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愿望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湖北女作家方方的日记,持续刷爆朋友圈,网友对此褒贬不一。
   应该说,方方日记的最大价值或看点,在于她对武汉疫情阴霾之下众多普通民众命运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大爱,彰显了一位作家起码的情怀、良知与担当。
   因为在这场全民行动的“抗疫”中,毕竟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对这些问题,广大民众通过各种渠道在反映,作家方方也以自己日记的方式在说出来指出来,如此,有益于督查我们防控行动、救治行动中的不当不妥之处,检测漏洞与瑕疵以求及时补救,毕竟生命大于天。
   这次暴发的疫情,武汉有大量的感染者在承受疫魔折磨的痛苦,有3000多确诊患者死亡,方方在日记中说出这些,即便让我们很悲伤,也是人正常的情绪反映,实在不会对我们全国防控疫情、湖北防控疫情,以及诊断感染者、救治感染者构成多大的妨碍的。不是吗?
   当然,我们谁都懂得,全民抗疫,需要鼓劲,但是悲伤与鼓劲并不是对立的。用方方日记中的话说:“谁说哭过了和发泄过了,就不能继续往前走?”这次暴发的疫情,无数人特别是40000多从全国各地逆险而行的医务工作者奋战防控一线,无数人支援湖北支援武汉,身在疫区最中心的武汉隔离在家的女作家方方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冷静思考,真实记录,让我们看到了疫情防控中更立体的层面。
   方方日记可能不会让所有人都认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疫情防控本身的正确解读。相反,越是这样将疫情防控多视角展现,越能呈现其真实面貌。假如没有全社会的监督,没有众多像方方女士一样的“挑刺儿”人发声,湖北红十字会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吗?李文亮医生“吹哨人”的事迹能被公众认知吗?
   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越是灾难面前,越能照见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世道人心。疫情肆虐,我们需要一线做到有效的救治与防控,更需要其中有爱,有温情,需要看到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大疫当前,涉及的层面复杂繁琐,也许我们不能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熨帖,但我们应当尽量努力。即便隔离,也要做到“隔离不隔情,隔离不隔心”。我们架起的疫情防控线,应是一道充满关爱与温情的防控线。
   我们看到,许多街道社区,有工作人员、爱心志愿者为被隔离家庭买青菜、买米面、倒垃圾,奉上爱心、耐心与细心,千方百计照顾他们的生活;专业的心理辅导医师也已介入,跟进心理情绪疏导;我们看到公务人员、警务人员、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等在超负荷地为“抗疫”努力着;但是,我们也看到,武汉个别“执法人员”为了消毒清洁,冲洗地下通道地面,把流浪者(有些是滞留在武汉的打工者)的行李,包括铺在地上的床单、被子、“红十字会送的棉大衣”全用冷水澆透。看到的越立体,疫情防控才会越精准到位,才越可能尽快遏制疫情的发展,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救治如果忽略了细节,就是低质量的救治;防控如果忽略了细节,就是低质量的防控。这与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是一样的道理。
   方方的愿望,其主旨还在于期待在病毒肆虐、全民抗疫过程中,各方面把各环节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最大限度地免除武汉乃至湖北人民尤其是普通百姓、弱势群体的情感之殇,这也是我们的愿望,政府的愿望。
  童玲/图
其他文献
倘若不是远处偶尔传来几下无忧无虑的鸟叫声,这里的一切都像是被瞬间凝滞,一切都那么纹丝不动。昔日车流滚滚引无数路怒族争相施展“口技”的中北路,现在无比寂静。闯入眼帘的几幅新对联,昭示着春节的脚步还未走远。   1月23日上午十点整,鼠年春节前两天,大武汉史无前例地封城。接下来,全城公交、地铁、飞机全部停驶,连往常繁忙的过江桥梁也被封锁……那些仍旧呆在城里的人渐渐明白,管制措施步步趋紧的背后,预示的
期刊
贪官污吏 人神共愤   刘曰建(北京丰台)   《杂文月刊》2020年1月原创版“半真半幻·有唱有和”栏目有新意,三篇文章都是书信体,共写一主题,写信者是《崂山道士》的作者和人物,但却呈现“崭新”风貌:王七幡然悔过,利用所学穿墙术助力打虎拍蝇;老道士为王七出谋划策;蒲松龄奋笔疾书《僚斋志异》(僚者官吏也)。看似荒诞实则反映现实、切中时弊。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440多名省部级干部、8900多名司
