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话蜀山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zhong8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石板铺就的仅容三人并行的巷道,微微蜿蜒着向着远处延伸,隐隐透着神秘的味道。临水而建的房屋就像河上的船,仿佛人一伸手,就能触到那悠悠的河水。清清的水里倒映着白墙黛瓦,欲飞的屋檐引得人心似也飞高了。
  宜兴的蜀山老街分南街和北街,我家住在北街。少年时的我,每天背着书包,从北街跨过桥入南街,南街的尽头就是东坡小学。
  北街很美,很静,回忆起来像是一幅沾了水汽的墨画。一座高高的石拱桥连着个小菜场,朝东有个小小的邮政局,工作人员很特殊,是一对中年夫妻。朝西有个简易卫生所,所长姓姚,是我家邻居。沿河的一座沧桑房子,看起来很另类,石框门上依稀见着“民国XX所”。“当房弄”的石场很阔绰,拐个弯,有个侧门,我就出生在这里。6岁的时候,为了建一座连接西望村的公路桥,把整个“当房弄”的后院拆除了,我家搬到新拆建的老桥堍三栋新楼里,站在4楼的窗口,与蜀山的半山腰齐高。山下的大河里边,一年四季很闹腾,各种船只来来往往,穿梭在老桥洞中,及至夜深人静。放眼望去,一大片低矮的民居连排蜿蜒,古韵悠悠,风景独好。夏日的夜晚,只要山树的叶子稍稍作响,就觉凉风扑面,几只疲倦的船泊在老桥旁,点点灯火和着疏朗的星星,在水墨色的山房倒影中摇曳。
  苏东坡说“此山似蜀”,于是这座孤独的“独山”更名为“蜀山”。蜀山虽小,却承载着这块地方的窑脉,山上埋藏着十多座古代龙窑,随着民国始烧的品胜窑在1959年春天停烧,蜀山400余年漫天的窑火就此熄灭。但窑文化还在传承,并且愈演愈烈。如今,山上依旧存有起源于帝皇并至今香火鼎盛的庙宇,存有一片藏着布谷鸟的竹林,存有能听风的松林怪石,还存有老街先辈窑人的残墓碑石。
  在北街的家中,每日清晨都能隐隐听到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喧哗声,还有那些个重重地落到砧板上的“砰砰”声,奏响了北街人一天的生活乐章。这些声响至今還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成为我安睡的因子,从没厌倦过。
  忙忙碌碌的早晨10点后,接下来的北街便静了。北街家家户户也以制作紫砂工艺品为生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姓谈的师傅家。
  谈师傅家做的是紫砂花盆,夫妻俩总是默契地共坐在木案前,除了满案的制器工具,一边角落里还搁着收音机。谈师母做着紫砂盆的毛坯,谈师傅则拿着牛角片一点一点精细地刮着,右手刮,左手调换盆坯的角度。偶尔谈师母想起什么,便兴冲冲地讲一会,这时谈师傅也总是慢下手中的活,回上谈师母两句。午后的阳光照在他们俩身上,明明暗暗的光影里,伴随着低低的收音机声,那种流转着的默默温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幸福。
  江南,总爱下点小雨,一丝一丝地翩翩飘舞着,绕住了无数人的心,南街上的人们已经习惯这样的揪心,依旧过着平常的生活。只有那偶尔探出墙外的一枝杏花,或者半枝松柏叶,或者一树银杏,眨着湿漉漉的眼,默默回应着这街景。
  南街上的人们日子过得很悠闲。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般辛苦而死硬的规定,这里的人可以等日头已照亮整个屋子,才洗洗手,开始一天的劳作——制作紫砂。结束的时间也甚是随心,灵感来了便忘乎所以,毫无思绪便泡壶清茶品品或找人下棋。
  老太太们总爱玩一种当地人叫“游胡”的牌戏,每至下午,她们便三三两两地搬着凳子围着张桌子开始一下午的娱乐。这种透着运气与冒险的游戏似乎总能吸引孩子们,他们围着自家的阿婆,瞧着阿婆们眯着眼,将牌放得老远地看,用身子将牌挡住,生怕叫哪个偷瞄到。
