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时代背景和课改视角下,学生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独特性和多元性。既然强调这一点,那么,单一的、单薄的评价就是不全面的,仅仅从技能技法的掌握,仅仅从作业完成的数量和准确率,仅仅从考试分数的提高去评价学生,显然就是不合适的。特别是“智慧校园”背景下,当云计算、物联网及虚拟化等新的信息技术介入到教育教学中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重过程、重多元、重整體。的确,承认生命个体的学习过程,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提倡多元评价,才能更好地解放学生、滋养学生、锻造学生;整体地评价学生,才能创设出一片健康、灵活、博大的学习新时空。
教育云平台、微信扫一扫、QQ群、微信群、校讯通……随着新科技的全面覆盖,随着“智慧校园”平台的大面积运用,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作业的完成和最终的考试结果。基于此,教师的评价也不应拘囿在所谓的“尽头”和所谓的“结果”上,而应在一个更为活泛的领域内注重过程。只有注重过程,才能给学生情感以润泽的机会,给内心以丰富的机会,给心灵以净化的机会。对于性格尚未定型、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注重过程”和“注重路上”意味着精神层面的“润物细无声”,意味着好习惯和高素养在学生血脉深处的积淀、浸润和滋养。
例如,以《道德与法制》教材中的《班级生活有规则》的学习为例,教材呈现了正反两方面的班级生活场景,教师也结合实际引领学生用“放大镜”照了照自己班级内正反两方面的规则遵守情况。但是,教师能就此对学生的品性“盖棺定论”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规则也罢、品性也罢,不正在形成之中,不正在“路上”吗?基于此,教师不应指名道姓地开“批斗会”,而应“放长线钓大鱼”,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平时留心观察、同学间互评、与其他班级对比等;再如,大家一起制定规则,然后共同监督、共同评选谁是最遵守规则的人。
所有这些都是过程,都是“正在进行时”,都正在“路上”。对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指向过程而非结果:“我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来说说看。”“你对规则的理解真的很到位。”“一次不遵守规则可以理解,关键是以后要改正。”……可以发现,教师的评价不在于学生现在对规则的遵守如何,而在于以后规则意识的播种,在于学生班级责任感的唤醒,在于动态性、过程性、变化性的追踪。
既然强调这一切,那么利用智慧校园平台进行长时间的过程性跟踪记录就很有必要。打开电子白板,学生遵守规则的“点点滴滴”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眼前;电子书包里生动有趣的互动材料,也为过程性记载、评价和反馈提供了便捷、及时、高效的助力,一切都因为智慧校园的保驾护航而“落地生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以来最为突出的提法之一。的确,教师必须确立一个更加周全和成熟的理论视域,以期能滋养出“精神灿烂的生命,精神灿烂的群体”,以期“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一部分学生偶有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发生,但改正的态度坚决,并且他的整体品性不错,这样的学生应加强引导。整体上、全方位定位一个人,应该成为教师评价体系中必须坚守的一个底线。评价一个学生,一定不能缺少这样的视域,特别是在“智慧校园”背景下,课堂评价更应重视全方位的整体评价。
例如,就《心中有规则》的学习而言,应该注重“知行结合”的评价。所谓“知”,就是引领学生知道好的规则是什么。比如过十字路口时,虽然是红灯,但两边都没有车辆,你会横穿马路吗?看到地摊上有盗版书,因为便宜,你会购买吗?考试时,如果有一道题,你会做,而你的好朋友不会做,他趁监考教师不注意时,向你求援,你会帮他吗?这一切通过交流或者卷面测试就能了解、评价和量化。
所谓“行”,就是看学生的实际行动——在实际中是否让规则时时刻刻活在心中,墙上的“法律法规”是否“活”起来。学生是仅仅从文本学习中知道了规则的重要性,还是已经让规则意识渗透到做事的动机中,落实到抗拒一些“诱惑”而严守规则的意志中等。
