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魔力的卡片:以信用之名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x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张现代意义的信用卡是1950年由美国一家俱乐部为其会员所开发的。在它最初问世的日子里,常常有人聚集在收款台前看别人怎样用塑料片付账。很快,这种便捷支付方式风靡全球,同时也制造着坏账危机。从公元前2000年的两河流域到现代的金融危机,从先贤的排斥到现代人们对信用卡的依赖,关于信用卡的由来和发展,本文讲讲信用卡那些事儿。
  曾经借贷不得收利
  假如放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看,信用卡的历史不但是短暂的,甚至还是有些怪异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非但不鼓励“寅吃卯粮”,还对有偿借贷存在抵触情绪。吠陀法典、以色列法典和阿兹特克法典中,都有关于借贷小麦和牲畜的条文,明令禁止收取借贷人的利息。
  较为例外的情况发生在两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的苏萨地区就出现了有偿借贷。人们可以向商人借金银,也可以贷粮食。国王制定的法律专门规定了借贷的利率,一般商品年利在20%左右,大麦等特殊商品利率则高达33%。借贷商人的办公室甚至搬进神庙,神庙同时也成为放贷机构。1901年12月出土的《汉漠拉比法典》中,即包括了债务商人和高利贷方面的规定,甚至规定“欠债到期不还的人,责令其妻子和儿子两人到债主家里充当奴隶三年,第四年恢复自由。”
  在古希腊文明中,人们也对有息借贷存在着排斥。柏拉图认为货币借贷生息是可耻的:“不得通过高利贷获得高额利润……应禁止有息借贷。(对于已存在借贷的地方)应该允许得到借贷的人拒绝偿还贷款,包括本金和利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利息是钱币所生的钱币,放贷生息是不自然的,应该受到谴责。他说:“最为可恶的是高利借贷,人们这样讨厌它是极有道理的,它是用金钱本身来牟取暴利,而非通过金钱的自然目的来获利……利息这一词意味着以钱生钱,它是指钱的自我繁殖……这就是在所有致富方式中高利借贷何以最违背自然的原因。”
  然而,商业社会的铁律就是保护私有财产,鼓励借贷生息。无论人们如何反对,借贷机制仍然不断发展起来。与借贷制度同时发展起来的,是票据制度。
  从神庙或高利贷商人处借款,需要签署一定的凭据。期限届满时,出借方再以这一凭据要求还款。“借据”成为了票据的起源。借据可以转让。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复杂的支票、汇票和本票等见票支付凭据。其中较为有趣的,是1119年至1307年间由圣殿骑士团发明采用的骑士团票据。圣殿骑士团曾握有巨大的财富,与几乎所有欧洲君主都有经济往来。英国国王尤其借款无数,其中亨利三世一度将英王王冠上的宝石抵押给骑士团。骑士团发明了一种和现代银行凭单相似的票据,上镶有骑士团特殊记号,持票人可以在各地的骑士团支部取款,为了防止票据被盗,它们还被编制了只有骑士团成员才能解开的一系列复杂的密码。
  赊购缔造美国
  票据的流行,使得人们不再携带大额的现金,而法律对有偿借贷的保护,使金融行业更为发达。尽管如此,需要催生今天意义上的信用卡,仍然需要“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主张负债消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名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节俭是社会的恩人”更是被人奉为经典。即使在新大陆,人们也没有忘记清教精神。一些牧师将个人债务的有无或多少,与道德程度的高低联系起来。科顿·马瑟牧师告诫信徒们:“要以乌龟爬行的速度进入负债状态,要以雄鹰疾飞的速度摆脱债务。”
  然而,在新大陆的现实情况并不如牧师们期望的那般乐观。由于经济上一时难以摆脱欧洲人的剥削,贸易逆差导致大量金银外流。许多家庭都存在负债问题,只能采取赊购的方式,以应一时之需。当时,人们可以在熟悉的店里赊账,写上自己的住址和姓名,便可以先拿一些生活用品回家应急。1个月或3个月内还清,以后就可以继续赊购。这一模式已经与今天采用信用卡“先消费后支付”的形式相似,1个月或3个月的还款期限,则相当于信用卡的免息期。商店会让熟客先赊账消费,再将账单寄到家中,约定好支付时限即可。这种签字赊购的模式维持了很长时间,即使到最终完成工业化(20世纪20年代)后,许多普通美国人仍然难以摆脱在熟悉的面包店设置赊购账户的诱惑。他们靠着这种熟人之间的信用消费,不断生产出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工人,并复制出一个又一个小镇与街区。美国历史学家在回顾西部开发和迁移时,甚至这样强调:“正是这种写在纸上的承诺方式,将美国的东部和西部联系在了一起。”
  贝拉米:“信用卡”的造词人
  所谓的“将美国的东部和西部联系在了一起”,除了维持一个又一个小镇居民生存需要的赊购账单,还需要有能确保人们走到哪里都不用携带大额现金的旅行支票。
  1891年,美国运通公司推出了第一张旅行支票。这是信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持有这些旅行支票的客人,不但可以不用携带现金出门,还可以在与运通公司有财务往来的商户“先消费后结算”——这与即将出现的信用卡已经十分相似。支票的信用是其支付能力的生命线。运通公司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各大银行纷纷歇业的局面下,仍然一直承兑旅行支票,确保了支票的信用,维护了支付网络的稳定。同一时段,作家贝拉米(Edward Bellamy)在他的乌托邦小说《回首过去:在2000年怎么看1887年》详细地论述了用卡支付账款的可能。这部小说中,信用卡(credit card)这个词被他一共使用了11次——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这可能是信用卡的另一种起源。
