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教学加点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_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是个好东西,老少都喜欢,而且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它经吸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给人体提供能量。我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糖”,既是孩子们喜欢的,更是教学所必需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加“糖”,可以助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语文课本里编排了一个“诚信”主题的单元,其中一篇课文是《守信》,講的是宋庆龄小时候为了等朋友到家里来玩而放弃了去向往已久的伯父家,但最后朋友并没有来,她在家白等了一天却“心情平静”。课堂上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的“平静”和“守信”时,他们总是不能很深入,说来说去总是那几个缺少温度、没有个人感受的词句。我努力的再三启发,可他们的眼神中仍满是迷茫和无助,情急之下,我只好让他们重读课文。在这个间隙,我快速地在脑子里搜索着。一番折腾之后,我找到了症结所在。于是我问学生:“你们对宋庆龄的朋友怎么看?”片刻安静之后,有激烈地指责的,有委婉批评的,有帮宋庆龄的朋友开拓的,也有的为她的朋友想办法补救的……一时间,各种声音在课堂上此起彼伏。在大家这一番“轰炸”之后,再来理解宋庆龄的“平静”与她“守信”的品质就有了温度。课文旨在弘扬守信,但故事中却出现了一个失信的人。学生们对宋庆龄守信品质的体会不深,就是梗在这个失信的人设这里。如果不把这个“坏人干掉”,单从正能量的角度去体会,宋庆龄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无法树立起来。让学生对宋庆龄的朋友行为一番“发泄”之后,他们“恨”的能量有了出口,“爱”的能量才能重新注入孩子们心中,他们才由衷地敬佩宋庆龄小小年纪所具有的不一般的守信的品质。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小插曲:说到“爱情”、“眉目传情”这些词时,教室里就会有人目光躲闪地发出几阵特别的笑声。每当这个时候,我会迎难而上,正面出击。我想:如果把他们批评教育一顿或是选择充耳不闻、回避这个话题,孩子们就越是会感到神秘而好奇。这是人很自然的心理反应,何况他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懵懵懂懂的青春期。我索性好好给他们铺垫一下,消除他们的神秘感。我说:“爱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一种感情,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都会拥有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爸妈妈爱情的结晶。我们跟父母,跟兄弟姐妹都是有血缘关系的,所以父母才会无微不至地养育我们,爱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才相互照顾。而父亲母亲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他们彼此却能彼此关爱,相互为对方做很多事,这就是爱情。”这样多次的铺垫之后,再提到“爱情”,他们便都很镇静、坦然了。
  老师在教学中加“糖”,为学生的成长发挥“培根”作用。
  班上有个女孩子,在我面前总是小心翼翼,甚至有些胆怯游移,说话总是那种听起来很费力的音量。我很不喜欢她那个样子,也深深为她难受。一次她找我看作业时,我看着她的眼睛,诚恳地告诉她:“只要你认真听了老师的要求,并且确定是听清楚了,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从容镇定地来老师这里”。这孩子的父母是从偏远闭塞的小地方来到武汉的,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对自己的高要求。我了解到,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给孩子的肯定评价不多,相反否定的时候却不少。这个孩子长期接受的是“我不够好”的暗示,可想而知她的“自我”有多么弱小,她的自我价值感全部来自于周围人的评价,很多时候她不敢肯定自己。所以会出现前面所说的情况。在我说过之后,我看到了她的眼神有了变化,变得集中、确定了,跟我讲话的音量也大了。看到她的变化,我很高兴,我想她也应该是开心的。
  还有一次齐读课文,其间出现了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说:“读错了”。然后,一个男生弹跳起来,高声气愤地反驳道:“我没有读错!”我知道,读错的确实不是他,但是为什么他却要“伸着脑袋接这块石头”呢?联系他平时的言行和他的家庭情况,我猜测也是他不被父母关注,又经常遭受粗暴批评的缘故。于是我当堂告诉所有人,他没有读错。课后我找他聊天,告诉他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怎么想、怎样做。
  加糖的生活甜如蜜,加“糖”的语文教学一样滋养着师生,让教学少了磕磕碰碰,让孩子心中少了小疙瘩。
  ★作者通联:武汉市蔡甸区东方小学。
其他文献
一、背景简介  随着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课堂”渐成燎原之势。而从长远看,“线上教学”必然会在常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教学新常态。对于高中语文而言,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大。语文的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实践的阵地,同时更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提升的平台,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情感交流、思维碰撞要大打折扣。而复习课,作为高三语文教学的常态主导课型,最理想的就是时间短,见效快。那么线上复习课,如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相比,文本篇幅长、思维容量大、难度大,而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则与初中相比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因此阅读理解基本上是吃老本。笔者近年来探索出了一种新方法,即教会学生编制结构思路导图来分析文本,整合多种能力训练,以此来驾驭文本,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的定义与原理  1.结构思路导图的内涵  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阅读者立足于整体阅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关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也要通过这个主阵地——课堂而得来的。因此,课堂无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把教学定义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
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是诗。一首好诗,它或许没有优美的语言,或许没有动听的韵律,但它必然有着动人的真情。无论它是冗长还是简短,不管它是晦涩还是平易,情感会带你走进诗歌,深切体会诗歌之美。或是让你热情澎湃,或是让你怅然若失,或是引你心神浮动。但同样是“言志”, 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的是,现代诗突破了“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情感美也是现代诗内涵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它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学生的语文阅读题失分比较严重。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学生答题都比较敷衍,答不到重点,对于阅读题的题型等识别非常模糊,有时即便答正确了也不能得到全部的分数。因此,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极为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策略。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阅读重在一个“读”字。要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指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教学的重要宗旨。在写作中,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在审题中,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促进思维进阶,提高核心素养。审题之审,关键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是一项综合性思维体操,需要学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公元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年少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成为师生喜爱的经典篇目。这篇游记精巧别致,文短意长,值得仔细玩味。但我们不少老师备课时对该文的研究缺少深度,教学中自然是浅尝辄止;有的老师对该文意蕴的解读仅仅停留在作者的身世遭遇,最多也只分析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笔者以为仅此止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仅仅触及文章的皮毛与骨肉而已,并没有深察到文章的真正灵魂。  柳宗元在本文难道仅仅是讲述自己曾在永州的
老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历经岁月沉淀,魅力依旧。笔者认为老舍先生不仅是将北平当做一座城来描写,更是当做一个家来思念,甚至是当做自己的母亲来深爱。  一、一座平和的城  北平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块圣地,它作为首都,历经数朝,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可以和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比肩的历史文化名城,但作者却并未高山仰止地仰望,而是带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地平视。在课文的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语言是一种浑然自成的语境,鉴赏诗歌是一种独具风味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目前宁夏地区所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诗歌篇目虽然几乎每本教材中都有涉及,但缺乏对诗歌整体解读的完整模块编排,这也成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学习过的诗歌过少,学生缺乏对诗歌整体的认知,难以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难以将诗歌与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