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就其属性看,属于典型的人文社会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包容着深度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广阔的时空外延。“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中历史教学理应把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文化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凝炼为历史智慧,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实在便于操作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立足点,是整体与基础的关系,课堂教学目标是不能以课程目标相应的具体内容代替,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只有深刻理解“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作用、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目标意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即时改进各级目标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课程目标本来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达到的,而课堂教学目标是在一节课的学习之后要达到的要求,把它们混为一谈,就会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太大并且在一节课无法完成或实现,下面以某老师设计的《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目标为例来说明: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②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探究学习、发现问题、交流合作等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通过课堂上师生的合作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课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②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培养热爱全世界,热爱全人类的高尚情操。
  在上述案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使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培养热爱全世界,热爱全人类的高尚情操。”显然,这个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形成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历史学习的积淀,逐渐树立热爱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尚情操,才是可能实现的。
  2.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有机整合三维
  新课程目标呈现出了阶梯状形态、层层递进又相互衔接,彰显了对“知识与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有效地克服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历史学习过程,重历史教学灌输、轻设启发诱导,重政治说教、轻沟通交流的传统弊端。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而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没有将它们当成一个整体来设计。例如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升学考试,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有意识的重“知识与能力”,轻“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某老师的《民主政治的扩展》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来说明。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巴黎公社失败后在国民议会中的派系和权力之争、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②对两部宪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认识资产阶级宪法的本质;③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中的作用及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表,再现法兰西共和国之路的艰难;②通过史论结合分析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意义;③比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两部宪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对法、德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及其影响的学习,明确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是一致的,即为资产阶级管理国家提供了政权组织形式,保障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力。②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具有反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在教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虽然一个都不少。但在实际听课时会发现,教师只是对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而对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忽略了,这一弊病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
  二、多方优化教学策略,有效实施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蕴涵于历史学科课程内容之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优化教学方式和策略,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情感陶冶与培育,落实情感教育目标。
  l.利用历史人物,进行情感熏陶
  社会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活动的奋斗史。教学中,如果我们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锤炼语言情境描绘等手段,将教材那些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历史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的真、假、美、丑便跃然纸上,那么自然也就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如痴如醉、难以割舍,获得了一种内心情感体验上的极大满足感。如通过对屈原被放逐而著《离骚》;司马迁受腐刑而传《史记》;贝多芬失聪贫困交加,方有《月光曲》等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通过刻画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啖渴饮匈奴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人物的形象,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演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人物,培养学生献身祖国的感情。通过对李时珍历经27年的努力,终于写成《本草纲目》;居里夫妇在简陋的实验室内苦干几年,终于从10吨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等科学家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当然,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做到,不能以现代人的目光来要求历史人物,而应将其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凡是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民族复兴大业,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人物,我们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凡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人物,都应否定。如对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评价,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激光排版技术和电脑排版技术来要求,而应放到北宋当时历史条件下,印刷术还处于相当原始的雕版印刷术时代,布衣出身的毕昇能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发明活字印刷术,是人类文明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科学发明之一。   2.披情入境分析,产生情感共鸣
  历史是“人” 的历史。正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才构成了一部异彩纷呈的人类历史画卷。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或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或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披情入境,生动再现一个个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各类历史现象,便可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学习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百家争鸣”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实的教与学的积极影响。接着,让学生分别扮演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性历史人物,模拟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在情境中通过辩论和讨论的活动方式,归纳和深化了解儒、法、道等主要思想流派的主张,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