  此时离信用卡的出现只差短短的几年了。这是20世纪的初叶。生活水平大幅上升的美国人开始“享受生活”。一些昂贵的家用消费品大批量生产,比如缝纫机、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甚至汽车,都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并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美好生活的符号。然而,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他们尚无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的能力。于是,“分期付款”的营销方式出现了。这一制度其实历史悠久。早在1800年,为了填补国库的空虚,美国国会制定了《土地出售法令》,大量出售西部土地。这一法令即确立了分期付款的售地制度。这使更多的农民能够购买土地,并且敢于向西部迁徙。在家庭用品领域的分期付款,大幅刺激了20世纪初的美国国内消费,并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并成为20世纪20年代诱发大萧条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于是,信用卡的出现、邮寄(或快递)销售以及分期付款成为了共同拖拽这个世界进入消费时代的三驾马车。   1915年,一种标榜“先享受、后付款”的金属卡片出现了。不过,历史上最初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商家自身。
  美国的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以及汽油公司成为推广信用卡的先锋。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这些商家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通用石油公司在1924年针对公司职员及特定客户推出的产品信用卡。这类金属卡片上有时会写着“信用卡片,支付有效”(Credit Cards and Payment Efficiency)的字样——由此,这种被称为信用卡的神奇载体被正式创造出来。不过,这种卡片在此时仍然只能被颁发它的商家接受,而且由于卡片上没有客户的姓名,容易发生冒用的情况。
  魅力之卡与坏账危机同样席卷全球
  在这种需求下,由第三方颁发的、代为支付账款的信用卡应运而生。关于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卡的诞生经过,有多种版本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1946年,布鲁克林的银行家约翰·比金斯(John Biggins)发明了第一张银行信用卡,名为“Charg-It”。客户持卡消费后,商家会把账单寄给比金斯的银行,由银行代为支付账款。不过,这种信用卡并不支持透支功能,人们要先在比金斯的银行开设账户存入款项,才能在这一额度内进行消费。
  真正的由银行发行并支持透支消费的信用卡,则一直到1951年才由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颁发。在此之前,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张信用卡,并不是由银行制造发行的,而是由1950年建立的一个名为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的会员机构所开发的。
  关于其由来还有个故事。据说,1949年底的一天,在纽约的梅杰小屋烤肉店里。百货业的名人艾尔弗雷德·布卢明代尔和金融家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就餐后,发现他们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大莱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就是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
  信用卡在它最初问世的日子里,常常有人聚集在收款台前看别人怎样用塑料片付账。信用卡一度被称为“魅力之卡”。接下来,信用卡的推广范围越来越大,使用人群也越来越多。1952年,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银行信用卡。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得到迅猛发展。不仅在美国,也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经济发展迅速之地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不过,首先推出信用卡的美国人很快发现了信用卡的局限 :持卡人只能限于一定的地区使用,超出范围,信用卡就没人理会了。为解决这个问题,美洲银行率先站了出来,开始和加利福尼亚以外的一些银行签订合同,让别的银行也能准许发行美洲银行卡。
  1976年,美洲银行卡改名为 VISA 卡。这就是 VISA卡组织的由来。VISA国际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国际组织。可是,VISA卡组织特别霸道,只允许一部分银行加入,还有好多银行被排除在外。于是,这些银行发奋图强,建立了一个组织——MasterCard(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为全球第二大信用卡国际组织。此后三十年,信用卡开始风靡全球。
  与此同时,因滥发滥用信用卡而导致的诚信危机,也像一轮轮风暴一样,不断席卷全球,从2009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情况可见一斑。2009年5月,信用卡坏账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其中,美国银行的信用卡坏账率上升到12.5%。而占据美国信用卡市场四分之一的美国运通,坏账率也从9.9%上升到了10.4%。信用卡危机一旦爆发,通常失业潮就会尾随而至。2009年5月,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2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即9.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在美国总额1.914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约有14%将成为坏账。在欧洲,情况也不容乐观,欧洲2.467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将有7%无法收回,其中大部分将发生在信用卡消费者最多的国家。曾经被视为魅力之卡的信用卡,或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用将被重新审视,“待潮水退去之后,裸泳者无处藏身”,然而,或许这正是信用卡重新找回“信用”的开始,人的恐惧与贪念亦将在危机后重新达到新的平衡。
其他文献
