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批评教育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如何批评,如何正确分析犯错者的原因,如何达到批评的终极目的,是班主任值得反思的。作者通过一则案例反思批评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班主任 批评手段 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般都会采取两种教育手段——表扬和批评。受表扬者如遇和风细雨般的滋润,而受批评者则如受狂风暴雨般的摧残。没有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更何况是大庭广众之下的批评,脸上无光,内心自尊受伤。
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犯错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教育学家所言,没有批评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甚至是畸形的教育。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1]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由此可见,班主任有权利运用这种批评方式教育学生。可是,如何批评,如何正确分析犯错误者的原因,如何达到批评的终极目的,是班主任值得反思的地方。
自古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学生都会犯错,尤其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自制力差,难免会做错事或犯错误。以体校为例,体校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运动员又是学生。这意味着他们的目标是双向的,并且有主次之分,即运动出成绩是主要的,学习文化成绩是次要的。因此,他们对于上课就显得力不从心,会犯错无非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上课经常迟到;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不完成;三是上课玩手机、讲话、睡觉或做其他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四是班级卫生不打扫。遇到这些情况,班主任不能每天都像机器一样做着循环的运动,批评这些学生,尤其是第一种情况屡见不鲜。我第一年做班主任就遇到一个“迟到大王”,平均每周迟到四次。
第一天遇见他迟到,我简单地批评他两句,告诫他以后不要再迟到。第二天又看见他迟到,我有点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罚他站在门口,然后询问他迟到的原因。他的回答简单明了:睡过了。我厉声训斥几句,然后放他进来。第三天,他迟到依旧,我气急败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数落他接二连三迟到,并且惩罚他站在门外一节课。本以为这种严厉的惩罚能使他悔过,可是这只是短期的功效。过了一段时间,他依然迟到。我拿他没辙,就只能重复不断地批评甚至惩罚他,到学期结束,他的迟到次数并未减少。这则失败的案例告诉我:无目的的批评无济于事,因为我没有了解他迟到的真正原因,也没有教育他迟到的后果,所以每次重复式的批评对他只能是对牛弹琴。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墨子怒责耕柱子”[2]的故事:墨子的徒弟耕柱子一向骄傲自满,令墨子很不满,有一次他犯了个过失,墨子对他发怒,耕柱子不服气地说:“我毋俞于人乎?”墨子听到徒弟的反驳并未暴跳如雷,反而平心静气地用驾骥与驾牛上太行山作喻,问他:“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将驱骥也。”墨子问:“何故驱骥也?”耕柱子说:“骥足以责。”墨子说:“我亦以子为足以责。”耕柱子悔悟。墨子迂回巧妙的批评使得耕柱子心悦诚服地接受。这则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第二学期开始,我就找那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谈话。在找他谈话之前,我努力发现总结他的优点:打扫班级很积极。除此以外,我还和他的教练沟通,询问他的训练情况,得知他的训练成绩很不错,而且训练很刻苦。于是,我就以他的优点为切入口表扬他。起先,他大概以为我找他又是批评他迟到的事,所以听到我出其不意的表扬有点无所适从,不断地挠头,羞涩地微带。后来我转入正题,告诉他美中不足的就是他上学期迟到次数较多,如果能改掉那个毛病就非常完美了。他听到我“和风细雨”般的批评倒觉得难为情起来,只好为自己的错误解释原因:“主要是训练太累了,早上就起不来,闹钟闹了就是不想起,又关了,后来就睡过了头。”我说:“非常能理解你们训练的辛苦,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出成绩。相信你拿出训练的一半精神用在学习上,你的文化成绩会和你的运动成绩一样出色。运动成绩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荣耀,而文化则伴随你一生。你愿意做一个文盲吗?”他听了连连点头。我见他有悔过之意,不再得理不饶人,鼓励他改掉迟到这个毛病,并且给他一个“特赦令”,每周允许他迟到一次,至于哪天运用就看他自己。果然,一个月下来,他偶有迟到,基本在我给他的“特赦”范围之内。
其实在了解他迟到的原因之后,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棘手,因此,班主任应该先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并讲究方法策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班主任把批评只是作为一种管理班级的手段。遇到学生犯错,就一味地批评指责,不但事倍功半,而且让有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油子”,对批评不感冒。班主任要通过批评改变他们的想法,击中要害,引起他们的反思。当然,如果情况允许的话,班主任就可以把批评变为理解甚至是表扬。学生们就像一棵棵成长中的果树,批评就像剪树的剪刀,树不修剪就不成材,可又不能胡乱修剪,只有剪得恰到好处,才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批评学生是一门科学,如何批评学生、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教基一[2009]12号.
