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学习中,抽象思维主要表现为数学逻辑思维,即利用数学知识以及方法对题目进行逻辑分析,进而解答题目的学习思维。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大脑思维以及能力养成可塑性较强。如果教师在这个时期内能够采取适当措施,那么学生思维的形成效率以及质量都会呈现一种较好的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紧紧抓住黄金阶段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采取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教学措施,逐渐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接下来,我将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介绍以下几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抽象思维的教学策略。
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是采取正确教学策略的依据,只有准确把握数学教学原则才能实现教学水平和效率的真正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渗透抽象思维前,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教学措施所依据的教学原则。在数学抽象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时刻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具体需求,根据学生来制定教学计划、采取教学措施。这项原则要求教师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例如,在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专业术语,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2.递进原则。所谓递进原则,即知识的讲授要遵循难度以及量的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地接受理解知识。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的难度进行划分,有层次地进行教学。
3.具体化原则。所谓具体化原则,不仅仅指将知识与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讲解,也指借助具体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合适的题目,以此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时、分、秒》一章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钟表指针来进行课程讲解。
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即采取引导措施带领学生进行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思考能力。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应试教育策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引领者。
任何学习的深入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习基础,思维养成也不例外。抽象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基础知识能力之上的,只有在学生拥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才能够顺利地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后期数学思维以及能力的养成打好基础。
例如,在“加法和减法”的相关课程中,教材将本部分内容分为1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在这部分内容中,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是基础。只有在掌握了这两种加减法的方法以及原則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对后来安排的两、三位数加减法进行高质量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当重视学生在前两课中的学习,适当添加题目进行练习,保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加减法的原则。在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时,我采取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在设计加减法内容的导学案时,我将导学案划分为三部分,即学习任务及目标的明确、基础概念及原则的掌握、跟随练习。除此之外,我将学生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用加粗字体进行了标注。拿到导学案后,学生需要利用课下时间,结合导学案上所给出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来明确自己在进行本科学习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在了解自己所需掌握的基础内容后,学生需要对课本进行自主学习,并填写我在导学案中所设置的基础知识填空题目。最后,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跟随练习,达到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通过这一方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稳固,后期思维的养成也会更加顺利。
通常情况下,当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时,学生的思维更容易打开,思维养成也会更加顺利。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举办特定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抽象思维。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一章时,我以组织学生绘制长方形与正方形图案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正式授课前,我首先为学生明确了本章学习中学生所需掌握的重点知识,即长方形以及正方形各自的特点、共同之处、周长算法等。在明确学习目标后,我结合备课内容以及已经安排好的授课步骤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在对全部内容讲解完成后,我组织学生围绕“你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纸面上。讨论结束后,每一讨论小组派出代表进行结果分享。随后我组织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图形绘制,并邀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图形的绘制。在这个课堂活动中,我要求学生绘制出边长为6cm的正方形以及周长与该正方形相等的长方形。10分钟过后,我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互换绘制结果,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到黑板上进行绘制的两名学生则互相批阅。最后,我通过在黑板上绘制标准图形并结合讲解的方式解答题目。在本题中,题目的答案并不唯一,学生既可以画出长为7cm、宽为5cm的长方形,也可以画出长为5cm、宽为7cm的长方形。总而言之,只要学生所绘制出的长方形周长为24cm,那么学生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分析我所给出的条件,并进行图形绘制的过程就是学生锻炼抽象思维的过程。另外,当学生在互相批阅答案时,学生能够对自我思维进行审视并学习其他学生的分析思维,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养成。
换句话讲,抽象思维就是逻辑分析思维,分析推理是该思维的主要大脑活动,大量的练习是获得该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题目练习环节,通过大量的练习来逐渐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从而养成更高水平的抽象思维。在设计练习环节时,教师可以采取“三步曲”法,即课前回顾练习、课堂强化练习、课后巩固练习。
例如,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课中,我便将题目练习环节分为以上三部分。在对新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前,我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整数的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原则,并在完成知识回顾后要求学生完成提前发放的导学案中的回顾练习部分。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我组织学生独立计算课本中出现的例题,并结合课本中给出的标准答案进行纠正。完成课程讲授后,我又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随堂练习部分题目。通过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三阶段题目练习,学生既能够对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有所巩固,也能够对新学知识进行及时的练习,达到加深学习印象的效果。
