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did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富有“语文味”的,这种味道能带给学生精神的享受、情感的升华和愉悦的体验。《好课三味》中有言:“‘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语文味,在基于语文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倾诉者,一起研究探讨,一起咬文嚼字,让浓浓的语文味滋润学生的心灵。
  一、语文的味道是读出来的
  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读书声的课堂,声情并茂,动情吟咏。让学生在一遍一遍诵读中,深切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塑造的意境美和字里行间诉说的情感美。也唯有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生命力和丰盈的精神价值,学生只有体验过、品读过,才能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脑海,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就是语文课堂独有的味道。
  《少年王冕》中有一段关于母亲因为家里穷而劝说王冕放弃上学的对话,非常动人。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仔细揣摩句中的深意,慢慢地学生自然就能读懂王冕对母亲的孝顺之意,这样一个懂事、孝顺的人物形象就刻在了学生心里。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进行有技巧的朗读,通读全文、仔细品读到最后真情悟读。利用这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文学素养,读出语文的美好。
  二、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
  语言文字富有渊源而精深的内涵,教师应重视词句的运用,引导学生对文中精彩的词句进行剖析,理解它的含义,欣赏它的韵味,在神秘而丰盈的文化长河中尽情畅游。让浓浓的语文味滋养学生的心灵,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一步步指引学生通过文中的词句和对话,反复品读,抓住父子之间的情感支点,特别是文中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让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赏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是鲜活的、丰富的,进而逐渐揣摩出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想表达的情感。也可以抓住课文中精妙的词语,让学生试着用近义词来替换,同时比较两个词语的不同效果,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处,品出语文浓郁的味道。
  三、语文的味道是练出来的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即语言实践,而语言实践最注重的就是写作能力,只有练就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习得写作之法。学生需要通过积累文字的精彩,体验语言表达的精妙,达到仿写或造句或创作的阶段,学会灵活运用文章写作的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从技巧再到情感的深化,方能领悟写作的要领,将语文味渗透进每一词每一句中。
  《莫高窟》一文生动地向学生描绘了敦煌莫高窟的各种特色,层次分明,将它的形象完美展现给读者。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作者是如何进行写作的。教学生掌握好“总分总”结构的写法,学会灵活运用四字成语。随后,让他们试着写一写身边的历史文化建筑,学生不仅用四字成语概括出了建筑物的特点,比如“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等等,还自主研究出排比句和过渡句,将这些句式运用于文章中,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教师要懂得给学生搭建创作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娴熟的写作方法。
  拥有语文味的课堂一定是流淌着智慧、闪动着灵性的,它会成为学生领悟文学魅力的芳草园,成为他们情感栖息的心灵之所。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汲取更多有营养的知识;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里,学生才能真正爱上學习、爱上语文,实现语文学习的高效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雪宫小学/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读音,称为声旁;另一部分表示意思,称为形旁。汉字中90%以上都属于形声字。低年级是进行识字教学的黄金阶段,教师应紧紧抓住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虽然统编本教材在识字编排上力求形式多样,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分析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倦怠感。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下古诗词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是依照整体释义、潜心品言、体悟诗情的模式展开。如此肤浅而简单的教学,会让古诗词内在的意趣和文化因子消失殆尽。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精准解读的基础上,制订出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多维朗读,在情趣盎然中提升能力  古诗词的表达习惯
《白鹭》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由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所写。课文主要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妙以及它觅食、飞行、栖息时那独特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流畅传神,似诗似画,给人一种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蕴,又如一股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用纯净的溪水荡涤了读者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一、简洁的结构  《白鹭》有着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文章结构简单
神话是统编本教材中的重要文体,其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结合当下的教学实际,我发现神话类课文教学的最大缺失点就在于忽视了其文体意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一、现状:从固有思维到文体认知,神话教学呼吁体裁意识的回归  统编本教材设置了多篇神话类课文,其中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以神话为主体的单元,包括了四篇中外传统神话故事。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神话类课文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即“故事”与“想
“您今天是不是吃错药了?”学生一把夺回我手里的乐高,又若无其事地组装起来。接替语文老师所上的第一节课,我便受到了如此的“礼遇”。  其实在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这位学生就以其独特的举动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在所有的学生都已入座时,唯有他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对我的出现视而不见,竟然在我眼皮底下从抽屉里抓出一把乐高自顾自地玩儿着。在屡次以目光和语言提醒都不见成效后,我压制住内心的怒火走到他身边,没收了他桌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创新“专业建设全面融入产业链”的教学模式,以服装专业为试点,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先后延伸出服装制作与加工、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模特、纺织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实现了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和产业创新的“三位一体”。    一、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中山市沙溪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读写结合、学科整合”等方面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古诗词,多数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采取的都是让学生读读背背、说说古诗词的大致意思、学习生字词等方法,经常这样进行教学,不免会给学生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时间一长,学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习作这半壁江山却成为了一块鸡肋。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也是苦不堪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采用微课植入习作课堂的形式,一段时间以来收到了一些效果。  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主要是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遵循课程要求,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时,学生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可以有效缓解一节课40分钟的疲劳。微课资源中多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坚守学生立场逐步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向。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将课堂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引思”就是通过“让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形成觉醒与顿悟,借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让”出质疑权利,“引”出多元见解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说
“理解”作为学习的应有之义,是学生积累与内化语言、体验与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怎样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呢?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紧扣课标的要求,多种途径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诵读品味,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