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味语言的几个维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学的正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时常见到脱离语言的架空分析。教师对品味语言重视不够,学生对品味语言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品味起。本文试对品味语言的几个维度加以探讨。
  一、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语言能准确地传达表达者心中或者客观实际意思的特性。汪曾祺说:“语言的惟一要求便是准确。”至少,“准确”是语言表达的首要要求、基本要求和重要要求。品味文本语言的准确性,是语文教学品味语言的首要环节。经常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可以使自己养成严谨的语言表达习惯。
  不管何种文体,语言准确是基本的要求。文学语言讲究形象性、情感性,但首先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常常鲜明地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和修饰语的精心选择上。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让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的词语,并加以赏析。二是提问,如“这个词写出了怎样的情态”“这个词可否换成XX”“这个词可否去掉”。三是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样或接近的意思,再与原文比较,体会原文用词的准确性。
  二、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的生动性是指语言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能让人轻易想起相应的画面和场景的特性。文学语言是十分讲究生动性的,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语言的主要作用便是描绘场景、画面、场面、形象,所以越生动越好。实用文虽然直接表达意思,但有时也会讲究一定程度的生动性。生动性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学生作文的语言常常生动性不足,多对语言的生动性加以品味,可以提高作文语言的生动性。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要抓住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及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充分体会那种画面感、真实感和饱含的情味。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XX词好在哪里”“ XX词描绘了事物怎样的情态,富含怎样的情韵”“哪些词用得最生动形象,最有情味”“这段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还可以对生动的语句进行仿写,用上相应的手法,表现类似的意境和感情。
  三、品味语言的逻辑性
  品味逻辑性主要在实用文尤其是论说文说明文一类进行。逻辑性体现在概念的准确、判断的谨慎、推理的严密上。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从全文来看逻辑极其严密,就是从局部来看,也是丝毫不肯放松。如这一段:“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前一句突出两个发现的重大价值,后一句点出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而且每一个句子内部层次都极其清楚、严密。
  品味语言的逻辑性,可以划分层次,明确各层意思,可以打乱顺序重新排列,可以删改句子尝试比较,可以抓住关联词分析句子关系和意义,还可以仿写一段。
  四、品味语言的音乐性
  语言的音乐性,就是指语言在声音方面呈现的整齐、悦耳、动听等的特性。语言始终要诉诸听觉。即使是写文章、默读文章,人的语言听觉中枢仍在活动。人们有天生的追求音乐美的习惯,说话写文章,总要使语言听起来动听才好。
  品味语言的音乐性,首先是要美读。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一读自然朗朗上口,齿颊留香。整齐的就突出整齐,韵脚要大声且适当延长,平仄要读出对比变化,情感文气的起伏,要夸张地读出来。第二是要分析音乐性。找出富有音乐美的句子,看它运用了哪些手段来营造这种美,读来有怎样的效果。古人提倡“因声求气”,音乐美是一种形式,总得跟内容、情感相一致才好。第三,可以加以替换和仿写。替换,感受原句的难以替代。仿写,模仿原句的音乐美。
  五、品味语言的风格性
  语言的风格是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体现出来的某种语言整体色彩的特性。不同时代、身份、个性、职业的人,说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总会体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色彩,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甚至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语言色彩,这是客观事实。风格往往是创作成熟的特征。品味语言,不只品味局部的语言,还应综合一部或者多部作品,把握其整体风格。学习者也应当有追求某种风格的意识和行动。
  语言的风格常常表现为质朴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诙谐、简洁凝练等。《荷塘月色》的语言显得优美雅致,《背影》的语言显得质朴自然。
  品味语言的风格要综合全文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并且与其他同类作品加以比较,并适当举例分析,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仿写。《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清新典雅”概括。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处句子大有仿写价值。
  当然,品味语言应该还有其他维度,这里只谈了常见的几个维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学生兴趣、文章特色等因素,有选择性地设计品味语言的维度,不宜面面俱到,尤其是在一堂课上,对语言的品味要突出重点。确定品味语言的重点之后,还要精心设计过程和方法,把语言的品味真正落实。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我认为,教学环节中有如下的注意“点”,值得广大的语文教师重视与探讨:  一、找准基点(即“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期刊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占60分,可谓语文的“半壁江山”。 如果一个考生高考作文写砸了,不用说他的高考就失败了,一篇作文定终生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作文不可小视。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很重要,成功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而且能塑造人品人格。要让学生成为有语文素养的人,语文老师必须设计好自己的作文教学。  首先,我认为作文是一种艺术,但艺术的高度也得从点滴基础做起。学生进入高中,高一
期刊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如果说诗词是一位娇羞、典雅、藏在深闺的女子,那么考生就是那位含情凝眸,踯躅不安,抓耳挠腮的君子。众多的备考对策、模式探究终不能挽救博弈的颓废。望着“在水一方”的古典诗词,让考生备感“道阻且长”。欲罢不能的无奈,苦苦寻觅而不得的焦虑,让考生视“诗词鉴赏”为畏途,敬而远之。如何疏通考生情感的栓塞,构筑沟通的桥梁,让考生与诗词心有灵犀,情感碰撞,正确解读,是诗词
期刊
初中语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制订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作文训练来实现的,因此作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中学作文教学主要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其中,议论文是高中作文教学和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往往是提笔难书,言之无物,而近
期刊
写人散文就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都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进而达到写人的目的。自然而然,分析人物形象就成为这类散文的中心目的和教学重难点。那么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笔者就以高一年级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统观全篇,弄清人物身份  人物形象是复杂多样的,不同身份的人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作者也赋予其不同的情感。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亲人,
期刊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有幸听了张斌博士《突破课堂——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工作改革》的讲座视频。张教授在报告中结合详实的教学案例,就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撰写课时教案和设计课程纲领、怎样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如何根据标准设计教学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教师对课堂教学教案的目标设计有了新认识,给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目标设计指出了新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与备考中,看过许多有关议论文阅读指导的文章,总体觉得鲜有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于议论文阅读的方向与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发现议论文阅读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通常情况下,议论文的专业性、知识性、陌生感特别强,阅读的障碍很多,难度亦很大。要想判断命题是何种错因,如,偷换概念、乱拉关系、夸大其辞、意思弱化、无中生有、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是非颠倒、偶然必然、已然未然等,并非易事。那么
期刊
着手对文言文的复习备考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读、探索、实践,我对文言文的复习有一些切身的感受,下面就从高考的角度谈一谈我对文言文复习备考的点滴体会。  一、认真解读考试要求  在进行系统的复习之前,先从整体上解读文言文的高考考试要求,根据2012年版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总体要求在降低。具体考查对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信息筛选,要点归纳
期刊
所谓结构化预习,就是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从理论层面分析,组织学生进行结构化预习也会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结构化预习的重要意义  结构化预习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结构化预习是课堂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的前奏;结构化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
期刊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遵循自己的思路,去对文本获取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阅读过程。个性化阅读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认识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理念  莱布尼茨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