抽象思维是数学学习思维中的一种,其养成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除了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教师也要从自身入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知识储备,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正确把握教学原则,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是采取正确教学策略的依据,只有准确把握数学教学原则才能实现教学水平和效率的真正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渗透抽象思维前,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教学措施所依据的教学原则。在数学抽象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时刻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具体需求,根据学生来制定教学计划、采取教学措施。这项原则要求教师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例如,在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专业术语,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2.递进原则。所谓递进原则,即知识的讲授要遵循难度以及量的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地接受理解知识。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的难度进行划分,有层次地进行教学。
3.具体化原则。所谓具体化原则,不仅仅指将知识与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讲解,也指借助具体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合适的题目,以此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时、分、秒》一章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钟表指针来进行课程讲解。
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即采取引导措施带领学生进行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思考能力。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应试教育策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引领者。
二、强化基础教学,构建知识体系
任何学习的深入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习基础,思维养成也不例外。抽象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基础知识能力之上的,只有在学生拥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才能够顺利地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后期数学思维以及能力的养成打好基础。
例如,在“加法和减法”的相关课程中,教材将本部分内容分为1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在这部分内容中,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是基础。只有在掌握了这两种加减法的方法以及原則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对后来安排的两、三位数加减法进行高质量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当重视学生在前两课中的学习,适当添加题目进行练习,保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加减法的原则。在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时,我采取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在设计加减法内容的导学案时,我将导学案划分为三部分,即学习任务及目标的明确、基础概念及原则的掌握、跟随练习。除此之外,我将学生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用加粗字体进行了标注。拿到导学案后,学生需要利用课下时间,结合导学案上所给出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来明确自己在进行本科学习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在了解自己所需掌握的基础内容后,学生需要对课本进行自主学习,并填写我在导学案中所设置的基础知识填空题目。最后,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跟随练习,达到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通过这一方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稳固,后期思维的养成也会更加顺利。
三、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堂活动
通常情况下,当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时,学生的思维更容易打开,思维养成也会更加顺利。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举办特定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抽象思维。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一章时,我以组织学生绘制长方形与正方形图案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正式授课前,我首先为学生明确了本章学习中学生所需掌握的重点知识,即长方形以及正方形各自的特点、共同之处、周长算法等。在明确学习目标后,我结合备课内容以及已经安排好的授课步骤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在对全部内容讲解完成后,我组织学生围绕“你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纸面上。讨论结束后,每一讨论小组派出代表进行结果分享。随后我组织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图形绘制,并邀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图形的绘制。在这个课堂活动中,我要求学生绘制出边长为6cm的正方形以及周长与该正方形相等的长方形。10分钟过后,我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互换绘制结果,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到黑板上进行绘制的两名学生则互相批阅。最后,我通过在黑板上绘制标准图形并结合讲解的方式解答题目。在本题中,题目的答案并不唯一,学生既可以画出长为7cm、宽为5cm的长方形,也可以画出长为5cm、宽为7cm的长方形。总而言之,只要学生所绘制出的长方形周长为24cm,那么学生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分析我所给出的条件,并进行图形绘制的过程就是学生锻炼抽象思维的过程。另外,当学生在互相批阅答案时,学生能够对自我思维进行审视并学习其他学生的分析思维,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养成。
四、加强题目练习,强化抽象思维
换句话讲,抽象思维就是逻辑分析思维,分析推理是该思维的主要大脑活动,大量的练习是获得该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题目练习环节,通过大量的练习来逐渐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从而养成更高水平的抽象思维。在设计练习环节时,教师可以采取“三步曲”法,即课前回顾练习、课堂强化练习、课后巩固练习。
例如,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课中,我便将题目练习环节分为以上三部分。在对新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前,我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整数的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原则,并在完成知识回顾后要求学生完成提前发放的导学案中的回顾练习部分。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我组织学生独立计算课本中出现的例题,并结合课本中给出的标准答案进行纠正。完成课程讲授后,我又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随堂练习部分题目。通过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三阶段题目练习,学生既能够对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有所巩固,也能够对新学知识进行及时的练习,达到加深学习印象的效果。
抽象思维是数学学习思维中的一种,其养成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除了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教师也要从自身入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知识储备,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