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裁衣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及作文,便会有许多同事和学生面露难色、叫苦不迭。
  何以如此?或许,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出一个相似的理由:作文太难!
  而我很想告诉他们,作文很简单,很寻常,就如裁衣。
  裁衣,须先选料。琳琅满目的布料,你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否则,布料再多,也不会有多少意义可言,充其量只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并且,这材料是人家的,却不是你的。
  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尽管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然而,如果我们熟视无睹,就难以给我们的作文带来丝毫帮助。写文章,需要我们事先根据主题要求精心选择材料,使我们的情、我们的趣、我们的爱与憎都能渗透其中。有了布料,便不愁裁不成衣服,且不管它是实用还是美观;有了素材,便不愁写不出文章,且不管它是精美还是朴拙。作文和裁衣,简直如出一辙。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选择与积累,就不致于在写文章时捉襟见肘、空洞无物。巧妇难裁没有布料的衣服,同样,天才难缀脱离了材料的文章。
  有了布料,再依据自己的构思精心取舍,使之成为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既宽松得体,又美观大方,这就是“量体裁衣”。而剪裁的过程,完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种审美的过程。试想,布料那么大,那么美,固然可喜,然而,有一点必须清楚,它们毕竟还不是衣服,离成衣还有一大段距离呢。要想让它变成一件精美的衣服,必须进行构思,圈定消费对象,揣摩消费心理,选择流行款式,然后,才能确定裁剪思路。惟其如此,才能将我们的审美追求真正体现于作品之中,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
  作文,何尝不是如此!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靠的是什么?是独特的审美观!缺乏素材,写文章便无从谈起,而如果缺乏审美,材料再多,也不会探幽发微、动人心魄。曹雪芹能够从家族的荣枯中窥见封建社会的兴衰,为我们留下一部千古绝唱,就是因为他对此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感触,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欢为线索,将四大家族的兴衰连缀成一部大气磅礴、脍炙人口的鸿篇巨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和裁衣一样,需要具备一种审美习惯,一种审美能力,洞明世事,练达人情,驾轻就熟,妙笔生花。
  布料有了,审美能力有了,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万事大吉?也并不见得,还需要一种冲动,一种向往,一种创造美、展示美的冲动与向往。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情趣,才会想方设法把布料与审美能力完美地融合起来,呈现出一款款雅俗共赏的服装。作文,也是如此,有了素材,有了审美能力,这只是初步,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创作的冲动,一种创作的使命感,这是促使人们不畏艰辛、奉献美文佳作的不竭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动力,就没有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执著,就没有司马氏“思垂空文以自见”的追求。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教学生作文,必须首先培养他们一种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应积极引导他们按照健康科学的审美情趣,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让他们将每天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为日后作文提供大量有价值的素材。有了素材,自然就会有话可说。
  仅仅有话可说,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话会说。要进而培养他们一种物为我用的能力,使他们在让人目不暇接的素材面前,从容有序地取舍,凸现情感,愉悦读者。写日记本身就能培养他们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达意的本领,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不仅仅是在作客观的叙述,同时也在努力尝试着如何通过成熟的审美手段更简练、更生动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
  要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还要有话想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登堂入室,产生一种表现美的冲动,用文章独抒性灵,用文章感染读者、净化心灵,使之感到写文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要,一种完善自我、优化生活的充满创造性愉悦的劳动,这是至为重要的。纵观中外文学发展史,有几部优秀的作品是在别人的重压之下完成的?可以说,他们完全是靠着一种强烈的冲动、一种浓厚的兴趣、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完成的。李白如此,鲁迅如此,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经典作品中遨游,叹服文学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更重要的,要将他们的视野引向我们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让他们去观察识别其中的善恶美丑,萌生一种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强烈欲望。
  超越了实用的层次,于不经意间实现了一种艺术上的升华,让人们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艰难中看到希望、从庸俗中看到高雅,这就是作文;精心挑选,巧妙剪裁,将自己的审美追求体现在每一个图案中,流动在每一条曲线中,定格于每一位观众的心灵中,展示生命魅力,引领时代风尚,这就是裁衣。衣可赏心,文可悦目,它们殊途同归,竞相闪烁着人类审美的夺目光彩,生动体现着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丰富内涵。
  作文与裁衣,如出一辙,是一种十分寻常又极富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劳动。只要深得个中三味,我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它是那么的平易,却又那么的令人心驰神往。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第一学段学生错别字横行霸道。本文从识字量分布、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成因,并对此采取了有效的策略,让错别字消失于无痕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关键词:错字别字 第一学段 应对策略  现状扫描:错别字横行霸道  人教版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学生、家长普遍反映:错别字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第一学段。错别字是怎样产生的?成因大致如下:  一
期刊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朗读是其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由此可见,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感情、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本文从多个方面就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谈了谈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朗读 策略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
期刊
在一次化学公开教学课中,指导老师对《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中的“氨”做了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了氮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分组进行了“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氨与氯化氢的反应”、“氨的实验室制备”等课本实验,并经讨论得出结论。教师还让学生分小组设计了“氨的性质检验”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也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主
期刊
一、举办谜会,寓教于乐。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在这一回里,作品中一大批主要人物都先后登场亮相,作者曹雪芹倾其艺术匠心,将这些人物的出场写得腾挪跌宕、变化多姿,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既然如此,何不组织一场“《林黛玉进贾府》人物灯谜猜射会”,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谜语中来个“群芳会”,使这篇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名篇佳作与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佳谜珠联璧合、添趣增辉呢?为此,笔者在完成本文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错误及原因,并重点从调查中发现错误,分析其原因,找出了改正错误的措施,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关键词:形象思维 因果思维 逆向思维 比较思维 定向思维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
期刊
口语交际就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学习等。它是人们生活的工具,是人们总体语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它体现着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口语
期刊
摘 要:文章就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潜能 教学反思 效率  引言:  由于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心理发育不很健全,而初中数学比较抽象,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不尽如人意,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拟就如何提高初中数
期刊
语文课上,每一篇新课文呈现在学生们面前的时候,学生们总有很大的好奇心等待老师的讲解,而教师也往往能够讲得饶有趣味。但是,一到了复习阶段,很多老师就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刚刚教过的东西有些腻,而学生也显得不感兴趣了,不爱去巩固,似乎他们都会了,而一检查,好多东西又答得似是而非!复习没意思,这种情绪无形当中成了复习中重要的阻力。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教和学中,无疑主体是学生,教师却起着主导作用,学生
期刊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期刊
数学这门学科是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也应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好的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的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排除学生心理压力,减轻学习负担,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问题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如同路标,正确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有效问题的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