[2]李小龙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07.
关键词: 班主任 批评手段 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般都会采取两种教育手段——表扬和批评。受表扬者如遇和风细雨般的滋润,而受批评者则如受狂风暴雨般的摧残。没有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更何况是大庭广众之下的批评,脸上无光,内心自尊受伤。
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犯错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教育学家所言,没有批评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甚至是畸形的教育。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1]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由此可见,班主任有权利运用这种批评方式教育学生。可是,如何批评,如何正确分析犯错误者的原因,如何达到批评的终极目的,是班主任值得反思的地方。
自古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学生都会犯错,尤其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自制力差,难免会做错事或犯错误。以体校为例,体校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运动员又是学生。这意味着他们的目标是双向的,并且有主次之分,即运动出成绩是主要的,学习文化成绩是次要的。因此,他们对于上课就显得力不从心,会犯错无非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上课经常迟到;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不完成;三是上课玩手机、讲话、睡觉或做其他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四是班级卫生不打扫。遇到这些情况,班主任不能每天都像机器一样做着循环的运动,批评这些学生,尤其是第一种情况屡见不鲜。我第一年做班主任就遇到一个“迟到大王”,平均每周迟到四次。
第一天遇见他迟到,我简单地批评他两句,告诫他以后不要再迟到。第二天又看见他迟到,我有点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罚他站在门口,然后询问他迟到的原因。他的回答简单明了:睡过了。我厉声训斥几句,然后放他进来。第三天,他迟到依旧,我气急败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数落他接二连三迟到,并且惩罚他站在门外一节课。本以为这种严厉的惩罚能使他悔过,可是这只是短期的功效。过了一段时间,他依然迟到。我拿他没辙,就只能重复不断地批评甚至惩罚他,到学期结束,他的迟到次数并未减少。这则失败的案例告诉我:无目的的批评无济于事,因为我没有了解他迟到的真正原因,也没有教育他迟到的后果,所以每次重复式的批评对他只能是对牛弹琴。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墨子怒责耕柱子”[2]的故事:墨子的徒弟耕柱子一向骄傲自满,令墨子很不满,有一次他犯了个过失,墨子对他发怒,耕柱子不服气地说:“我毋俞于人乎?”墨子听到徒弟的反驳并未暴跳如雷,反而平心静气地用驾骥与驾牛上太行山作喻,问他:“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将驱骥也。”墨子问:“何故驱骥也?”耕柱子说:“骥足以责。”墨子说:“我亦以子为足以责。”耕柱子悔悟。墨子迂回巧妙的批评使得耕柱子心悦诚服地接受。这则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第二学期开始,我就找那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谈话。在找他谈话之前,我努力发现总结他的优点:打扫班级很积极。除此以外,我还和他的教练沟通,询问他的训练情况,得知他的训练成绩很不错,而且训练很刻苦。于是,我就以他的优点为切入口表扬他。起先,他大概以为我找他又是批评他迟到的事,所以听到我出其不意的表扬有点无所适从,不断地挠头,羞涩地微带。后来我转入正题,告诉他美中不足的就是他上学期迟到次数较多,如果能改掉那个毛病就非常完美了。他听到我“和风细雨”般的批评倒觉得难为情起来,只好为自己的错误解释原因:“主要是训练太累了,早上就起不来,闹钟闹了就是不想起,又关了,后来就睡过了头。”我说:“非常能理解你们训练的辛苦,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出成绩。相信你拿出训练的一半精神用在学习上,你的文化成绩会和你的运动成绩一样出色。运动成绩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荣耀,而文化则伴随你一生。你愿意做一个文盲吗?”他听了连连点头。我见他有悔过之意,不再得理不饶人,鼓励他改掉迟到这个毛病,并且给他一个“特赦令”,每周允许他迟到一次,至于哪天运用就看他自己。果然,一个月下来,他偶有迟到,基本在我给他的“特赦”范围之内。
其实在了解他迟到的原因之后,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棘手,因此,班主任应该先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并讲究方法策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班主任把批评只是作为一种管理班级的手段。遇到学生犯错,就一味地批评指责,不但事倍功半,而且让有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油子”,对批评不感冒。班主任要通过批评改变他们的想法,击中要害,引起他们的反思。当然,如果情况允许的话,班主任就可以把批评变为理解甚至是表扬。学生们就像一棵棵成长中的果树,批评就像剪树的剪刀,树不修剪就不成材,可又不能胡乱修剪,只有剪得恰到好处,才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批评学生是一门科学,如何批评学生、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教基一[2009]12号.
[2]李小龙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