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思想解放和经济腾飞,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以其全新的模式活跃在广播电视舞台上,得到了越来越多观(听)众的喜欢和认可。而随着观(听)众收看收听本地区新闻需求的日益提高,市、县级广播电视台因此应运而生。县级台作为基层党和人民的喉舌,起到了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丰富地方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国内新的电视环境下,县级台由于深处广电事业的最基层,无论从人才资源、信息资源,还是从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都很难与省级台相提并论。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县级台在工作分工上不能细化,一个人往往要身兼数职,经常是既要做播音主持人播报新闻、主持节目,同时还要兼做记者和编辑。这些角色的转换在丰富和提高县级台播音主持人工作阅历和经验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级台播音主持人如何做到播音主持与新闻采访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笔者认为,播音主持人只有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多方面不断进行磨练和提高,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不同工作岗位转换的需要。
把握播音主持风格的转换
播音主持在广播电视节目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有声语言的传达来吸引感染受众,具有鼓舞、教育、激励作用。播音和主持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概念。
一、播音要有明确的“对象感”
播音是一种创作活动,它的任务是把文字稿件转化成目的明确的有声语言,而不是简单的念字出声。正如著名播音员虹云所说的:“一到镜头前就把镜头当做观众,一到话筒前就把话筒当做听众,全身心地去热爱观众和听众。”在播音过程中,我们心中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理解听众对象的要求、愿望、情绪等,从而产生的一种同听众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调动起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播音与听众融为一体,才能很好地做到与听众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我主持的一档节目叫做《青春年华》,这个节目主要是反映当代青年特别是学生朋友的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听众群——青年朋友,尤其是青年学生朋友。所以在做这个节目时,我便有了强烈的“对象感”,播讲时,我自觉地使用一种亲切、自然、交谈的口吻,并且尽量让听众觉得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是他们的好朋友。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广大青年朋友的欢迎,他们经常或写信或通过电波与我交流探讨,我也把我的想法、意见、心情真实地告诉他们,逐渐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节目深入人心。
二、主持节目应具有个性化
主持人个性化是指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以他人略高一筹的个性思维、个性感受、个性的语言驾驭节目所体现的创作个性。与播音不同,主持人在摄像机(话筒)前则是以“我”的身份出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与观(听)众交流,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特点、思维方式、播音风格以及风度、气质、修养等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将其贯穿于选题选材、采访协作、编辑加工、节目制作及主持播音的全过程,使整个节目既个性鲜明,又浑然一体,给听众观众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因此,主持人除了要具备播音员相应的素质外。还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演播能力。如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诚恳、自信、亲切、自然的态度贯穿工作始终,在众人面前有表现欲望,能长时间地使自己处于较兴奋的工作状态;能化陌生为亲切,能以“交谈”的心理状态与人交流、沟通;情感能收放自如,临场思维敏捷善悟,有能力引导、调节现场气氛,组织节目顺利进行。作为一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我主持过不同题材和类型的节目,有谈话类也有专题类。2007年,我台做了一个肺结核防治知识的谈话类节目,邀请我县一位知名的肺结核专家与我进行座谈。节目录制一开始,我发现这位专家面对我们的镜头非常害怕,甚至连话也讲不出来。我绕过主题,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谈起,慢慢地与他交流沟通,等到他情绪心态趋于平缓时再切入主题,开始与他进行我们节目所需要录制内容的交谈。这样一来,使他慢慢放下包袱,侃侃而谈,谈吐自然大方,内容主题突出,录制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由此可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的重要性,要善于沟通感情,善于调节气氛,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灵活机智地面对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现场,确保节目顺利进行。
把握从播音主持人到记者角色的转换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说过这样一句话:主持人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与敏锐的视角,以其才华吸引受众。观点、视角从何而来,就是从生活中来、从群众中来,也就是说,主持人应当更多地参与采访与编辑。作为县级台的播音主持人,采访和编辑的工作与播音主持同等重要。参与采访,能使自己获取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主持节目便不会空侃,有了切身体会,说起话来才有真情实感:参与编辑,通过对材料的有机组合和层次的安排,能更主动地把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融入节目。
一、区分以播音主持人为身份和以记者为身份采访形式的不同
主持人和记者所处的地位和工作性质不同,由于前者是“主持”,后者是“报道”,这就决定两者之间地位和性质不同。
记者的报道,贵在客观。他要以采访对象为主题,记者是客体。在整个报道之中,记者一般不加自己的观点。
主持人则不同。他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与采访对象直接交谈,而且要抓住时机,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里,主持人是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采访对象则是客体。主持人通过交谈,不仅要与对方谈话,了解对方,还要更好地表现自我,让听众知道“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让听众了解“我”、信任“我”。因此,要认真区分以播音主持人为身份进行采访和以记者为身份采访时不同的状态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采访活动。
二、播音主持人转换为记者采访时服装的定位
