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中对于该门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阐述与界定,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容易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视科学知识灌输,轻视科学素养培养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以《标准》为指导,以科学素养培养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展开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活动;实施;改革
2010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而同期美国调研结果显示,美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则高达25%。面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大幅度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我们应该秉承“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加强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鉴于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本文将从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与改革途径的视角探讨如何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开展探索与研究。
一、以观察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小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前提,对于周围环境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洞悉力是小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观察实践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的技巧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双眼”和“大脑”来接触科学、了解科学和走进科学。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科学观察与研究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我学习了观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水果猜猜猜”的小游戏: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着水果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学生“偷偷”观察自己卡片上的水果1分钟之后,到讲台上用三句话描述出这种水果。在这个学生的描述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随时进行“抢答”“抢答”次数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学生可以获得“鹰眼”的荣誉称号。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学生总结观察水果的规律,使学生能够从形状、颜色、触感等多个角度观察水果,并且注意区分一种水果跟另外一种水果的区别,从而把握每个水果的特点。
通过组织观察类实践活动,在游戏的启发下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以“观察水果”为切入点,不仅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讨论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合作”和“探究”是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教学的两大“主旋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讨论类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合作”和“探究”创造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与实践中形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水变成水蒸气》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请大家看老师手里这块湿毛巾,现在我想让它快速变干,你能想到什么办法?这些办法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根据各自想出的办法,总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通过提出小组讨论问题,教师以讨论类实践活动为载体,成功地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权由教师手中交到了学生手中,使学生们在各抒己见中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在交流沟通中丰富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出更为客观、全面、合理的结论。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好学善问、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三、以实验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也离不开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在自己设计实验流程、操控实验环节、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展开纵深思考,得到科学结论,甚至进行科学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教师通过开展实验类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验证的方式,推翻自己的错误设想,并逐渐形成正确设想。与此同时,再次通过交流合作,探讨验证正确设想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技巧,也使学生养成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锻炼。
四、以操作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教学中蕴含的道理是抽象的,但是反映科学道理的事物或活动可以是具体的。针对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具体的事物传递抽象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手工操作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使学生以操作类实践活动为载体,锻炼自身的科学发现力与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题目为“神奇发声器”的小组手工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纸板、皮筋、木棍、铁片、尺子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制作一个“发声器”,并尝试讲解自己所制作的“发声器”的发声原理。在上述操作类实践活动中,教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操作、反思与总结,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在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五、以调研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力
例如,在学习《电和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电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以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为调研对象,针对每家每户的电器种类、电路设计、每天的耗电量等情况展开社会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通过组织调研类实践活动,教师成功建立起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电能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开展调研,进行进一步探索,从而使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标准》为指导,以科学素养培养为导向,以观察类、讨论类、实验类、操作类和调研类实践活动为载体,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展开研究与探索。
(责编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活动;实施;改革
2010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而同期美国调研结果显示,美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则高达25%。面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大幅度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我们应该秉承“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加强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鉴于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本文将从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与改革途径的视角探讨如何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开展探索与研究。
一、以观察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小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前提,对于周围环境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洞悉力是小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观察实践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的技巧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双眼”和“大脑”来接触科学、了解科学和走进科学。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科学观察与研究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我学习了观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水果猜猜猜”的小游戏: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着水果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学生“偷偷”观察自己卡片上的水果1分钟之后,到讲台上用三句话描述出这种水果。在这个学生的描述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随时进行“抢答”“抢答”次数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学生可以获得“鹰眼”的荣誉称号。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学生总结观察水果的规律,使学生能够从形状、颜色、触感等多个角度观察水果,并且注意区分一种水果跟另外一种水果的区别,从而把握每个水果的特点。
通过组织观察类实践活动,在游戏的启发下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以“观察水果”为切入点,不仅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讨论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合作”和“探究”是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教学的两大“主旋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讨论类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合作”和“探究”创造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与实践中形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水变成水蒸气》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请大家看老师手里这块湿毛巾,现在我想让它快速变干,你能想到什么办法?这些办法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根据各自想出的办法,总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通过提出小组讨论问题,教师以讨论类实践活动为载体,成功地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权由教师手中交到了学生手中,使学生们在各抒己见中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在交流沟通中丰富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出更为客观、全面、合理的结论。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好学善问、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三、以实验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也离不开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在自己设计实验流程、操控实验环节、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展开纵深思考,得到科学结论,甚至进行科学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教师通过开展实验类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验证的方式,推翻自己的错误设想,并逐渐形成正确设想。与此同时,再次通过交流合作,探讨验证正确设想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技巧,也使学生养成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锻炼。
四、以操作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学教学中蕴含的道理是抽象的,但是反映科学道理的事物或活动可以是具体的。针对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具体的事物传递抽象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手工操作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使学生以操作类实践活动为载体,锻炼自身的科学发现力与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题目为“神奇发声器”的小组手工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纸板、皮筋、木棍、铁片、尺子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制作一个“发声器”,并尝试讲解自己所制作的“发声器”的发声原理。在上述操作类实践活动中,教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操作、反思与总结,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在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五、以调研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力
例如,在学习《电和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电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以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为调研对象,针对每家每户的电器种类、电路设计、每天的耗电量等情况展开社会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通过组织调研类实践活动,教师成功建立起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电能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开展调研,进行进一步探索,从而使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标准》为指导,以科学素养培养为导向,以观察类、讨论类、实验类、操作类和调研类实践活动为载体,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展开研究与探索。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