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好大学?有人会回答“985”“211”。但是,近期网上的风向是:“‘985’、‘211’都是浮云,宿舍有空调才是实在的好大学。”更有甚者恶搞了以下一段对话:郑州大学:“我是‘211’!河南工业大学:我有空调。郑州大学:我全国排名前50!河南工业大学:我有空调。郑州大学:我新校区面积全国第三!河南工业大学:我有空调……”虽然,这只是大学生在网上自娱自乐、自我消遣的段子,不过真的有大学利用空调为自己的招生加分。中国传媒大学、华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宿舍已经装了空调,于是在他们的招生宣传上便多了这样一幅照片。照片里,学姐、学长裹着厚厚的棉被,背后墙上挂着一台崭新的空调,脸上整个表情明显就是在说“学姐‘好冷’,学弟你快来”。有网民调侃说这是今年最好的招生广告。
装空调难在哪?
今年夏季气温到底有多高?近日有上海媒体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块五花肉搁在路面上,10分钟后,五花肉就已经八成熟了。更为夸张的是有货车司机拉着几万斤的活鱼在高速路上跑,然后出了事故,翻了车,鱼都跑到了地面上,然后它们就变成了烤鱼。
天气炎热,在校大学生们要装空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总能看到这些:“热!热!热!如果我死了,请在明年这时候给我烧一台空调……”“一部重口味写实电影:《全城热死》(借鉴电影《全城热恋》)……”“热干面不用煮了,买不到生鸡蛋了,衣服洗完可以穿了,汽车发动不用点火了……” “从前有个人叫热,后来死了……热死了!”“如果有很久我都不联系你,请不要怪我,因为我很可能已经热死了……”无论是咆哮体的发泄,还是讽刺性的语言,抑或夸张的言辞,无不表达出酷暑难耐之感。
目前,各高校对空调的装与不装形成了两派意见。赞成装空调是主流意见,支持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反对派则是一些家长和学校教师。他们以“学生应该多吃苦”或者“最热的时候不在学校”为由反对安装空调。和舆论观点刚好相反的是,已经装空调的大学在少数,没装的在多数。这说明,学生的正常诉求并未得到学校的重视。
装空调的理由都是相同的,而不装空调理由也是相同的。学校给出的解释大致相同,经费紧张,想大规模安装存在不少困难;又或是老校区电力负荷。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如果学校出资装空调,可能就要提高每年的住宿费用,空调电费也会让学生自己出,对来自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些费用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采购空调、改造线路、电力增容的成本也会给很多高校造成压力。湖南工业大学表示,无法在宿舍大规模安装空调的最大困难来自电网问题,因为当初房子设计时,电网容量和负荷不可能保障每个宿舍都能安上空调。
成功经验起到示范效应
近年来,国内众多“211”高校,甚至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始推行“三学期”制,大部分地区学生要在校度过3个月的暑期。由此看来,假期越来越短,炎热的天气“一时是挺不过去了”。“一切后勤工作的目的,都是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在中国科大副校长周先意看来,学校为宿舍装空调最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为正在推行的“三学期制”的教学改革,做好配套工作。据了解,中国科大早在2010年夏天,就为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虽然该校地处淮河以南,但学生宿舍配置了暖气、空调以及淋浴用的热水器。
据他介绍,当时学校成立的“空调工程管理组”中还专门设有“教学小组”,为的就是协调好后勤保障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自打学校装了空调之后,时常会有高校同行前来实地考察,了解安装空调的相关事宜。合肥一位高校后勤负责人坦言,高校的成功经验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对其他学校构成了一定压力。“尤其是在同一座城市,或者一墙之隔,两所层次相当的学校,人家装了,你不装,有些说不过去,这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品牌形象。”在他看来,“装空调是大势所趋。”
“不同的学校财政状况各不相同,但不能简单地说,装了空调的学校,只是因为他们经费充裕。”在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后勤部门负责人陶植看来,“关键是看学校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怎么花?”今年5月起,合肥工业大学开始为翡翠湖校区的学生宿舍安装空调。目前,4006个宿舍中已经有2000多个学生宿舍装上了空调,安装率达到52.4%。不过,这批空调的费用,并不要学校掏钱,为此近千万元的购机费省掉了。“我们推行的是目前装空调的‘主流模式’,即租赁方式。”据陶植介绍,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均采用这种模式。现在不少空调销售商开始捕捉到校园里的商机,主动与高校进行洽谈,提供租赁服务,每逢高校招标,有实力的空调企业竞相参与。据介绍,按照合同规定,空调租赁商每年为空调进行两次检修,同时在校园里设立24小时应急服务点。“如此一来,省去了维修成本,也彻底解决了机器维护问题。”依据该校制定的方案,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愿提出安装申请。按租用时间,收费标准是每台空调半年300元,一年500元,两年880元,3年1180元……租期越长,租金越低。