  南街称得上热闹又重要的事当数烧窑了。窑已经不建在山上,不用肩膀挑着去,两个轮胎上架着一块平整超长的木板,叫“平板车”,车上挨挨挤挤地摆放着已经制作好的陶件。辛苦几个月的成果将在这几天、这一窑上决定,怎叫各家不慎重对待?古街上的人们依旧保留着祖上的传统,烧窑的事须得各家男人做,从紫砂半成品拿出直至放到窑上,中间是不得由女人接手的。据南街的“阿姨、婆婆”讲,过去的烧窑师傅是挺受尊敬的,他们一年四季光着膀子,穿着草鞋,腰间用一条粗布或麻绳束着宽宽的裤子,在山上的龙窑上忙碌,柴火烤焦了他们的脸,泛着铜光的背脊是他们的骄傲。装窑开烧时,要在窑头摆放上猪头、整鸡、整鸭及花生、核桃、鲜果等,点上香烛,燃放烟花爆竹,谓“请财神”。但凡一窑烧成后,成品率相当高,主事人会赏发重金感谢烧窑师傅。于是,街上的茶馆里,挤满了脸上堆着骄傲笑容的红脸师傅们,酒香、茶香,肉味、饭味参和在一起,占据了南街的上空。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好在都是做惯了的,便都还淡定。窑烧成了没有一个烧出泡或烧裂等等,自是欢喜非常,呼上三五知己便要出去喝顿小酒。若是不幸烧坏了几个,也不大悲,默默将烧坏的紫砂器往自家门口一堆了事。
  南街上的人见怪不怪,见着了便都知坏了几个,也识趣,无人假装怜悯提起,生活该是咋样便还是咋样过,毕竟谁家门口没有几件这样的孬货呢?外人见了这些,不明所以,只当是南街上的人紫砂器多得家里摆不下,将这些个宝贝全搁在外面浪费,弄得南街上的人家只好“呵呵”回应。
  南街的尽头便是“东坡书院”,我在这里上了4年学。粉墙黛瓦的墙门,花岗岩砌成的石库门,月拱形的过道门,颇有江南文化气息。门口有两尊石狮子,被历届的学生攀爬抚摸得油光光的,放学后的我曾经多次骑在狮子上,等待母亲来接我回家。步入东坡书院,里面是一个十分雅致的江南小园林。大门左侧有一个月洞门,是现在“东坡小学”的侧门。
  那时,校园的香樟树还没有现在粗大,但也亭亭如盖。由于人长高了,觉得体育操场小版了许多。那些个“卧牛池”中的巨大黄磨石,我现在竟轻轻松松就跨越而过。与同学互助着要花吃奶力气爬得上的石牛背,现在不费吹灰之力。记得那时的夏日,我与小伙伴们把小脚丫伸入水里,使劲摇晃,飞溅的水珠,喷淋着我们,在阳光下肆意舒畅。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校园里的秋色,竹影婆娑,黄叶飘飘,桂花释放着脉脉的香气,草虫在轻轻吟唱,坐在这样优雅安静的教室里读书听课,谁人不羡?
  据说,东坡买田筑室于此后,兴之所至,写下了著名的《楚颂帖》,想了却他终老常州的愿望。东坡书院最初叫“东坡草堂”,元代在原址上建起“东坡祠堂”,后又废为僧舍。明弘治十三年,工部侍郎宜兴人沈晖在此重建“东坡书院”。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合,缅怀先贤之所。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多次对宜兴东坡书院进行修缮、扩建。咸丰年间,书院被焚。光绪八年,当地24家望族合资重建,后一度被作为宜兴东南八乡培养人才之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名扬海内外。1989年,东坡小学从中迁出,政府筹资修建“东坡书院”,并新建碑廊,使古老的“东坡书院”焕发出新春。
  虽然我早早地离开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但我的童年,我的心永远留在那儿。一别10多年,我再回到古街,里里弄弄都钻了个遍,老一辈的紫砂艺人大都已退下了,正忙着的都是生面孔了,细细一瞧,倒还能认出几个正是当年老一辈们的徒弟。
  这几年紫砂壶生意大好,这些人再也没有当年那个功夫悠闲了,手上的活是一下午也不曾歇,只是不知古街上的人们是否还怀念那曾经的悠闲?
