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学的正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时常见到脱离语言的架空分析。教师对品味语言重视不够,学生对品味语言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品味起。本文试对品味语言的几个维度加以探讨。
一、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语言能准确地传达表达者心中或者客观实际意思的特性。汪曾祺说:“语言的惟一要求便是准确。”至少,“准确”是语言表达的首要要求、基本要求和重要要求。品味文本语言的准确性,是语文教学品味语言的首要环节。经常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可以使自己养成严谨的语言表达习惯。
不管何种文体,语言准确是基本的要求。文学语言讲究形象性、情感性,但首先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常常鲜明地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和修饰语的精心选择上。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让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的词语,并加以赏析。二是提问,如“这个词写出了怎样的情态”“这个词可否换成XX”“这个词可否去掉”。三是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样或接近的意思,再与原文比较,体会原文用词的准确性。
二、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生动性是指语言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能让人轻易想起相应的画面和场景的特性。文学语言是十分讲究生动性的,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语言的主要作用便是描绘场景、画面、场面、形象,所以越生动越好。实用文虽然直接表达意思,但有时也会讲究一定程度的生动性。生动性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学生作文的语言常常生动性不足,多对语言的生动性加以品味,可以提高作文语言的生动性。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要抓住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及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充分体会那种画面感、真实感和饱含的情味。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XX词好在哪里”“ XX词描绘了事物怎样的情态,富含怎样的情韵”“哪些词用得最生动形象,最有情味”“这段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还可以对生动的语句进行仿写,用上相应的手法,表现类似的意境和感情。
三、品味语言的逻辑性
品味逻辑性主要在实用文尤其是论说文说明文一类进行。逻辑性体现在概念的准确、判断的谨慎、推理的严密上。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从全文来看逻辑极其严密,就是从局部来看,也是丝毫不肯放松。如这一段:“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前一句突出两个发现的重大价值,后一句点出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而且每一个句子内部层次都极其清楚、严密。
品味语言的逻辑性,可以划分层次,明确各层意思,可以打乱顺序重新排列,可以删改句子尝试比较,可以抓住关联词分析句子关系和意义,还可以仿写一段。
四、品味语言的音乐性
语言的音乐性,就是指语言在声音方面呈现的整齐、悦耳、动听等的特性。语言始终要诉诸听觉。即使是写文章、默读文章,人的语言听觉中枢仍在活动。人们有天生的追求音乐美的习惯,说话写文章,总要使语言听起来动听才好。
品味语言的音乐性,首先是要美读。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一读自然朗朗上口,齿颊留香。整齐的就突出整齐,韵脚要大声且适当延长,平仄要读出对比变化,情感文气的起伏,要夸张地读出来。第二是要分析音乐性。找出富有音乐美的句子,看它运用了哪些手段来营造这种美,读来有怎样的效果。古人提倡“因声求气”,音乐美是一种形式,总得跟内容、情感相一致才好。第三,可以加以替换和仿写。替换,感受原句的难以替代。仿写,模仿原句的音乐美。
五、品味语言的风格性
语言的风格是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体现出来的某种语言整体色彩的特性。不同时代、身份、个性、职业的人,说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总会体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色彩,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甚至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语言色彩,这是客观事实。风格往往是创作成熟的特征。品味语言,不只品味局部的语言,还应综合一部或者多部作品,把握其整体风格。学习者也应当有追求某种风格的意识和行动。
语言的风格常常表现为质朴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诙谐、简洁凝练等。《荷塘月色》的语言显得优美雅致,《背影》的语言显得质朴自然。
品味语言的风格要综合全文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并且与其他同类作品加以比较,并适当举例分析,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仿写。《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清新典雅”概括。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处句子大有仿写价值。
当然,品味语言应该还有其他维度,这里只谈了常见的几个维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学生兴趣、文章特色等因素,有选择性地设计品味语言的维度,不宜面面俱到,尤其是在一堂课上,对语言的品味要突出重点。确定品味语言的重点之后,还要精心设计过程和方法,把语言的品味真正落实。
