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侮行为评析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zh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校园欺侮行为一直是屡禁不止的顽疾,如何从学校实际出发,减少校园内欺侮行为的发生是教育者关注的话题。
  所谓校园欺侮是指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作掩护,利用学龄、身体、地位等资源优势,对弱势学生肢体、心理实施反复、故意的暴力侵犯,使对方产生畏惧而获取自己某种欲求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挑衅倾向。根据欺侮行为存在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肢体性欺侮。是指欺侮者对受欺侮者从身体上进行暴力侵害,使其屈服并服从自己的意志的行为。此类欺侮行为主要发生在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身体强悍的学生对身体瘦弱的学生,主要的原因是力量悬殊,被欺侮者容易屈服。肢体性欺侮往往会对受欺侮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甚至产生永久性损伤。
  语言性欺侮。是指欺侮者对受欺侮者通过语言进行谩骂、挖苦、取乐,使被欺侮者感到委屈苦恼,影响其身心发展的行为。此类行为主要发生在低年级和女生群体中,欺侮者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或自身的影响力对被欺侮者进行人身攻击,以达到对受欺侮者的羞辱,使得受欺侮者在语言上处于弱势无还手之力。语言性欺侮往往会使受欺侮者产生语言性障碍,对人际交流产生惧怕、怀疑。
  间接性欺侮。是指欺侮者采用诽谤、散布谣言、冷落等多种方式对受欺侮者进行有效的攻击行为。这种欺侮行为主要发生在力量相当的学生个体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非针对性,往往通过一系列非直接的方式对受欺侮者施加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伤害,使其心力交瘁并无可奈何。这种欺侮实际上对学生的心理以及人际关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经常受到攻击和消极评价,久而久之受害者会被视为无用的人,应该受到孤立和蔑视,最终导致被欺侮者性格孤僻人格扭曲。
  歧视性欺侮。是指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攻击受欺侮者的缺陷,使其被冷落或孤立的攻击行为。这种欺侮行为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别是现代学校建制日趋集中,乡村的孩子逐步进入城镇学校,有些城镇孩子凭借地缘优势,从语言、衣着、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挖苦、嘲笑,使得被欺侮者感到心理压力。还有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差生”的冷落,甚至在有的学生群体里,“优生”与“差生”不相互交流,使得“差生”有一种强烈的挫折感。
  
  二、校园欺侮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校园欺侮行为的发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不仅受学校、家庭原因的影响,还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的不良文化。学生对五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想方设法去探究、尝试、体验,但社会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富有感官刺激的场景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发他们刻意模仿。有心理学家就将校园暴力归罪于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疏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或纪律过于苛刻,是导致欺侮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时间长,课程多,难度大,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产生紧张、压抑心理。一些学生在学习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不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还有可能受到方方面面的歧视。有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欺侮行为是在学校里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有些学生的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遇到了挫折与失败(如学习成绩差等)而产生的一种反抗性的恶性反应。对校园欺侮现象,有不少的老师总是以一种传统的教育思维来定位,认为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不需要小题大做,导致学生对欺侮行为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校园无人监管或缺乏监管,使得欺侮者有了可乘之机。研究表明,操场是发生欺侮行为最多的场所,其次是食堂以及没有教师的教室和上学放学的路上,在这些场所对受欺侮者进行欺侮,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家庭的教育失衡。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欺侮行为较多的学生常来自崇尚权威型、溺爱型或放纵型家庭。在权威型家庭中父母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诱发较强的权力欲、控制感或产生自卑、压抑等消极情感。而后两种家庭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会无所顾忌、我行我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种成为“核心”的欲望,从而对他人施压。
  学生非正式团体的价值取向。学生非正式团体是学生中一种松散的学生结合体,由于这种学生团体具有共同的信念,其成员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对“自己人”和“外人”区分明显,对于同伴的行为有一定的认同性,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问题的辨别产生偏离。非正式团体中还存在“刑事犯罪的亚文化”,如同学之间称呼绰号,用他们自己发明的一套语言方式进行交流等,导致学生在这样的团体中对欺侮行为产生错误认识。
  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偏执。有学生对擅长“武力征服”的同学欣赏有加,对“力量”的崇拜到了极致,并积极模仿。有学生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同学之间的比较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落差较大,产生失落感,自我价值感偏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妄自菲薄,导致在同学关系建设中总是处于劣势。而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处境始终耿耿于怀,总想找一个发泄的突破口,通过欺侮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校园欺侮行为的危害性
  
  欺侮行为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导致被欺侮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倾向。受欺侮者易在心理上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惧怕校园。校园对于那些受欺侮者来说就是受难所,每天进入校门如临深渊,而欺侮者的骄横以及旁观者的漠然,使得受欺侮者从心理上产生“校园畏惧”,甚至出现逃学现象。其次,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受欺侮者在同学关系上缺乏自信,并对同学关系产生怀疑,认为别人的任何言行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攻击性,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主张,特别是不能有效地应对他人的攻击,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较强的不安倾向。第三,对不良势力会产生依赖。受欺侮者面对欺侮总会想方设法寻求更强势力的保护,甚至会产生依赖。