所有这一切评价都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平台来完成,其中的评价体系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如规则知识掌握情况,每月达标进步情况,规则遵守态度情况,实际行动情况……教师可以将“规则最佳遵守者”拍照,存入电脑,并配上文字、插画和动画背景加以说明,将学生的规则意识慢慢加强的过程、轨迹和历程,晒到朋友圈中让更多的人一睹为快。这样的信息同步、资源共享和温暖评价,换来的不仅仅是温馨、分享和快乐,而且也是互相激励、互相借鉴、互相提高。
设想一下:每一次评语都是“优秀、良好、较好”,或者每一次都仅仅针对答案是否正确进行评价,或者每一次评价总是由教师掌握着“盖棺定论”的霸权,是不是有点重复单调?是不是有点不够人性化?是不是有点落伍过时?当“网络化和数字化”在小学课堂中有效介入和无缝对接时,当“智慧校园”为我们提供多个“轨道”、多扇窗户、多维立体平台之时,我们应该倡导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创设师与生、生与生等都可参与的评价体系,以此创设动态评价的一泓“活水”;创设由短信、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组成的交流平台,注重“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和评价,以此更好地理解学生、研究学生、评价学生。
可以通过“把‘约定’做成文明棋”的方式评价学生:把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或者“约定”做成文明棋,经常下一下,看看进入棋盘上“奖励”的棋子有多少,进入到棋盘上“惩罚”的棋子有多少,并充分说明理由。比如“帮助别人”进2格,“主动整理教室”进1格,“走廊里吵闹”退一格,“跟同学打架”退回起点……这样的动态棋盘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展示出来,在总结提升中强化班级规则意识。
这样的评价因“智慧校园”而产生,因“智慧校园”而“落地生根”。可以说,过程评价、整体评价和多元评价与“智慧校园”技术平台是互相促进、互相成全的关系,没有技术上的气象万千,就没有评价上的过程、多元和整体;反过来,评价的变革也会推动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更新和全覆盖。对此,教师应该高效利用智慧校园新技术平台,从有益于学生的能力、思维和身心发展的角度,去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准确而细微的甄别、梳理和评价,并以此让学生最接地气地成长。
(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智慧校园”应用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930。)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评价重过程——“结果”“过程”两相宜
教育云平台、微信扫一扫、QQ群、微信群、校讯通……随着新科技的全面覆盖,随着“智慧校园”平台的大面积运用,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作业的完成和最终的考试结果。基于此,教师的评价也不应拘囿在所谓的“尽头”和所谓的“结果”上,而应在一个更为活泛的领域内注重过程。只有注重过程,才能给学生情感以润泽的机会,给内心以丰富的机会,给心灵以净化的机会。对于性格尚未定型、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注重过程”和“注重路上”意味着精神层面的“润物细无声”,意味着好习惯和高素养在学生血脉深处的积淀、浸润和滋养。
例如,以《道德与法制》教材中的《班级生活有规则》的学习为例,教材呈现了正反两方面的班级生活场景,教师也结合实际引领学生用“放大镜”照了照自己班级内正反两方面的规则遵守情况。但是,教师能就此对学生的品性“盖棺定论”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规则也罢、品性也罢,不正在形成之中,不正在“路上”吗?基于此,教师不应指名道姓地开“批斗会”,而应“放长线钓大鱼”,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平时留心观察、同学间互评、与其他班级对比等;再如,大家一起制定规则,然后共同监督、共同评选谁是最遵守规则的人。
所有这些都是过程,都是“正在进行时”,都正在“路上”。对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指向过程而非结果:“我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来说说看。”“你对规则的理解真的很到位。”“一次不遵守规则可以理解,关键是以后要改正。”……可以发现,教师的评价不在于学生现在对规则的遵守如何,而在于以后规则意识的播种,在于学生班级责任感的唤醒,在于动态性、过程性、变化性的追踪。
