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人都知道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害,因此对它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有些人甚至一提放射性就害怕异常。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放射性不了解造成的。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放射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人们熟知的“放疗”就是利用辐射能杀灭癌细胞来治疗癌症的,它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放射性药物注入人体,可通过放射性显像来诊断疾病,对此,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至于说,低剂量辐射对人体有益,恐怕就更没有多少人清楚了。
一个令人惊诧的科学现象
80年代以来,许多实验证明,低剂量辐射可激发某些细胞的功能,如促进细胞增殖和修复,增强免疫能力和调节激素平衡等,从而使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得到提高。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也称兴奋效应。
初看起来,这种现象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实际上低剂量刺激效应是许多物理和化学有害因子的一种共同现象。在医学领域,早就发现一些物质(包括毒物),如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砒霜、蛇毒等,达到一定剂量时有害,甚至可致人于死命,但微量时却表现为有益的作用,可用于治病。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硒、氟等以及维生素也是这样,低剂量摄入时对人体有益,甚至是必需的,但高剂量时则有害。在药理学上,过去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向作用”,近些年来称为“homles效应”,也即低剂量刺激效应。例如硒,每天摄入量小于50微克会引起硒缺乏症;摄入50~200微克时,对人体有益;超过200微克时,就会引起中毒;超过1000微克则可能致人死命。这又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典型例子。
实验的发现
早在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之初,就有人用x射线照射来促进种子的发芽生长和作物的增产。后来,人们用低剂量辐射处理蓝藻,发现蓝藻的生长加快、某些酶的活性增强和抗氧化作用提高。辐射还可以使苍蝇、黄蜂、蛀虫和甲虫的寿命延长。到50年代,已经有人用低剂量辐射对哺乳动物的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低剂量刺激效应的存在,但由于当时认识的不一致,以及西方正鼓吹“核恐怖”,这一研究工作一度被冷落下来。
到80年代初,以美国Luckoy为代表的科学家对低剂量辐射效应重新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例证和见解,引起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很快成为放射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并多次召开国际研讨会,其中1993年的国际研讨会就是在中国长春召开的。
从动物的实验结果来看,低剂量辐射对大多数机体的生物功能是有益的,可使生长率、记忆力、免疫功能、生殖功能、平均寿命等提高;可使癌症死亡率、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不育症发病率等有所降低。这是因为,低剂量辐射可以激活细胞修复系统、提高免疫力以及增强机体其他一些生理功能所致。
实验研究还发现,低剂量辐射在引起刺激效应的同时,还会使随后的高剂量照射的损伤作用明显减轻,即有预防高剂量辐射损伤的作用。这是由于低剂量照射对高剂量辐射致DNA损伤、致突变和致染色体畸变产生了适应性反应。这一发现已被日本的医学家用于临床。他们在高剂量放疗恶性淋巴瘤时,先用低剂量照射一个星期,可明显减轻放疗时的副反应,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科学的证明
现在,从不同类型低剂量受照人群的辐射流行性病学的调查结果证明,确实存在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
有研究资料表明,美国从1944年至1984年这40年间,每年总癌症死亡率增加了149%,但在这同样的40年中,美国最早的核研究基地——树岭国家实验室的5868名受照剂量小于0.1希伏(sv)的核工作人员中,其癌症死亡率仅为非受照人群的50%。对美军中曾参加过大气原子弹爆炸试验的4.6万名军事观察人员作了调查,其中受照剂量为0.1~0.3希伏的6695名观察人员的癌症死亡率仅为对照人群的70%。还对美国3个核武器生产工厂的工作人员作了流行病学调查,低剂量受照人员的癌症死亡率只有对照人群的59.8%。这都证明低剂量辐照降低了癌症死亡率。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却成了研究低剂量激刺效应的最佳人群。因为这8.6万名幸存者中90%的人属低剂量受照者(受照剂量小于0.5希伏)。调查结果表明,受照剂量在0.01~0.02希伏的幸存者,其癌症死亡率也低于对照人群。
我国科学家对广东天然辐射高之地区(其辐射剂量比一般高2~3倍)7万余人做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的癌症死亡率不仅不比一般地区高,相反还略低于对照人群。
另一个有趣的例证是大约有5000名台湾省某地的居民居住在使用被钴,60放射性污染的钢筋建造的1360幢房屋中,其受照剂量为0.023希伏,但他们的癌症死亡率仅为预计值的3%。
总之,这些调查结果都显示出低剂量辐射导致了癌症死亡率的降低,从而进一步支持了低剂量辐射具有刺激效应的科学论断。
达到共识尚需时日
实际上,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着放射性物质和天外辐射,而且其放射性强度比现在要高。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放射性辐射的作用下孕育、生长、演变、进化的。如果地球上没有放射性辐射存在,就很难想象生命万物将是怎样的形态。因此,地球现有的千万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对放射性辐射具有潜在的适应能力和兴奋效应是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毕竟与原来的辐射损伤无阈值理论大相径庭,后者认为无论剂量大小,辐射都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只是损伤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目前,一切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政策都是根据这种理论制定的。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看法,尚需假以时日。这不仅是因为一种新的理论的创立,开始总是智仁互见,分歧很大,有一个不断争论,方能达到共识的较长过程;而且,还因为一般人都希望辐射防护政策偏保守为好,这样可减少核事业的风险。因此,对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的研究和评价,还需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深化。