  导致欺侮者产生不良心理倾向。首先,欺侮者将自己的这种以强欺弱的行为看成是一种正当行为。由于欺侮者在长期的欺侮过程中,不断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他们会对自己的这种错误行为认识产生歪曲,认为这是一种“力量”较量的结果,是无可厚非的。其次,长期的征服会使欺侮者的欲望不断扩张。欺侮者的欺侮行为每每得逞,心理上对物质、精神的占有欲望也会不断膨胀,久而久之,将可能使得欺侮者逐步从言行欺侮走向犯罪道路,这是十分可悲的。
  导致校园育人环境遭到破坏。首先,校园文化设施功能的异化。校园文化设施是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定教育影响的物化形态。欺侮行为的发生,使校园成为一种发泄场所,异化了校园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其次,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欺侮者认为学校是避难所,而受欺侮者则认为学校是灾难地,如果欺侮行为得不到制止,学生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会放弃自己的权利,对那些欺侮者屈服,并有可能参与到欺侮行为中去。第三,会导致学生非正式团体发展危机。那些学生非正式团体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处于上风,正气得不到应有的伸张,甚至会出现有的学生为了寻求保护伞,想方设法投靠老师,并利用老师资源优势扩张自己的势力,形成反教育的团体。
  导致整体道德水平降低。欺侮行为会降低青少年道德水平。首先,道德认识不良。青少年欺侮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倾向,他们或对道德标准不屑一顾,对道德行为规范不加理睬,或模糊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界限,形成认识偏差。其次,道德情感异化。道德情感是人们对道德原则和规范产生的情绪上的认同、共鸣,是对道德理想、道德构建的向往之情。欺侮者从欺侮他人中获得一种情感的满足,感到“好玩”或“没感觉”,表现出冷漠,道德情感产生异化。第三,道德行为偏向。尤其是直接的肢体欺侮行为放任下去的话,会导致违法犯罪。
  
  四、消除校园欺侮行为基本策略
  
  校园欺侮行为既不符合学校文化建设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教育管理合作,对校园欺侮现象进行有效遏制,推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加强学生教育网络建设。首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应该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家长展开对话交流,使得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状况,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保证学生的异常行为尽快尽早被发现,提前进行预防教育。其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取得社区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提高教育效益。第三,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监管。提高社会文化质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正面引导。
  强化学校的教育管理力度。欺侮行为在校园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监管不力。首先,加强校内无人监管场所的管理。学校可以设立学生管理流动站,加强校园“死角”的管理,确保这些场所处于“阳光”下,使得那些欺侮行为在校园内无藏身之所,拓展学校的安全空间。其次,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对待欺侮行为的态度决定着欺侮行为的发展态势。第三,建立“打破沉默”机制。建立有效的举报制度,对那些敢于举报的学生予以嘉奖,在学生中间树立正气,把欺侮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
  规范学生非正式团体的组织活动。首先,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上。其次,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择良友,交善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防欺侮课程建设。首先,传授学生必要的防欺侮知识。面对同学的欺侮行为,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防范能力,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如上学或放学路上结伴而行,向老师求助,加强与对方的语言交流等等方式。其次,加强学生防欺侮的心理疏导。教师要通过谈心、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对别人的欺侮行为勇敢面对。第三,开设必要的课程。如开设阅读、写作训练、角色扮演和调查研究等课程,把反欺侮教育作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或社会常识课程的固定内容。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首先,对受欺侮者进行正面引导。受欺侮者一直是被同情者,但必须帮助他们建立应有的自信心。据资料显示,有六个以上朋友的学生几乎都免于受到欺侮,而那些表示自己在班上没有朋友的学生则经常受到欺侮。其次,对欺侮者必须规范其行为习惯,使得他们认识到欺侮同学的行为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如匹克的“无责备的方法”,即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活动,让欺侮者也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与不安,分担受害者的忧患,并邀请他们为受害者想出避免受到欺侮的建设性方案,使得欺侮者自身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进自身行为方式。第三,针对旁观者的教育。据国外研究指出,85%的校园欺侮事件都有同龄人围观。客观上来说,只要这些围观者干预,就足以平息欺侮事件的发生。
  欺侮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破坏因素,因此,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校特色的人文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2008年1月号的《班主任之友》载文《高一到高三,这样走过》,文中介绍了一条“经验”,作者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多次教育不见效。遂责令学生家长写检讨,检讨自己教育督促学生不力。作者说家长被其“敬业精神折服,心甘情愿写”检讨,写检讨的效果也不错,“至今,该生一次也没迟到!班级迟到现象也大为减少”,“看来这‘检讨’极具威慑力”。  有位班主任看到这篇文章,拍手叫好,说要学以致用,恰好机会来了,而且他
期刊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高三学生又开始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之旅,很多老师和家长也开始经受不亚于考生本人的担心和煎熬。作为老师,眼看着学生在备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上课走神、精力不济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时,不能不心生焦虑;作为家长,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孩子的学业,但对孩子的分数不满意,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又不十分了解时,更是焦躁不安。  唠叨肯定是没有用的,连过多的关心都会遭来强烈的反感。大家都知道:此时的师生关系、亲
期刊
报忧也是孝    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总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被老板提升了,买彩票中奖了,儿子考试名次前进了……至于那些烦心事,麻烦事,总是在心里掖得严严实实,丝毫不向父母透露。这种心情,相信天下做儿女的都能理解——父母为儿女操劳大半辈子,如今儿女独立在外生活,怎能还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那天给母亲打电话,把早已在脑中筛选好的开心事向母亲汇报后,母亲沉默了一会,忽然问道:“你真的每天都这么顺利吗?