最近,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再度陷入舆论漩涡之中,这让人们对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再度充满好奇。少林寺已经建寺超过1500周年。如果我们追溯它的历史,会发现少林寺有几个传统。  少林寺的初创者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跋陀禅师。在建寺之始,少林寺就受到孝文帝的供养。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少林寺非常重视,武则天和乾隆,都亲自到过少林寺。可以说,千年古刹少林寺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兴衰:每到一个朝代末期,战乱四起,
期刊
薛仁明先生的大作《所谓“拼爹”》,读后感慨系之。纵观三国精英人物中凡有所成就者,大多与刘邦类似,并不依赖于“拼爹”的平庸路数。有的是无法拼,有的是不愿拼。无法拼的一族中,诸葛亮堪称典型,此话怎讲?且听道来。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家是西汉名臣诸葛丰的后代,老爸名叫诸葛珪,东汉末年在泰山郡当郡丞。那时的郡政府,长官是太守,副长官就是郡丞。郡太守相当于现今地级市的市长,而郡丞相当于副市长。郡丞
期刊
这里所说的“乱”,是指每个人都可以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如同《论语》中说的“从心所欲”。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衣服是不能乱穿的。春秋时期,“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即左臂穿袖子,露出右臂,在当时,这是华夏汉族与所谓的夷族着装的最大区别,一旦“左衽”就不是华夏民族了,“失节事大”,你看,在古代不能胡乱穿衣吧。  封建的各个朝代,对于穿衣的要求是
期刊
枪炮与病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些西医便以葡萄牙人攫取的中国澳门为基地,开设诊所,售卖西药,施行手术,并通过招收中国学徒的方式,向中国内地传播西方医学。这些西医之中有不少服务于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自然不免也会干些贩卖鸦片的勾当。  在这些西医之中,有一位名叫马礼逊,他也是来到中华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其于1820年在澳门开设一家诊所,合伙人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生李文斯敦,并为诊所配套开设了一间药
期刊
对景德镇来说,手工艺行业和手工艺人在近二十年的改变,比成为瓷都后这过去的一千年都还要大。究其根本,是陶瓷和手工艺这样延续千年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年轻的手工艺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迅速学习和适应这新旧之间的剧烈变迁。  “在过去,光是磨这刀,就要学一年”。在一间小小的凌乱工作室里,景德镇的利胚(陶瓷成型中一道工序、工艺)师傅张华轻轻说道。他手中的刀,比手术刀还要细长轻薄,质地十分柔软,有些
期刊
西南边陲古城建水,古称“临安”,有十道源于明朝、兴于清朝并流传至今的名菜——雪地金花、山羊脆乳、会乡亲、象芽菜、青儿白娘上金山、云田熟藕、板井大豆腐、桂湖乌鱼、颜洞鲤鱼、汽锅鸡,称为“临安十肴”。其中“汽锅鸡”是用建水特有的紫陶汽锅为饮具烹炖出来的美味佳肴,为云南省唯一上国宴的一道名菜。  从汽锅鸡讲起  据当地人讲述,汽锅鸡是古时临安(今建水)一位姓杨的厨师发明的。在建水,汽锅鸡做法并不复杂,只
期刊
在中华大地的西部,有一条连接蜀地和秦地的千年沧桑古道,这就是习称的“蜀道”。我曾多次在史籍文献中细细读到过到它,也曾多次在现场情境中默默注视过它。不断积累起来的鉴赏感触,最后凝结成四个字——蜀道如诗。  蜀道如诗,因为这是一条古代诗人俯仰咏叹的古道。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从这里走过,然后又留下不知有多少的动情诗篇。单说脍炙人口的,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起首的“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期刊
日本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三年前我去过日本,对这个有着深切的体会。日本给你的全部印象可谓“日本社会是一个有教养的社会”,眼前的这一切让你很难想象到其过往的历程,一本《菊花与刀》十分形象地刻画了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性格。带着种种求证和不解,我特地逛了逛日本的书店,从有限的看得懂的书籍里发现,关于中国的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研究介绍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第二类则是唱衰现代中国的。我不禁哑然失笑。  
期刊
同治六年(1867年)是曾国藩谈古论今、臧否人物、判断时局最频繁的时期。此时的曾国藩常常与他的下属和幕僚谈论时事,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一个青年才俊——赵烈文。二人后来以师徒相称,感情非常真挚。赵烈文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在历史大变局下,用极具冷静的视角对晚清的政局的变数和历史的趋势做出了准确而深刻的判断。  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人。其父赵仁基,道光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赵烈文自幼系统地接
期刊
美国与苏联曾经有过持续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漫长争霸,起于二战胜利,终于苏联解体。争霸虽烈、矛盾虽深,双方却并未有大规模冲突乃至战争发生,故而名为“冷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第一个就在于双方手中都有核武器,这是争霸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因素,也是双方比拼的主要焦点。你造一颗原子弹,我要造两颗;你造氢弹,我也要造……在这种“核武竞赛”的紧张氛围下,一种号为“冷战魔炮”的疯狂兵器,带着恐怖杀气,来到了世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