(编辑 祝 健)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放射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人们熟知的“放疗”就是利用辐射能杀灭癌细胞来治疗癌症的,它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放射性药物注入人体,可通过放射性显像来诊断疾病,对此,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至于说,低剂量辐射对人体有益,恐怕就更没有多少人清楚了。
一个令人惊诧的科学现象
80年代以来,许多实验证明,低剂量辐射可激发某些细胞的功能,如促进细胞增殖和修复,增强免疫能力和调节激素平衡等,从而使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得到提高。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也称兴奋效应。
初看起来,这种现象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实际上低剂量刺激效应是许多物理和化学有害因子的一种共同现象。在医学领域,早就发现一些物质(包括毒物),如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砒霜、蛇毒等,达到一定剂量时有害,甚至可致人于死命,但微量时却表现为有益的作用,可用于治病。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硒、氟等以及维生素也是这样,低剂量摄入时对人体有益,甚至是必需的,但高剂量时则有害。在药理学上,过去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向作用”,近些年来称为“homles效应”,也即低剂量刺激效应。例如硒,每天摄入量小于50微克会引起硒缺乏症;摄入50~200微克时,对人体有益;超过200微克时,就会引起中毒;超过1000微克则可能致人死命。这又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典型例子。
实验的发现
早在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之初,就有人用x射线照射来促进种子的发芽生长和作物的增产。后来,人们用低剂量辐射处理蓝藻,发现蓝藻的生长加快、某些酶的活性增强和抗氧化作用提高。辐射还可以使苍蝇、黄蜂、蛀虫和甲虫的寿命延长。到50年代,已经有人用低剂量辐射对哺乳动物的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低剂量刺激效应的存在,但由于当时认识的不一致,以及西方正鼓吹“核恐怖”,这一研究工作一度被冷落下来。
到80年代初,以美国Luckoy为代表的科学家对低剂量辐射效应重新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例证和见解,引起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很快成为放射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并多次召开国际研讨会,其中1993年的国际研讨会就是在中国长春召开的。
从动物的实验结果来看,低剂量辐射对大多数机体的生物功能是有益的,可使生长率、记忆力、免疫功能、生殖功能、平均寿命等提高;可使癌症死亡率、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不育症发病率等有所降低。这是因为,低剂量辐射可以激活细胞修复系统、提高免疫力以及增强机体其他一些生理功能所致。
实验研究还发现,低剂量辐射在引起刺激效应的同时,还会使随后的高剂量照射的损伤作用明显减轻,即有预防高剂量辐射损伤的作用。这是由于低剂量照射对高剂量辐射致DNA损伤、致突变和致染色体畸变产生了适应性反应。这一发现已被日本的医学家用于临床。他们在高剂量放疗恶性淋巴瘤时,先用低剂量照射一个星期,可明显减轻放疗时的副反应,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科学的证明
现在,从不同类型低剂量受照人群的辐射流行性病学的调查结果证明,确实存在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
有研究资料表明,美国从1944年至1984年这40年间,每年总癌症死亡率增加了149%,但在这同样的40年中,美国最早的核研究基地——树岭国家实验室的5868名受照剂量小于0.1希伏(sv)的核工作人员中,其癌症死亡率仅为非受照人群的50%。对美军中曾参加过大气原子弹爆炸试验的4.6万名军事观察人员作了调查,其中受照剂量为0.1~0.3希伏的6695名观察人员的癌症死亡率仅为对照人群的70%。还对美国3个核武器生产工厂的工作人员作了流行病学调查,低剂量受照人员的癌症死亡率只有对照人群的59.8%。这都证明低剂量辐照降低了癌症死亡率。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却成了研究低剂量激刺效应的最佳人群。因为这8.6万名幸存者中90%的人属低剂量受照者(受照剂量小于0.5希伏)。调查结果表明,受照剂量在0.01~0.02希伏的幸存者,其癌症死亡率也低于对照人群。
我国科学家对广东天然辐射高之地区(其辐射剂量比一般高2~3倍)7万余人做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的癌症死亡率不仅不比一般地区高,相反还略低于对照人群。
另一个有趣的例证是大约有5000名台湾省某地的居民居住在使用被钴,60放射性污染的钢筋建造的1360幢房屋中,其受照剂量为0.023希伏,但他们的癌症死亡率仅为预计值的3%。
总之,这些调查结果都显示出低剂量辐射导致了癌症死亡率的降低,从而进一步支持了低剂量辐射具有刺激效应的科学论断。
达到共识尚需时日
实际上,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着放射性物质和天外辐射,而且其放射性强度比现在要高。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放射性辐射的作用下孕育、生长、演变、进化的。如果地球上没有放射性辐射存在,就很难想象生命万物将是怎样的形态。因此,地球现有的千万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对放射性辐射具有潜在的适应能力和兴奋效应是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毕竟与原来的辐射损伤无阈值理论大相径庭,后者认为无论剂量大小,辐射都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只是损伤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目前,一切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政策都是根据这种理论制定的。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看法,尚需假以时日。这不仅是因为一种新的理论的创立,开始总是智仁互见,分歧很大,有一个不断争论,方能达到共识的较长过程;而且,还因为一般人都希望辐射防护政策偏保守为好,这样可减少核事业的风险。因此,对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的研究和评价,还需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深化。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