一、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语言能准确地传达表达者心中或者客观实际意思的特性。汪曾祺说:“语言的惟一要求便是准确。”至少,“准确”是语言表达的首要要求、基本要求和重要要求。品味文本语言的准确性,是语文教学品味语言的首要环节。经常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可以使自己养成严谨的语言表达习惯。
不管何种文体,语言准确是基本的要求。文学语言讲究形象性、情感性,但首先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常常鲜明地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和修饰语的精心选择上。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让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的词语,并加以赏析。二是提问,如“这个词写出了怎样的情态”“这个词可否换成XX”“这个词可否去掉”。三是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样或接近的意思,再与原文比较,体会原文用词的准确性。
二、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生动性是指语言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能让人轻易想起相应的画面和场景的特性。文学语言是十分讲究生动性的,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语言的主要作用便是描绘场景、画面、场面、形象,所以越生动越好。实用文虽然直接表达意思,但有时也会讲究一定程度的生动性。生动性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学生作文的语言常常生动性不足,多对语言的生动性加以品味,可以提高作文语言的生动性。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要抓住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及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充分体会那种画面感、真实感和饱含的情味。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XX词好在哪里”“ XX词描绘了事物怎样的情态,富含怎样的情韵”“哪些词用得最生动形象,最有情味”“这段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还可以对生动的语句进行仿写,用上相应的手法,表现类似的意境和感情。
三、品味语言的逻辑性
品味逻辑性主要在实用文尤其是论说文说明文一类进行。逻辑性体现在概念的准确、判断的谨慎、推理的严密上。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从全文来看逻辑极其严密,就是从局部来看,也是丝毫不肯放松。如这一段:“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前一句突出两个发现的重大价值,后一句点出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而且每一个句子内部层次都极其清楚、严密。
品味语言的逻辑性,可以划分层次,明确各层意思,可以打乱顺序重新排列,可以删改句子尝试比较,可以抓住关联词分析句子关系和意义,还可以仿写一段。
四、品味语言的音乐性
语言的音乐性,就是指语言在声音方面呈现的整齐、悦耳、动听等的特性。语言始终要诉诸听觉。即使是写文章、默读文章,人的语言听觉中枢仍在活动。人们有天生的追求音乐美的习惯,说话写文章,总要使语言听起来动听才好。
品味语言的音乐性,首先是要美读。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一读自然朗朗上口,齿颊留香。整齐的就突出整齐,韵脚要大声且适当延长,平仄要读出对比变化,情感文气的起伏,要夸张地读出来。第二是要分析音乐性。找出富有音乐美的句子,看它运用了哪些手段来营造这种美,读来有怎样的效果。古人提倡“因声求气”,音乐美是一种形式,总得跟内容、情感相一致才好。第三,可以加以替换和仿写。替换,感受原句的难以替代。仿写,模仿原句的音乐美。
五、品味语言的风格性
语言的风格是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体现出来的某种语言整体色彩的特性。不同时代、身份、个性、职业的人,说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总会体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色彩,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甚至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语言色彩,这是客观事实。风格往往是创作成熟的特征。品味语言,不只品味局部的语言,还应综合一部或者多部作品,把握其整体风格。学习者也应当有追求某种风格的意识和行动。
语言的风格常常表现为质朴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诙谐、简洁凝练等。《荷塘月色》的语言显得优美雅致,《背影》的语言显得质朴自然。
品味语言的风格要综合全文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并且与其他同类作品加以比较,并适当举例分析,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仿写。《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清新典雅”概括。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处句子大有仿写价值。
当然,品味语言应该还有其他维度,这里只谈了常见的几个维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学生兴趣、文章特色等因素,有选择性地设计品味语言的维度,不宜面面俱到,尤其是在一堂课上,对语言的品味要突出重点。确定品味语言的重点之后,还要精心设计过程和方法,把语言的品味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