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绿色课堂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传统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师是主角,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忽视了课堂的情感活动,台下的学生成了仰望、观赏的观众。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对教师、学生都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更加突出实现课堂的交往功能,使班级群体成员之间逐步形成情感归属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堂不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而是更强调师生的情感联络、师生的教学互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展现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这就是新课标下的“绿色课堂”。
  【关键词】思品 学生 绿色课堂
  
  我认为绿色课堂首先是孩子们积极学习的课堂,而且它有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有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气氛;有一个让孩子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我的理解如下:
  
  一.绿色课堂的前提——饱含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教学的灵魂。爱心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教师应该以一颗热爱学生之心,一颗医生般的仁心,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把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让学生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因此,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更是一种美。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二.绿色课堂的主体——师生互动
  
  教学中要让思想品德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的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生生互动
  思想品德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生活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师生互动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教育方法的对立,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假如我们教师能真真实实地走进新课程,真真实实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真真切切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那么,课上,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游弋、跳跃、呼吸新鲜空气,我们听到的将是琅
  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的将是绿满课堂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绿色课堂的核心——融合学生的生活
  
  课程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如果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活动,必须以青少年的生活为基点设计组织活动内容。青少年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注重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青少年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会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参与欲望。这样,他们活动时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感受。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此,“绿色课堂”呼唤生活化的课堂。它包括两点:
  1.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是新课标下的一个新概念。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对其创造、加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活,在感受中提高、发展。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感受身边的社会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但它来源于生活,表现的是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因此,字里行间往往传递着生活的气息,渗透着情感。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生活走进了课堂,真切地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如此,我们感受到的将是孩子们张扬的个性和鲜活的思维,收获到的将是孩子们多彩的想象和灵动的语言。
  2.让课堂走向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教学需要的素材,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改革的实践里,我们老师应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着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平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让学生在延伸的环节中亲历感悟,通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品德教育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让课堂架起与生活沟通的桥梁,让我们的学生在品德与生活中掌握真才实学,荡涤心灵,锤炼思想,培养健全人格。品德教学只
  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四.绿色课堂的升华——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绿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强调平等、合作、宽容和理解,在平等中相互尊重,在合作中教学相长,在宽容与理解中凸显自己的个性,其实质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只要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会充分的发挥出来,形成自主学习。而老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绿色课堂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必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教师要以尊重个性,关爱生命为根本,用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对学生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但愿我们的教师都能为学生营造一方绿色自由的净土,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们自由自在地享受绿色课堂“生态”的温馨。让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走进每一个老师的心中,来到每一个孩子的课堂上。
  
  参阅文献
  《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吴效锋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作者联通:330800江西省高安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初中语文课标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高中语文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原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两个课标中可看出,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什么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一是为了形成读文言文的语感,二则是把“名篇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巧妙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从而达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一.利用合作,加深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对课文中
期刊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每册书都涉及到大量的实验,怎样上好生物实验课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关键,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多年的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在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种现象,学生们一听说上实验课,使充满了好奇,兴致非常高。但是一到实验室实际操作,就发现困难重重,问题百出。一步一步的操作,稍一疏忽,实验失败,弄得虎头蛇尾,学
期刊
所谓学困生,即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与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我们怎样看待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打算把孩子培养成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的人?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而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又必须先面对一个两难选择:我们是根据现在的社会要求培养子女,还是按照十年乃至二
期刊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现在從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都把眼睛盯在中考科目上,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
期刊
纵观时下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民主开放、轻松活泼。这对凝固、封闭的传统课堂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是喜人的一面。但在平时听课中尤其是观摩课中也发现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课堂似乎已从过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到现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音乐、舞蹈、游戏、录像、模拟纷纷登场,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殊不知,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笔者认为,简单而朴实的语文课应该干干净净,返蹼归
期刊
由于语文的模糊性和读者个性的差异,往往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用教师的“一言堂”去统治学生,岂不将学生的思想与心灵给禁锢死了?如何处理这些课文,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呢?遇到这类文章,笔者常常是这样去尝试的:    一.采用情境渲染与辩论法     当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但我们又不能把知识硬传授给学生,便可以采用此法。如《愛莲说》一文教师可绘声绘色地描述故事:公元1068年
期刊
1.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七年级下期,学生都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地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