期刊
作为一名家庭“主男”,我的角色感是很差的。外事内务大都依靠妻子处理,我只是一心做我的教师。妻子算是乐此不疲,我也只能“赖此不疲”了。  但是,我却会做饭,喜欢包饺子。多年的居家生活武装了我,让我笨拙的手创造出单手擀饺子皮的“神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我热爱自己那个温暖的小巢和小巢里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家是一个彼此牵挂的共同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家庭气氛紧密相连。不管是韭菜饺子、白菜饺
期刊
班主任与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最主要外因,二者应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应该做到:    态度上首先要尊重家长    一次有个学生犯了错误,我立即打电话给家长,把气全撒到大人身上,结果家长又把火气带回家撒在学生身上,学生根本没得到正面教育。第二天,学生甚至是带着怨恨的眼神看着我。我马上感到这样的做法是失败的,不仅没教育好学生,而且与家长的关系也搞砸了。作为班主任,习惯了严厉地教
期刊
有“先进”说,他刚接手一个班,就多么多么喜欢自己的学生,我是不相信的。“喜欢”需要时间去酝酿与培养,在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师生之间完全可能产生深厚的感情,也极有可能教师会不喜欢某些学生,比如所谓的“差生”。但我要说的是:你可以不喜欢你的学生,但你必须爱他。这里的“喜欢”是指人对人的喜爱的一种情感;这里的“爱”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基本要求和素养。    因为“爱”,你必须尊重他    尊重他的人格和
期刊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对此,我以为,如果能让教师群体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的教育生活才算是真正的“幸福而完整”。单是受教育者“幸福而完整”而忽略了施教育者的生活状态,是不公平也是不现实的。  就我们班主任群体自身而言,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班主任的生活状态是忙得痛苦,活得残缺。所以,不如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自身行为方式的转变,来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期刊
一、“倾听”游戏    学生们围坐成一圈,从其中一位学生开始,大家试着轮流说成一句话:“一只青蛙跳下水,咚!”但每人只能说一个字,第一个学生说“一”,第二位接着说“只”,第三位赶紧说“青”,依此类推,直到第八名学生响亮地说道:“咚!”从第九名学生开始,按此每人只说一个字的方式轮流说完“两只青蛙跳下水,咚!咚!”这一句。剩下的学生按以上方式继续说“三只青蛙跳下水,咚!咚!咚!”随着“青蛙”的数量不断
期刊
中途接班者被戏称为“后妈”,后妈难当已经成为共识。随着心理学理论在育人导学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在班主任工作中应力求避免各种心理效应偏差和充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后妈”也能胜似“亲妈”。    避免心理偏差效应,当好“后妈”    1.定势效应偏差  班主任A中途接手了一个全校公认的“问题”班。班主任认为需要严厉打压与严格监督才能管理好班级。于是上任的第一天就给学生提出了诸多要求,对学生以前的表
期刊
老鹰重生    学校安排我做班主任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班级并不是很好带。我们学校的高中开设的是国际课程(称为“IB课程”),学生读完三年的课程之后,全部升入国外大学,学费也比较高。由于高中初创不久,这一届直升入高中的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更重要的,学生们辛苦奋斗了四年,一下子毕业了,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会从心底深处产生放松的感觉。弄得不好,他们自己放松倒也算了,影响到学校其他班级学生的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