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则能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使受暗示者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暗示;意志品质;自信心;耐挫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学生往往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爱思考,爱动脑筋,爱提问题,进步的程度相对较快,成绩也会相对突出,当然也会经常受到老师或者家长正面的称赞和表扬。而相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成绩滞后的学生来说,参加任何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表现得比较平淡冷漠,似乎对自己没有信心,当要参加考试时,老师或者家长总会叮咛“千万别紧张”;当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被斥责为“真笨”等等,这些消极的暗示往往能助长孩子某些不良倾向的发展,慢慢地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逐步下降,而重复的消极心理暗示能引起学生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成人愿望相反的效果。然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摆脱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引导他们在自信独立、勇敢坚强、开朗乐观的人生轨道上行驶,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分析及解决策略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低年级的学生心理成熟期较晚,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暗示,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据有关统计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与从小所得到的暗示,尤其是来自他最信赖、最权威人的暗示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一)运用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行,要让孩子经常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孩子,你是妈妈心中的天才”,“孩子,老师相信你,相信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将会是他会更加快乐自信,他会更加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会愿意多花一些时间读书,他会更集中精神投入学习,他会因此而获得更佳的成绩,而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因为他更愿意成为最好的自己。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知道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给予的表扬、老师给予的称赞、客人给予的夸奖、同伴给予的赏识,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二)运用心理暗示转化“优生”关爱后进生。
“优生”在这里是专指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经常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拥戴、亲友的褒奖,在赞誉声中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优待,致使一些“优生”的优点发展成了缺点。如有个别“优生”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想抑制他人,一旦发现有同学超过自己时就会采用挖苦讽刺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行为一般阴暗隐蔽,不容易让老师抓到把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要运用恰当的心理暗示对这些“优生”进行转化,比如借读报课让他们读一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名人事迹或有典型事例的书报文章,既可以很好地教育好胜嫉妒的“优生”,又能为其留足了面子。
对那些由于听不懂教学内容,找不到学习目标,得不到学习收获而丧失了自信心的后进生,教师除了注意有意识的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老师已经发现你进步了,再加油你会更棒!”“老师相信你只要多动笔练习,作文水平就能提高的很快!”,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中引导学生变“我恐怕会考砸的”为“别人能考好,我也一定行”,使后进生的厌学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三)运用心理暗示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耐挫力是指一个人经得起挫折而免于行为失常或精神崩溃的能力。耐挫力好的人,往往能够从容地接受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磨练和失败,耐挫力是检验一个人心理素质是否健全的标尺,一些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事例就足以说明一切。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教会他们试着在最不开心和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发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在最不顺利的时候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增强心中的安全感,也会给自己以信心。引导学生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心理暗示,比如:“选择时在仔细点就不会错了”、“这道数学题我一定能解开”等等。
教师要恰当地应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困惑失去信心而胆怯不前时,在学生考试失败不能面对现实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度过难关,重新获得自信。如用信任的语气告诉他“这次考试失败是偶然的,相信你找出原因后下次一定能考好”。耐挫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加强磨练,强化征服困难的决心与能力,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四)运用恰当的心理暗示方式因人施教。
能否正确选择运用恰当的心理暗示方法对学生施教,是教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生理心理难关的关键问题。
(1)语言暗示。
教育孩子时,要注重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而是巧妙地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心理暗示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2)对比法。
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3)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学习中教师或家长不妨运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4)非语言暗示。①神态表情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②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积极、含蓄而委婉的心理暗示就像春天里那一阵阵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带给学生轻松的氛围和愉悦的体验,能够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说理教育带给孩子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了规范的言谈举止、优良的品德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坚强的情感意志。让我们多给孩子们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让他们在愉悦、轻松、温馨、自由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暗示;意志品质;自信心;耐挫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学生往往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爱思考,爱动脑筋,爱提问题,进步的程度相对较快,成绩也会相对突出,当然也会经常受到老师或者家长正面的称赞和表扬。而相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成绩滞后的学生来说,参加任何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表现得比较平淡冷漠,似乎对自己没有信心,当要参加考试时,老师或者家长总会叮咛“千万别紧张”;当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被斥责为“真笨”等等,这些消极的暗示往往能助长孩子某些不良倾向的发展,慢慢地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逐步下降,而重复的消极心理暗示能引起学生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成人愿望相反的效果。然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摆脱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引导他们在自信独立、勇敢坚强、开朗乐观的人生轨道上行驶,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分析及解决策略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低年级的学生心理成熟期较晚,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暗示,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据有关统计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与从小所得到的暗示,尤其是来自他最信赖、最权威人的暗示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一)运用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行,要让孩子经常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孩子,你是妈妈心中的天才”,“孩子,老师相信你,相信你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将会是他会更加快乐自信,他会更加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会愿意多花一些时间读书,他会更集中精神投入学习,他会因此而获得更佳的成绩,而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因为他更愿意成为最好的自己。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知道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给予的表扬、老师给予的称赞、客人给予的夸奖、同伴给予的赏识,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二)运用心理暗示转化“优生”关爱后进生。
“优生”在这里是专指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经常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拥戴、亲友的褒奖,在赞誉声中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优待,致使一些“优生”的优点发展成了缺点。如有个别“优生”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想抑制他人,一旦发现有同学超过自己时就会采用挖苦讽刺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行为一般阴暗隐蔽,不容易让老师抓到把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要运用恰当的心理暗示对这些“优生”进行转化,比如借读报课让他们读一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名人事迹或有典型事例的书报文章,既可以很好地教育好胜嫉妒的“优生”,又能为其留足了面子。
对那些由于听不懂教学内容,找不到学习目标,得不到学习收获而丧失了自信心的后进生,教师除了注意有意识的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老师已经发现你进步了,再加油你会更棒!”“老师相信你只要多动笔练习,作文水平就能提高的很快!”,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中引导学生变“我恐怕会考砸的”为“别人能考好,我也一定行”,使后进生的厌学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三)运用心理暗示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耐挫力是指一个人经得起挫折而免于行为失常或精神崩溃的能力。耐挫力好的人,往往能够从容地接受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磨练和失败,耐挫力是检验一个人心理素质是否健全的标尺,一些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事例就足以说明一切。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教会他们试着在最不开心和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发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在最不顺利的时候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增强心中的安全感,也会给自己以信心。引导学生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心理暗示,比如:“选择时在仔细点就不会错了”、“这道数学题我一定能解开”等等。
教师要恰当地应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困惑失去信心而胆怯不前时,在学生考试失败不能面对现实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度过难关,重新获得自信。如用信任的语气告诉他“这次考试失败是偶然的,相信你找出原因后下次一定能考好”。耐挫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加强磨练,强化征服困难的决心与能力,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四)运用恰当的心理暗示方式因人施教。
能否正确选择运用恰当的心理暗示方法对学生施教,是教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生理心理难关的关键问题。
(1)语言暗示。
教育孩子时,要注重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而是巧妙地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心理暗示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2)对比法。
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3)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学习中教师或家长不妨运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4)非语言暗示。①神态表情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②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积极、含蓄而委婉的心理暗示就像春天里那一阵阵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带给学生轻松的氛围和愉悦的体验,能够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说理教育带给孩子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了规范的言谈举止、优良的品德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坚强的情感意志。让我们多给孩子们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让他们在愉悦、轻松、温馨、自由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