期刊
非常“疫”刻,新冠肺炎让人们的“手机依赖症”更为严重。宅在家里,多半都宅在手机上,要不该有多无聊,该会多恐慌啊!   手机传递信息,也夹带谣言,还推送段子。前者可能让人踏实,可能让人揪心,唯有段子,常常让困境之中的人们看到微弱的光亮和窃窃的笑声。   段子,似乎比新冠病毒传播得更快更广。段子更像是一个“超级传播者”,“瘋狂”人传人。你在北京看到的,他在武汉看到的……和我在南京看到的,同版本,无
期刊
这段时间,封城闭户,居家抗疫,大家似乎因为有了些额外的闲暇,忽然都喜欢咬文嚼字了。前些天,由日本朋友捐赠物品箱上所写的古典诗词,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化论争”,一度很是热闹。我简单浏览一过,知其大概,不外乎是说,日本朋友引经据典,以古诗来表达救援中国抗疫的做法,很暖心很古典也很有文化。相比于我们国内,举目四望,到处都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乃至“中国加油”,不光喊在嘴上,而且写在墙上,挂在网上
期刊
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全国陆续有一大批违反疫情防控纪律、防控疫情不力的官员被通报批评、诫勉谈话或停职撤职。据中国新闻网2020年2月22日消息,截至当日,仅武汉市纪检监察机关就已问责处理630多人。这只是一个阶段性数字,现在疫情防控工作还在继续,我敢断定,至整个疫情完全结束,官员被问责的数字肯定还会进一步上升。   面对这么多官员在短时间内被问责,有人感慨,有人叹息,有人遗憾,有人欣喜。无论人们怀着
期刊
庚子岁初,一场波及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禁食野生动物的呼声日渐高涨。可是,“伤疤未好”,既有人顶风犯罪,也有人大唱反调。近日,最高检网站刊发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疫情防控刑事案件情况时披露,全国检察机关共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涉疫情刑事犯罪2692件3722人。其中,“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犯罪”207件298人。而一个微信公号则公开发文,理直气壮地宣称:“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不科学、不理性。”振振有词地
期刊
一个新冠病毒,打得人类措手不及。疫情又是双刃剑,亦荡涤着人类的陈规陋习。   大家庭、大团圆、大聚餐……国人喜欢人多,乐于聚集,甚至崇尚餐桌上的亲密无间。不分餐,不用公筷,用自己的筷子给他人夹菜,甚至一些老人至今还习惯给小孩口对口喂食。或许,没有新冠病毒,这些陋习将永存人间。但病毒来袭,强逼人们一夜改变。回头看看,不是病毒打败了陋习,而是陋习成就了病毒的肆无忌惮。   上班须到办公室,开会则要
期刊
据新华社武汉报道,近日,有网友指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中存在果子狸的不当表述。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就此回应称,已第一时间通知全国各销售网点全面下架该书。   “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它们的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也可以治疗烫伤;它们的皮毛可以做皮手套,它们的尾毛和针毛,可以制成毛刷和画笔。”看到以上关于果子狸“味美、妙用”的
期刊
在我国,公仆,乃公之仆,人民之仆佐,为公众服务的人,中国共产党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公仆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   工匠,即做工的匠人,诸如画匠、花匠、木匠、石匠、窑匠、泥水匠、铁匠、银匠、铜匠、染匠、蔑匠、油漆匠、皮匠、鞋匠、茅匠、鞭匠、屠宰匠、剃头匠等等,等等。   各类匠人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
期刊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记与欧公语》中,说到他与欧阳修相聚时的一次笑谈。   欧阳修说,有人坐船赶上刮大风,十分害怕,竟然病倒了。医生就在舵工使用多年浸透了汗水的船舵上,用刀刮下碎屑,加上丹砂、茯神,泡水让病人喝了,于是,病就好了。还有把汗水浸透的旧竹扇弄成碎末喝,治疗出汗多的毛病的。欧阳修说,如此治病,有些像儿戏,可有时候还真有疗效,所以不好轻易指责医生。   苏轼回答,如果真的可以这样治病,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