既然强调这一切,那么利用智慧校园平台进行长时间的过程性跟踪记录就很有必要。打开电子白板,学生遵守规则的“点点滴滴”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眼前;电子书包里生动有趣的互动材料,也为过程性记载、评价和反馈提供了便捷、及时、高效的助力,一切都因为智慧校园的保驾护航而“落地生根”。
二、评价重整体——天光云影共徘徊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以来最为突出的提法之一。的确,教师必须确立一个更加周全和成熟的理论视域,以期能滋养出“精神灿烂的生命,精神灿烂的群体”,以期“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一部分学生偶有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发生,但改正的态度坚决,并且他的整体品性不错,这样的学生应加强引导。整体上、全方位定位一个人,应该成为教师评价体系中必须坚守的一个底线。评价一个学生,一定不能缺少这样的视域,特别是在“智慧校园”背景下,课堂评价更应重视全方位的整体评价。
例如,就《心中有规则》的学习而言,应该注重“知行结合”的评价。所谓“知”,就是引领学生知道好的规则是什么。比如过十字路口时,虽然是红灯,但两边都没有车辆,你会横穿马路吗?看到地摊上有盗版书,因为便宜,你会购买吗?考试时,如果有一道题,你会做,而你的好朋友不会做,他趁监考教师不注意时,向你求援,你会帮他吗?这一切通过交流或者卷面测试就能了解、评价和量化。
所谓“行”,就是看学生的实际行动——在实际中是否让规则时时刻刻活在心中,墙上的“法律法规”是否“活”起来。学生是仅仅从文本学习中知道了规则的重要性,还是已经让规则意识渗透到做事的动机中,落实到抗拒一些“诱惑”而严守规则的意志中等。
所有这一切评价都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平台来完成,其中的评价体系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如规则知识掌握情况,每月达标进步情况,规则遵守态度情况,实际行动情况……教师可以将“规则最佳遵守者”拍照,存入电脑,并配上文字、插画和动画背景加以说明,将学生的规则意识慢慢加强的过程、轨迹和历程,晒到朋友圈中让更多的人一睹为快。这样的信息同步、资源共享和温暖评价,换来的不仅仅是温馨、分享和快乐,而且也是互相激励、互相借鉴、互相提高。
三、评价求多元——千树万树梨花开
设想一下:每一次评语都是“优秀、良好、较好”,或者每一次都仅仅针对答案是否正确进行评价,或者每一次评价总是由教师掌握着“盖棺定论”的霸权,是不是有点重复单调?是不是有点不够人性化?是不是有点落伍过时?当“网络化和数字化”在小学课堂中有效介入和无缝对接时,当“智慧校园”为我们提供多个“轨道”、多扇窗户、多维立体平台之时,我们应该倡导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创设师与生、生与生等都可参与的评价体系,以此创设动态评价的一泓“活水”;创设由短信、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组成的交流平台,注重“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和评价,以此更好地理解学生、研究学生、评价学生。
可以通过“把‘约定’做成文明棋”的方式评价学生:把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或者“约定”做成文明棋,经常下一下,看看进入棋盘上“奖励”的棋子有多少,进入到棋盘上“惩罚”的棋子有多少,并充分说明理由。比如“帮助别人”进2格,“主动整理教室”进1格,“走廊里吵闹”退一格,“跟同学打架”退回起点……这样的动态棋盘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展示出来,在总结提升中强化班级规则意识。
这样的评价因“智慧校园”而产生,因“智慧校园”而“落地生根”。可以说,过程评价、整体评价和多元评价与“智慧校园”技术平台是互相促进、互相成全的关系,没有技术上的气象万千,就没有评价上的过程、多元和整体;反过来,评价的变革也会推动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更新和全覆盖。对此,教师应该高效利用智慧校园新技术平台,从有益于学生的能力、思维和身心发展的角度,去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准确而细微的甄别、梳理和评价,并以此让学生最接地气地成长。
(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智慧校园”应用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930。)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