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校园文化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软环境,对学生素质培养、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和启示作用。值此十八大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之际,深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明校园文化建设紧迫性,简要探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举措意义重大。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303-02
  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提上了新的战略高度,推动文化建设和长足发展已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任务目标。本质上说,文化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又同学校教育紧密相连。学校是传播知识、释疑解惑的场所,也是文化积淀、传承的有机组织。高校校园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一环,校园文化同社会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也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对未来社会文化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
  一、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集思想、体制、教研、课外活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1]。校园文化是一种依托于校园而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校园是校园文化产生的肌体,离开校园也就谈不上校园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校园文化又同活跃于其中的师生紧密相连。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是精神面貌,良好的精神外貌,形于心,发于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全体师生的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会形成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科学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校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的生机与活力,使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2]。和谐校园要求各方各面协调一致,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同时也要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和谐一致。和谐校园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是人文景观的和谐,是办校规模同师资水平的和谐,是同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和谐。
  二、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关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理念的外现,其核心内涵依然是校园文化中精神层面 [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忠于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为精神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目前某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单方面强调学校速度和规模。对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严重失衡。殊不知,离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大规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丧失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初意义。
  2.片面追求学术水平高速发展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忽视内涵建设。当前,各方积极倡导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但各种不同的理念相互激荡,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过分提倡实用主义,弱化人本关怀。[4]学术水平和学生就业是学校两大支柱,部分高校单纯强调学术水平和就业发展,这种模式是一种随时都会丧失生机的发展,它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提升。
  3.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重视不够。学生,是学校根本,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发展都应该以学生为根本,为基源。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在当前創建和谐校园、构建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问题未形成充分认识,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首先,学校对不健康网络文化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5]。大学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掌握先进知识技术,对网络文化也相当关注。目前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的缺失,使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学生造成思想冲击和影响,对健康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十分不利。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6]。当前,各大高校在重视大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未能同时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些高校处理问题忽视学生心理感受,其实质上掩盖问题,并没有实际解决,深刻影响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再次,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7]。当前“老人倒地无人扶”等社会问题引发关注,这些道德事件表明道德建设和人文素养尚待加强。学校对学生道德要求的提升将成为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高校将思想品质和德育建设归为中小学的义务和职责,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持续培养和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构的基石,对广大的师生影响不可小觑,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同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也有着莫大的渊源,其影响能够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从一定时期来看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引领和谐校园的发展,从长期看高校校园文化关系到中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是个曲折迂回的过程,是不可一蹴而就的过程,必须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凭空臆想就能形成的文化形态,而是要通过全体师生的实践并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形成、定型并不断丰富完善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伴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各种不健康的意识也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各种错误的思潮汹涌而至,扰乱了人们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步伐。各种错误思潮对当前学生的影响日渐明显,进而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和前途,这些人才是祖国未来的脊梁,承担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理应引起高校主管及其领导人员的重视。   当前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完善的重要机遇,抓住机遇建设校园文化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要构建和谐社会,应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技能。值此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契机,各高校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四、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1.要提升校园文化示范效应。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适度竞争有利于高校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各高校的良性发展,但是这种竞争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高校间的竞争应表现为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而这种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校园自身的文化建设,因而各高校应努力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并带动各其余高校的发展,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示范效应,努力铸就自己的先锋榜样作用。
  2.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8]。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时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发展变化。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一个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的发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和程度,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和谐校园不仅是校园物质层面的和谐,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而言,它更是一种学生内在个体素质的和谐,因此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培养发面,要求学校能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要具有长远的眼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3.加大对不健康思想、低俗文化的监管力度 [9]。加强对腐朽、低俗思想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的有效监管,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既有利于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4.实现校园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校园文化系统功能,强化校园文化要素的整合功能。校园文化是由各种不同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因此,一个良性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兼顾各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完美的和谐校园。
  总之,学校一切工作的出發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当前党中央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学校特色,维护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陈慧.现阶段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初探[J].理论月刊,2006,(2).
  [2] 常一青.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 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
  [3] 杨经录,王宏宇.基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内容建设探究[J].国电力教育,2008,(6).
  [4] 陶成文.理工科院校应强化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2).
  [5] 刘志坚.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 刘德宇.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9).
  [7] 张建明,李遵清.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
  [8] 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
  [9] 戴玉富,陈应田.抵制腐朽思想侵蚀 培养合格接班人[J].思想教育研究,1996,(3).
  [责任编辑 陈 鹤]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广大的民族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全面推广。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农户的抽样调查,总结归纳出新农保推广的困境,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85-02  引言  早在2000年全国
期刊
摘 要:良法能得以有效实施是法治的基本内涵,《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项基本法,在人口流动性极强的市场经济当下,有关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正因为现行《劳动合同法》在劳务派遣单位的业务范围、资质审查、注册資本设立规范上存在缺憾,才导致实践中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而,有必要在立法中限制劳务派遣单位的业务范围,对市场准入实施许可制,完善资金制度,唯此方
期刊
摘 要:基于品牌营销理论,分析张家界旅游品牌竞争力,构建旅游地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张家界旅游品牌竞争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提高张家界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必须进行有效的品牌营销。  关键词:品牌营销;旅游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85-02  一、旅游目的地品牌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品牌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副产品及蔬菜价格居高不下,这使得人们的菜篮子越拎越重。对此,扬州市政府积极开展行动,设立惠民蔬菜平价店以期解决此问题,其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蔬菜供应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性认同不足;选址布局不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完善蔬菜供应机制,实现蔬菜销售与供应的有效对接;加强监管力度,多方合作治理;发挥舆论的
期刊
摘 要:首先介绍西山森林公园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三级结构、要素组成和运行目标;然后分析该系统的熵值增高的原因;最后设计调控西山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平衡的措施。  关键词:西山;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2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人数大幅度攀升,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之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从药检实验室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依据即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行为科学理论出发,分析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在药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包括提高药检质量、促进科研工作以及提高药检效益,并从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出发,探索构建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和体制、实验药检管理、实验经费管理、实验物资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环境和安全管理六个部分,最后从实
期刊
摘 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将会对贵州的扶贫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西江苗寨为例分析贵州民族村寨的扶贫开发效应,指出影响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村民参与程度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村民的参与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效应分析;贵州
期刊
摘 要:地方行政立法和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之间的关系,须视不同的习俗而定。地方行政立法之于有的习俗之保护,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之于另外一些习俗之保护,可能则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之于某些习俗之保护,可能则既不是必要条件,也并非充分条件。所以,对于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各地方可能既需行政立法,也更需审慎立法。立法太多、太滥,可能反而不利于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以宁夏穆斯林用品市场的规范研究为出发
期刊
摘 要: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精神状态,关乎乡镇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乡镇党政“一把手”出现精神懈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应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状态。  关键词: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懈怠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54-05  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
期刊
摘 要:在文化涵化理论框架下,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以期为当今民族教育改革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或建议,真正地改善民族教育的效果,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素质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真正促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步。  關键词:文化涵化;民族地区;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301-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7月13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