此前,合肥工业大学的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和电话咨询等方式,对国内12所宿舍装有空调的高校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这种模式。据陶植分析,如何解决空调本身的费用,目前存在三种模式:学校先出资安装,通过提高住宿费逐步回收成本,但这需要物价部门审批,实施难度大;学校全投资,以学校购买或校友捐赠的方式,免费提供使用,但收取电费。在他看来,这当中,如果学生使用不当,空调损耗大、折旧快,更新机器则需要再次投入。而通过租赁模式,“学校作为第三方,对租赁商进行监管,学生与租赁方直接签订合同,空调的后续维修维护和运行质量能得到充分保证。”这样一来,既省去了空调购置的费用,也可以通过合同,对学生的使用行为进行规束。
不过对学生而言,空调所产生的费用,究竟能否承受?这也是“装空调反对派”最为担忧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据该校近期的统计,该校贫困生所占比例约为29%,与全国高校的贫困生比例较为接近。陈果是该校一位来自西北的学生,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宿舍一次性付完两年的租金,那么每年的租金只有440元,宿舍4个人,每人一年只需分摊110元的租金。“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这笔钱还是可以省出来的。” 关于电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杨菁菁表示,高峰时节,宿舍空调每天使用8小时左右,每个月电费100多元,分摊到宿舍4个人的头上,大约是30元左右,每人每天只要1元左右。“费用并不高,大家轮流去交,回来平摊,每期的账目公布在宿舍的墙上。”
“电路不改造,一切都是空谈。”在合肥工业大学能源办主任丁言峰看来,比装空调更为复杂的工程是校园电路改造,而这是前者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据了解,目前对很多高校来说,学校的硬件建设都面临着“电力”的瓶颈,电路老化已成通病,而不少学校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电力规划也没有考虑到今后用电设备的规模。如今这已经成为历史的旧账,而还掉这笔欠账所需的费用远远超过了装空调的一次性投入。
“自从高校扩招之后,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步伐逐步加大,有些管理者认为,后勤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应该都由市场来解决。”周先意认为,这种观念会影响到高校的决策。在他看来,电力设施是一所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不能指望社会化来解决问题,必须由学校自身挤出钱来,还上历史旧账。“即使不装空调,改造电路也到了必须要做的时候了。”
管理中强化主体意识
“装空调不仅仅是后勤部门的事情,必须由学工部、团委和教学部门的参与。”周先意介说,该校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覆盖到每个宿舍、每个同学,“了解他们关于空调最真实的需求和意见”,同时各班级辅导员要与同学交流,宣讲装空调的相关政策,并及时答疑解惑。
这样的做法并非个案,当年同济大学邀请校内空调、制冷等领域专家以及学生代表加入评标委员会,通过独立打分方式最终确定空调租赁商,同时,由纪委、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监督招标全过程。上海交大发动学生成立“楼管会”,安排学生安装指导员,全程参加空调安装工作。
“整个安装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预案,出发点就是,不能引发矛盾,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周先意介绍,首批空调安装结束后,学校只接到了学生的一起投诉。“空调装完了,如何使用好,这也是个大问题,否则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中国科技大学资产与后勤管理部部长杨定武说,尽管中国科大是由校方出资购置空调,但他们对节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要求空调在出厂时设置了最低温度26摄氏度。此外,学校会根据当日气温,开闸供电。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学生用电安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经做过的一项统计,空调高峰运行时期,全校5000多间宿舍的电费共计50万元。“平均起来,每个宿舍只摊到100多元的电费,由此看来,学生用电还是比较节约的。”杨定武说。据了解,中国科大推行“隐私资助”,通过“校园一卡通”,对学生的消费情况按月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贫困学生,“悄悄”地将生活补贴汇入他们的卡中。“这样一来,贫困学生得到全面的资助,可以解决电费之类的生活开支。”周先意说,“从安装到使用空调,体现的不仅是学校的后勤保障能力,也体现出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给大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反复呼吁却得不到有效解决,看似个小问题,实则反映的是高校主体意识的淡化。在高校,校领导和教师的办公室有空调,各种会议室、展示厅也有空调,说明校方深知空调的重要和必要。我们常说,学生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为什么在安装空调时,学生们的利益却常常不在考虑之列?为什么接受吃苦教育的仅仅是学生,而校长和老师们却不需要?正是这种主体意识的淡化,造成了实际上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在力量博弈中处于下风,他们的诉求难以引起真正的重视。
装空调难在哪?