与专职记者不同,当播音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现场时,在着装的定位上也应把握。当采访对象是普通老百姓阶层,在着装上应朴实、简洁、大方,不要穿着华贵的、色彩特别艳丽的服装,这会在你与被采访者之间添置隔阂、障碍,他会觉得你不容易接近,增加了距离感。采访者会不停地打量你的装束,这对记者来说无疑是喧宾夺主了,采访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扫兴而归。所以当记者面对普通大众时,穿着朴素、简洁的装束,成为大众的一员,人们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实情毫不保留地告诉你,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素材。采访对象是政府官员或较正式的场合,服饰就应该讲究一些了。女记者可穿比较正式的西服套装,下身可以是裙装也可以是裤装,在款式上要正统一些,领型不要怪异,可选择小西装领。当采访对象是文艺界人士的时候,服装穿得时尚一些、色彩亮丽一些都可以。但当采 访对象是老艺术家、作家的时候,应该讲究服饰的文化品位,穿着中显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自然结合,优雅、适度。 作为一名记者要融入采访对象,使他感觉与你很接近,这样你的采访才会成功。
加强素质锻炼,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加强素质锻炼,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素质得到加强和提升,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采编播不同角色的转换,使自己真正做到播音主持工作与新闻采编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一、深入生活,走进百姓,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提出了“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要求,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创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要做到适合基层,为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群众的需求中找差距、找不足,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忧,从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挖材料,发现典型;在普普通通的百姓中汲取力量,积累情感,把节目做到老百姓的心里,从而在采、编、播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充实自己。
二、坦诚地面对观众的批评和建议
县级台播音主持人由于采编播工作的需要,与基层群众保持着相当近的距离,可以说天天都要和你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见面、接触。由于我们在某个地区“知名度”较高的原因,大家会对你的一言一行很关注,人们会扩大你的优点,也会扩大你的缺点,会当面提出,也会背后议论,这就需要我们有赞而不骄、谏而不馁的风度,真诚感谢夸奖,坦然接受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在接受别人意见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改变自己,应当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要经常反省自己,做到生活工作同样的原则,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要积极向上级台播音主持人、名牌主持人看齐,学习他们的风范、情操,用心用真情去工作学习和生活,这种自然率真的执著追求会使自己不断进步。
三、加强学习,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社会变革和大众传播文化的丰富,造就了一批成熟的受众,人们希望通过广播、电视来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领略文化的精华,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就会导致节目内容缺乏深度,不耐看。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广博的知识储备来自对书籍的热爱,勤读、乐读,必然受益匪浅。梁实秋认为:人生苦短,而可读的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的需求,而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我认为,县级台播音主持人把握采编播多种角色快速转换的关键,就是要博学多才,不仅要学习与节目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专”与“博”结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才能在采编播各方面游刃有余,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真正做好播音主持与采访编辑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把握播音主持风格的转换
播音主持在广播电视节目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有声语言的传达来吸引感染受众,具有鼓舞、教育、激励作用。播音和主持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概念。
一、播音要有明确的“对象感”
播音是一种创作活动,它的任务是把文字稿件转化成目的明确的有声语言,而不是简单的念字出声。正如著名播音员虹云所说的:“一到镜头前就把镜头当做观众,一到话筒前就把话筒当做听众,全身心地去热爱观众和听众。”在播音过程中,我们心中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理解听众对象的要求、愿望、情绪等,从而产生的一种同听众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调动起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播音与听众融为一体,才能很好地做到与听众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我主持的一档节目叫做《青春年华》,这个节目主要是反映当代青年特别是学生朋友的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听众群——青年朋友,尤其是青年学生朋友。所以在做这个节目时,我便有了强烈的“对象感”,播讲时,我自觉地使用一种亲切、自然、交谈的口吻,并且尽量让听众觉得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是他们的好朋友。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广大青年朋友的欢迎,他们经常或写信或通过电波与我交流探讨,我也把我的想法、意见、心情真实地告诉他们,逐渐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节目深入人心。
二、主持节目应具有个性化
主持人个性化是指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以他人略高一筹的个性思维、个性感受、个性的语言驾驭节目所体现的创作个性。与播音不同,主持人在摄像机(话筒)前则是以“我”的身份出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与观(听)众交流,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特点、思维方式、播音风格以及风度、气质、修养等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将其贯穿于选题选材、采访协作、编辑加工、节目制作及主持播音的全过程,使整个节目既个性鲜明,又浑然一体,给听众观众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因此,主持人除了要具备播音员相应的素质外。还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演播能力。如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诚恳、自信、亲切、自然的态度贯穿工作始终,在众人面前有表现欲望,能长时间地使自己处于较兴奋的工作状态;能化陌生为亲切,能以“交谈”的心理状态与人交流、沟通;情感能收放自如,临场思维敏捷善悟,有能力引导、调节现场气氛,组织节目顺利进行。作为一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我主持过不同题材和类型的节目,有谈话类也有专题类。2007年,我台做了一个肺结核防治知识的谈话类节目,邀请我县一位知名的肺结核专家与我进行座谈。节目录制一开始,我发现这位专家面对我们的镜头非常害怕,甚至连话也讲不出来。我绕过主题,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谈起,慢慢地与他交流沟通,等到他情绪心态趋于平缓时再切入主题,开始与他进行我们节目所需要录制内容的交谈。这样一来,使他慢慢放下包袱,侃侃而谈,谈吐自然大方,内容主题突出,录制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由此可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的重要性,要善于沟通感情,善于调节气氛,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灵活机智地面对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现场,确保节目顺利进行。