  3.勾连中外史实,感悟民主法制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斥矛盾与斗争、血肉横飞的历史,它集中表现在民主与专制的激烈交锋之上。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中外历史之中所蕴涵的那些丰富的民主与专制激烈交锋的历史史实,向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教育。例如利用、挖掘和整合必修一中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等课内外相关资源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一要通过对我国封建王朝等的专制统治措施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正确认识阶级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理解暴政下人民对合理生活的向往、追求,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通过中国近代史中面对民族危亡,仁人志士探索奋斗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珍惜民主,鞭挞专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三是通过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内涵的分析理解,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实质区别,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祖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是一个民主与法制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4.探究文明进程,尊重多元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华民族及世界上其他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的了解与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和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世界上的不同民族与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树立和谐共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意识。例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其实无一不渗透着内在的人文精神。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人文为主的,孔子的“仁爱”苟子的“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以及孔子的“礼乐育人”的思想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的人文色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挖掘有关内容,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可持续发展与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观教育。
  可见,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蕴涵了鲜明的“人本”色彩与时代气息。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健康健全的高尚人格和生命意义上的“整体的人”,是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是我们的历史教育所承载的带有终极意义的目的所在。
  三、挖掘隐性课程资源,拓宽情感教育渠道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重建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因此,充分利用教师、学生、环境等隐性课程资源,同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1.珍惜教师自身的育人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作风是民主还是专制,对待优等生与学困生态度如何等等,都将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教师还是课堂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课程意识如何,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善于根据实际对历史教材进行有创意的改革和处理,如增删、整合与重组等,都将影响教学效果乃至学生的一生。
  2.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种种差异性,不仅不能被忽视,而且必须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应当得到尊重,倍加珍惜。在教学中利用和引导学生经历“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不断接触”的生命历程,充分张扬学生个性,“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加起来远大于两个思想”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效果吗?
  3.让环境也育人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历史学科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如采取发挥校园文化作用,让“一花一草皆含知,一树一木都育人”;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收集资料;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历史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总之,有效落实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以知识与能力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三者是相互有机交融、渗透的关系。它强凋的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一种平等、沟通、理解与相互启发的关系,以情激情、以情燃情,要避免武断说教、强行灌输的生硬做法,否则,非但不能实现学生提升自己精神人格境界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倦与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情感教育的目标无法落实。
其他文献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语文教师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都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当前的课外阅读指导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通过实现三个转化来纠正。  一、课外阅读指导应由功利化转向人本化  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常听见一些语文教师对家长或学生说:“平时要多读课外书,这样才能写好作文,才能做好试卷中的课外积累题。”这样的说法把课外阅读的目的功利化、狭隘化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就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实现阅读新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谈几点看法,仅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一、注重引导,适当提问  阅读,是读者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故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要求较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高。为此,
著名教育记者、高效课堂的首倡者李炳亭先生,曾提出高效课堂应该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特征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特征要求语文教学要传递知识、方法和能力,成为“知识的超市”;人文性的特征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完成“生命的狂欢”。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结与提高阶段,语文教学面临中考的压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从时间
新课标注重“动态生成”,要求教师把握课堂阵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自身的教学素养、机智与智慧,改变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实现生成性课堂教学。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开展生成性课堂教学,提高生成性课堂教学质量。对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由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重视课前预设,预留生成空间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预设是首要环节,即做好备课工作,为课堂生成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在预设过程中,教师需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存在,作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仍难以改变,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一定的探索,切身感受到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实施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途径。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2007年开始,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教学允许的情况下,在所教班级开展合作学习试验。  一、合作学习试验过
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可以开启人类大脑的潜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老师可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由英国学者东尼·巴赞发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发散思维的展开,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师的教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也必然随着实验与应用的新发现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达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就英语学科而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关注学生是否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头脑的开发,特别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
现在对于使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所以每个教师都要根据每节课的真实情况作为选择的依据,采取和实际情况相互符合的一种互动模式,这样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相互交流特别融洽的环境氛围。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并回答、彼此之间也可以进行激烈的讨论,在整个学习当中,慢慢的就可以让学生习惯了思考,学习中遇到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去解决。  一、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  在实行互动交流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方法非常
我国的英语词汇教学长期都以监督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很多教师忽略了词汇本身的语言环境,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单词,造成学生记忆词汇效率较低,单词运用生硬或错用、乱用,根本不能达到流畅自如地运用正确的单词进行英语交际的目的。语言不是单一的符号,它代表了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特定意义。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说过:“某一陈述的真实性与谬误性,不仅仅决定于词的意义,也决定于你在什么环境下所为何事。”  英语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