今年夏季气温到底有多高?近日有上海媒体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块五花肉搁在路面上,10分钟后,五花肉就已经八成熟了。更为夸张的是有货车司机拉着几万斤的活鱼在高速路上跑,然后出了事故,翻了车,鱼都跑到了地面上,然后它们就变成了烤鱼。
天气炎热,在校大学生们要装空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总能看到这些:“热!热!热!如果我死了,请在明年这时候给我烧一台空调……”“一部重口味写实电影:《全城热死》(借鉴电影《全城热恋》)……”“热干面不用煮了,买不到生鸡蛋了,衣服洗完可以穿了,汽车发动不用点火了……” “从前有个人叫热,后来死了……热死了!”“如果有很久我都不联系你,请不要怪我,因为我很可能已经热死了……”无论是咆哮体的发泄,还是讽刺性的语言,抑或夸张的言辞,无不表达出酷暑难耐之感。
目前,各高校对空调的装与不装形成了两派意见。赞成装空调是主流意见,支持者多为在校大学生,反对派则是一些家长和学校教师。他们以“学生应该多吃苦”或者“最热的时候不在学校”为由反对安装空调。和舆论观点刚好相反的是,已经装空调的大学在少数,没装的在多数。这说明,学生的正常诉求并未得到学校的重视。
装空调的理由都是相同的,而不装空调理由也是相同的。学校给出的解释大致相同,经费紧张,想大规模安装存在不少困难;又或是老校区电力负荷。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如果学校出资装空调,可能就要提高每年的住宿费用,空调电费也会让学生自己出,对来自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这些费用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采购空调、改造线路、电力增容的成本也会给很多高校造成压力。湖南工业大学表示,无法在宿舍大规模安装空调的最大困难来自电网问题,因为当初房子设计时,电网容量和负荷不可能保障每个宿舍都能安上空调。
成功经验起到示范效应
近年来,国内众多“211”高校,甚至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始推行“三学期”制,大部分地区学生要在校度过3个月的暑期。由此看来,假期越来越短,炎热的天气“一时是挺不过去了”。“一切后勤工作的目的,都是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在中国科大副校长周先意看来,学校为宿舍装空调最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为正在推行的“三学期制”的教学改革,做好配套工作。据了解,中国科大早在2010年夏天,就为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虽然该校地处淮河以南,但学生宿舍配置了暖气、空调以及淋浴用的热水器。
据他介绍,当时学校成立的“空调工程管理组”中还专门设有“教学小组”,为的就是协调好后勤保障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自打学校装了空调之后,时常会有高校同行前来实地考察,了解安装空调的相关事宜。合肥一位高校后勤负责人坦言,高校的成功经验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对其他学校构成了一定压力。“尤其是在同一座城市,或者一墙之隔,两所层次相当的学校,人家装了,你不装,有些说不过去,这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品牌形象。”在他看来,“装空调是大势所趋。”
“不同的学校财政状况各不相同,但不能简单地说,装了空调的学校,只是因为他们经费充裕。”在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后勤部门负责人陶植看来,“关键是看学校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怎么花?”今年5月起,合肥工业大学开始为翡翠湖校区的学生宿舍安装空调。目前,4006个宿舍中已经有2000多个学生宿舍装上了空调,安装率达到52.4%。不过,这批空调的费用,并不要学校掏钱,为此近千万元的购机费省掉了。“我们推行的是目前装空调的‘主流模式’,即租赁方式。”据陶植介绍,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均采用这种模式。现在不少空调销售商开始捕捉到校园里的商机,主动与高校进行洽谈,提供租赁服务,每逢高校招标,有实力的空调企业竞相参与。据介绍,按照合同规定,空调租赁商每年为空调进行两次检修,同时在校园里设立24小时应急服务点。“如此一来,省去了维修成本,也彻底解决了机器维护问题。”依据该校制定的方案,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愿提出安装申请。按租用时间,收费标准是每台空调半年300元,一年500元,两年880元,3年1180元……租期越长,租金越低。
此前,合肥工业大学的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和电话咨询等方式,对国内12所宿舍装有空调的高校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这种模式。据陶植分析,如何解决空调本身的费用,目前存在三种模式:学校先出资安装,通过提高住宿费逐步回收成本,但这需要物价部门审批,实施难度大;学校全投资,以学校购买或校友捐赠的方式,免费提供使用,但收取电费。在他看来,这当中,如果学生使用不当,空调损耗大、折旧快,更新机器则需要再次投入。而通过租赁模式,“学校作为第三方,对租赁商进行监管,学生与租赁方直接签订合同,空调的后续维修维护和运行质量能得到充分保证。”这样一来,既省去了空调购置的费用,也可以通过合同,对学生的使用行为进行规束。