把握从播音主持人到记者角色的转换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说过这样一句话:主持人必须有自己的观点与敏锐的视角,以其才华吸引受众。观点、视角从何而来,就是从生活中来、从群众中来,也就是说,主持人应当更多地参与采访与编辑。作为县级台的播音主持人,采访和编辑的工作与播音主持同等重要。参与采访,能使自己获取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主持节目便不会空侃,有了切身体会,说起话来才有真情实感:参与编辑,通过对材料的有机组合和层次的安排,能更主动地把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融入节目。
一、区分以播音主持人为身份和以记者为身份采访形式的不同
主持人和记者所处的地位和工作性质不同,由于前者是“主持”,后者是“报道”,这就决定两者之间地位和性质不同。
记者的报道,贵在客观。他要以采访对象为主题,记者是客体。在整个报道之中,记者一般不加自己的观点。
主持人则不同。他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与采访对象直接交谈,而且要抓住时机,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里,主持人是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采访对象则是客体。主持人通过交谈,不仅要与对方谈话,了解对方,还要更好地表现自我,让听众知道“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让听众了解“我”、信任“我”。因此,要认真区分以播音主持人为身份进行采访和以记者为身份采访时不同的状态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采访活动。
二、播音主持人转换为记者采访时服装的定位
与专职记者不同,当播音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现场时,在着装的定位上也应把握。当采访对象是普通老百姓阶层,在着装上应朴实、简洁、大方,不要穿着华贵的、色彩特别艳丽的服装,这会在你与被采访者之间添置隔阂、障碍,他会觉得你不容易接近,增加了距离感。采访者会不停地打量你的装束,这对记者来说无疑是喧宾夺主了,采访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扫兴而归。所以当记者面对普通大众时,穿着朴素、简洁的装束,成为大众的一员,人们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实情毫不保留地告诉你,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素材。采访对象是政府官员或较正式的场合,服饰就应该讲究一些了。女记者可穿比较正式的西服套装,下身可以是裙装也可以是裤装,在款式上要正统一些,领型不要怪异,可选择小西装领。当采访对象是文艺界人士的时候,服装穿得时尚一些、色彩亮丽一些都可以。但当采 访对象是老艺术家、作家的时候,应该讲究服饰的文化品位,穿着中显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自然结合,优雅、适度。 作为一名记者要融入采访对象,使他感觉与你很接近,这样你的采访才会成功。
加强素质锻炼,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加强素质锻炼,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素质得到加强和提升,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采编播不同角色的转换,使自己真正做到播音主持工作与新闻采编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一、深入生活,走进百姓,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提出了“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要求,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创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要做到适合基层,为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群众的需求中找差距、找不足,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忧,从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挖材料,发现典型;在普普通通的百姓中汲取力量,积累情感,把节目做到老百姓的心里,从而在采、编、播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充实自己。
二、坦诚地面对观众的批评和建议
县级台播音主持人由于采编播工作的需要,与基层群众保持着相当近的距离,可以说天天都要和你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见面、接触。由于我们在某个地区“知名度”较高的原因,大家会对你的一言一行很关注,人们会扩大你的优点,也会扩大你的缺点,会当面提出,也会背后议论,这就需要我们有赞而不骄、谏而不馁的风度,真诚感谢夸奖,坦然接受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在接受别人意见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改变自己,应当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要经常反省自己,做到生活工作同样的原则,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要积极向上级台播音主持人、名牌主持人看齐,学习他们的风范、情操,用心用真情去工作学习和生活,这种自然率真的执著追求会使自己不断进步。
三、加强学习,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社会变革和大众传播文化的丰富,造就了一批成熟的受众,人们希望通过广播、电视来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领略文化的精华,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就会导致节目内容缺乏深度,不耐看。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广博的知识储备来自对书籍的热爱,勤读、乐读,必然受益匪浅。梁实秋认为:人生苦短,而可读的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的需求,而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我认为,县级台播音主持人把握采编播多种角色快速转换的关键,就是要博学多才,不仅要学习与节目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专”与“博”结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才能在采编播各方面游刃有余,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真正做好播音主持与采访编辑工作“两不误、两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