手,在自然的柔声细语中忏悔,“低柔而忧郁”的力量震耳发聩。在尘世得到的愈发千疮百孔中,我们才会愈发觉得自然的安宁美好,也可以说,尘世使人成长,或者亦可言,自然在尘世的反面凸显下以其崇高与宁静滋养心灵。在同自然的正真的灵魂的契合中,诗人达到一种“高度融合”的精神状态,这是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天空园林构建的自然所赋予人所特有的安宁。这是精神从尘世向自然的转向,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吐露,是真正的自然与人的沉淀的统一。
抒写对象的转换将“自我”推向“我”之外的广大人类,华兹华斯将自我的精神求索联系“妹妹”多萝西,在对“你”的告诫与对话中树立起空间的镜子。这种主体的变化,是由个体向集体的推动,“不断地通过语法人称的不断跳跃改变着叙述内容的视角”,这种由具体叙述者到泛化的叙述者的跳跃,也同时改变着叙事内容的距離。这种“自我”与人类的汇通,使“我”乃至人类与自然构建起深厚且有张力的羁绊。
“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对自然的歌唱,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停止从自然中取得财富。”在大自然的喃喃中,诗人感受到了道德生命灵魂的支撑。在这支撑下,华兹华斯用最朴素却近距离的叙述声音,在空间上时间上展开叙述情节,在真实与虚构中为我们构建自然,“给予我们自然对象生动可感的印象,借助感官与想象展现世界”,作出了心灵深处最纯粹的诗。
参考文献
[1][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艾青:《诗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秘鲁]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明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Warren:Understatnding Peotry,Boston,The Heinle &Heinle,1988.
[6]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Warren:Understatnding Peotry,Florence,KY,Heinle &Heinle,1978.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关键词:华兹华斯;丁登寺旁;自然观
“多少次我的精神转向了你!”华兹华斯在诗的语言中向自我与自然反复质问。1798年,华兹华斯再次游历瓦伊河谷,迷离眼前的山水自然与袅袅人烟,历经尘世的喧嚣与复杂后,他在自然中沉淀,静置灵魂。
正如诗人在诗名中所提,诗作作于“during a tour”。并不是有所预谋,而是情感沉淀的宣泄与流露,恰好印证了他“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观点。需注意的是,所谓的“触景生情”的突发,若要说“突发”,是否可以说是预谋长达五年之久后的突发?五年的人间游离,在不断的探索人性本真的路途中,当人在精神危机中寻找出路无果,对人类的前途产生深深的幻灭感,自然再次向华兹华斯抛出了橄榄枝,以其无比深沉广阔的胸怀包纳着迷路的心,瓦伊河谷给他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在自然中,人的精神回归宁静,在宁静的回忆中思想暗流汹涌。美国新批评学家布鲁克斯和沃伦在《理解诗歌》中提出:“诗歌源自于人的深层冲动,它实现了人的需要。”华兹华斯在其暗涌五年的深层冲动中,迷雾一般,寻找突破口,他从云端跌落,坠入自然。他听见大自然融洽的声音,这自然中泉水与内河的柔和的合奏,正如诗人所形容的“murmur”,这是同自然的对话,是同自然中的人的本体的对话,更是同时间雕刻的人低声细语。
“山峰”,“野地”,“村舍果园”,华兹华斯将“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感情,而凝结了形象”。就其语言而言,这定然是加以想象升华的产物,毕竟在诗的语言里,时间未免太不公平,将自然同尘世隔离,如同滞留于神话传说中的伊甸园。这些自然中的“美好的形体”,久别重逢,使“我”从“血液里心脏里”感到“甜蜜的感觉”。自然使人愉悦,哪怕是最平凡最微小的事物都使人恢复“恬静”,使人“进入最纯洁的思想”。尘世使人忘却愉悦,正是自然所赠与人的愉悦感——善意与爱。于是诗人利用精神在自然中的回归,压力与人世的神秘蒸发,而人的本质,回归自然的本真沉淀在精神河流,这正是对浪漫主义先锋卢梭“回归自然”的践行。
同时,自然启迪人走向自我发现。它伸出巨掌,推着人走向对人类状态的发现,人变成“活的灵魂”,用冷静的眼睛观察生活,“我”与“本体”分离,用全知视角由上而下观察着人性的发展状态。看清“黑暗”,看清尘世“无益的纷扰”和“热病”。在观察中厌倦、失望、受伤,在迷途中寻找自然的拥抱。自然仿佛看透了一切,温柔地抚摸受伤的“漫游者”,使其重新感到愉悦感得到救赎。这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的表现。人只有在与自然神合中才能获得拯救,并觉醒走向自我追寻,发现自我价值。随着诗人的眼光观察空间上的位移,正是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引发了诗人对其“深层冲动”的观察与思考。在思考中,华兹华斯选择一次次的精神转向,转向自然。
自然的魅力远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高深,但我们又如何能忽视尘世的雕刻?华兹华斯站在人生的阶梯上回首,未经过尘世历练的毛头小子纯粹享受着“粗糙的乐趣”与“动物般的行径”。未经打磨的玉石天真地以为自然便是一切,这种天性的,完全未开化的自然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无知状态。于是,人世劈开了温室的大门,欲望与冲动拿出了诱惑的红苹果,光怪陆离勾取灵魂走向堕落,走向纵欲,走向污浊,走向reality。岁月使人沉淀,经历了打磨人获得新生,我们再次同自然握手,在自然的柔声细语中忏悔,“低柔而忧郁”的力量震耳发聩。在尘世得到的愈发千疮百孔中,我们才会愈发觉得自然的安宁美好,也可以说,尘世使人成长,或者亦可言,自然在尘世的反面凸显下以其崇高与宁静滋养心灵。在同自然的正真的灵魂的契合中,诗人达到一种“高度融合”的精神状态,这是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天空园林构建的自然所赋予人所特有的安宁。这是精神从尘世向自然的转向,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吐露,是真正的自然与人的沉淀的统一。
抒写对象的转换将“自我”推向“我”之外的广大人类,华兹华斯将自我的精神求索联系“妹妹”多萝西,在对“你”的告诫与对话中树立起空间的镜子。这种主体的变化,是由个体向集体的推动,“不断地通过语法人称的不断跳跃改变着叙述内容的视角”,这种由具体叙述者到泛化的叙述者的跳跃,也同时改变着叙事内容的距離。这种“自我”与人类的汇通,使“我”乃至人类与自然构建起深厚且有张力的羁绊。
“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对自然的歌唱,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停止从自然中取得财富。”在大自然的喃喃中,诗人感受到了道德生命灵魂的支撑。在这支撑下,华兹华斯用最朴素却近距离的叙述声音,在空间上时间上展开叙述情节,在真实与虚构中为我们构建自然,“给予我们自然对象生动可感的印象,借助感官与想象展现世界”,作出了心灵深处最纯粹的诗。
参考文献
[1][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艾青:《诗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秘鲁]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明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Warren:Understatnding Peotry,Boston,The Heinle &Heinle,1988.
[6]Cleanth Brooks and Robert P.Warren:Understatnding Peotry,Florence,KY,Heinle &Heinle,1978.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