不过对学生而言,空调所产生的费用,究竟能否承受?这也是“装空调反对派”最为担忧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据该校近期的统计,该校贫困生所占比例约为29%,与全国高校的贫困生比例较为接近。陈果是该校一位来自西北的学生,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宿舍一次性付完两年的租金,那么每年的租金只有440元,宿舍4个人,每人一年只需分摊110元的租金。“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这笔钱还是可以省出来的。” 关于电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杨菁菁表示,高峰时节,宿舍空调每天使用8小时左右,每个月电费100多元,分摊到宿舍4个人的头上,大约是30元左右,每人每天只要1元左右。“费用并不高,大家轮流去交,回来平摊,每期的账目公布在宿舍的墙上。”
“电路不改造,一切都是空谈。”在合肥工业大学能源办主任丁言峰看来,比装空调更为复杂的工程是校园电路改造,而这是前者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据了解,目前对很多高校来说,学校的硬件建设都面临着“电力”的瓶颈,电路老化已成通病,而不少学校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电力规划也没有考虑到今后用电设备的规模。如今这已经成为历史的旧账,而还掉这笔欠账所需的费用远远超过了装空调的一次性投入。
“自从高校扩招之后,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步伐逐步加大,有些管理者认为,后勤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应该都由市场来解决。”周先意认为,这种观念会影响到高校的决策。在他看来,电力设施是一所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不能指望社会化来解决问题,必须由学校自身挤出钱来,还上历史旧账。“即使不装空调,改造电路也到了必须要做的时候了。”
管理中强化主体意识
“装空调不仅仅是后勤部门的事情,必须由学工部、团委和教学部门的参与。”周先意介说,该校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覆盖到每个宿舍、每个同学,“了解他们关于空调最真实的需求和意见”,同时各班级辅导员要与同学交流,宣讲装空调的相关政策,并及时答疑解惑。
这样的做法并非个案,当年同济大学邀请校内空调、制冷等领域专家以及学生代表加入评标委员会,通过独立打分方式最终确定空调租赁商,同时,由纪委、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监督招标全过程。上海交大发动学生成立“楼管会”,安排学生安装指导员,全程参加空调安装工作。
“整个安装过程非常复杂,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预案,出发点就是,不能引发矛盾,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周先意介绍,首批空调安装结束后,学校只接到了学生的一起投诉。“空调装完了,如何使用好,这也是个大问题,否则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中国科技大学资产与后勤管理部部长杨定武说,尽管中国科大是由校方出资购置空调,但他们对节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要求空调在出厂时设置了最低温度26摄氏度。此外,学校会根据当日气温,开闸供电。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学生用电安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经做过的一项统计,空调高峰运行时期,全校5000多间宿舍的电费共计50万元。“平均起来,每个宿舍只摊到100多元的电费,由此看来,学生用电还是比较节约的。”杨定武说。据了解,中国科大推行“隐私资助”,通过“校园一卡通”,对学生的消费情况按月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贫困学生,“悄悄”地将生活补贴汇入他们的卡中。“这样一来,贫困学生得到全面的资助,可以解决电费之类的生活开支。”周先意说,“从安装到使用空调,体现的不仅是学校的后勤保障能力,也体现出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给大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反复呼吁却得不到有效解决,看似个小问题,实则反映的是高校主体意识的淡化。在高校,校领导和教师的办公室有空调,各种会议室、展示厅也有空调,说明校方深知空调的重要和必要。我们常说,学生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为什么在安装空调时,学生们的利益却常常不在考虑之列?为什么接受吃苦教育的仅仅是学生,而校长和老师们却不需要?正是这种主体意识的淡化,造成了实际上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在力量博弈中处于下风,他们的诉求难以引起真正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