  我走在巷子里,摸着那被雨水浸得略灰的墙,轻叹一声怀念。
其他文献
作者簡介:  南泽仁,藏族,四川九龙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创作班学员。有散文、报告文学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散文》《民族文学》等报刊,出版散文集《遥远的麦子》《戴花的鹿》,纪实文学《远山牧场》。曾获孙犁散文奖,第四届西凤杯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金奖等。  一场早雨后,七日村庄更加清新明亮了。一群小鸡仔围着场坝边的一凼水啄饮,发出雨滴的响声,又用沾湿的嘴壳去清理毛
期刊
1  高铁从上海虹桥站驶出的时候是上午10点,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侧着脸对着窗外。因为是阴天,外面的世界褪去了尘世的浮躁,像墨池洗过一遍的毛笔,清浅带过,留下淡淡的一笔,更多却是空旷的留白。似乎怕惊扰了这个世界,也似乎怕被这个世界惊扰。  很长一段时间,我保持着这个姿势没有动。像举行某种仪式,庄重而谨慎。我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是灵魂却像虔诚的信徒,不理会我漫游天际的想象,不遗余力地把我的
期刊
众所周知,月球本身不发光,她是靠太阳发放的福利才成就了赏心悦目的明月。但她并未辜负宇宙之神的重托,她在她并不光滑倒显得坑坑洼洼的沟壑中,就像梯田灌水一样储存了充足的漫射光源,并如择菜一般把太阳尖锐而滚烫的锋芒,去头掐尾地摘除殆尽。这才小心翼翼地把一筐筐锃亮的清辉交由专事快递的万里长风。  月色起于天,止于地。这一路艰辛且不说,还遭遇了大气层中绿林好汉的打劫。然而,所剩无几的光亮却正好适合人们夜晚当
期刊
那个叫史珍香的女的自从当了我们的班主任后,就没有同学觉得她长得好看了。  在之前,也就是她教我们音乐课的时候,那可真漂亮。两条大辫子别人都任它在后面拖着,她不,总是要拿到前面来,一左一右搭在胸前。而且她还喜欢玩弄自己的辫梢,这样一来,辫子就在乳房上走了个曲线。王勇说,她的乳房起码有我吃饭的大碗那么大,倒扣着。说着,他在自己干瘪的胸前还比画了比画。我说,是,我知道你一顿吃两碗。有时候,她的辫子也会跑
期刊
作者简介:  钱亚玲,安徽池州人。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专任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人文素养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省级以上和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十篇。  引 言  洪深在1930年代初写的《五奎桥》(1930年)《香稻米》(1931年)《青龙潭》(1932年)组为《农村三部曲》,向来被视为洪深先生重要剧作乃至代表作。早年清华时期的校园话剧试验和底层贫民生活体验,留美时期
期刊
南角墩似乎没有出过名人,读书的,经商的或者从政的都没有。我曾为此感到遗憾,后来我又想明白了,这才像个村庄的样子,至于名声和风光那是士绅的事情。尽管人们祖祖辈辈希望下一代能够有人跳龙门,但土地最终只能养活自己的子民,其他的只能作为一种愿望。我想祖辈们一定也失望或者绝望过,但后来认命地接受了苦楚而平淡的生活。包括一代代的后人,也认为只有力气才能改变生活,除此之外的奢望不切实际。于是他们一次次地放弃读书
期刊
一 “江南旧梦已如烟”  雪意凄其心惘然  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  犹折梅花伴醉眠  1932年12月7日,瞿秋白將这首七绝书赠鲁迅;其时,他因“紧急情况”避难于鲁迅家,地点在上海多伦多路旁的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北川公寓)A三楼四室。诗后自注:“此种颓唐气息,今日思之,恍如隔世,然作此诗时,正是青年时代,殆所谓‘忏悔的贵族’心情也。录呈鲁迅先生。”①  《雪意》作于秋白落脚北京不久,
期刊
我突然决定要去大巴山。这个行程来得如此速疾,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我这是怎么了?手上有这么多的红尘俗事,一大堆的柴米油盐,怎么说走就要走?不能再等几天吗,或者以后再说?我也晓得,以后再说,往往就是没有下文的托词,可是,巴山就这么迷人吗?为啥说走就要走?我手拿一张硬座火车票,站在人流如潮的北京西客站进站口,自说自话地问着自己。  距离开车只有20分钟了,我还在为自己的这个匪夷所思的行为感到惊讶。难道是
期刊
那日我去乡下舅舅家玩,在村东头遇见小妮,这小姑娘长得越发出挑了,修长的身材,一张红扑扑的脸蛋。她远远地看见我,就响亮地喊了一声“姨”。我问:“小妮,去哪呢?” “上兴趣班呢,今天是吹竖笛。”她又接着说:“姨,你如果晚上不回城,饭后来家听我吹竖笛哦!”我笑着说:“好啊,好啊,小妮又长高了。”她回头冲我开心一笑,转身飞快地朝学校方向跑去了,一对长长的小辫子在风中一甩一甩,像蜻蜓的两只翅膀。  望着眼前
期刊
草原如此辽阔,绿草蔓浸了每一条路,都那样悠长。20世纪50年代,阿拉善的人大代表骑骆驼到兴安盟参加人代会,提前20天启程,风餐露宿,在路上走了45天,到了兴安盟,会议已于20天前结束。代表们领取文件,返回阿拉善又走了40多天。  草原诗人毕力格巴特尔有两万五千亩草场,我们以为他会畜养成千上万头羊。“不”他说,为保护草场,他只养了三百多头羊、八九十匹骏马。靠这些羊和马,每年收入四五十万元。正因为他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