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能够灵活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探究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之一。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教师在分析当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思维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教师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中缺乏对思维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逐渐重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应用,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但是,很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探究活动的精髓,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盲目地进行表面意义上的活动教学,对于活动教学的目的性并不明确。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走出活动教学的误区,真正意识到活动教学的价值:通过活动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通过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
(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是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不利。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学生也只是为了迎合教师而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没有明确活动教学的目的,学生也只是随意地完成任务,看不到活动教学过程中暗含的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讨论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讨论与思维教学一样,都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他们没有意识到在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课堂讨论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小学科学课程倡导“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一些传统的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隐藏于内心的一种想法,不需要融合外在的思想表达出来。近些年,心理学家通过探索研究发现,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先通过表达,才能转化成内心的思想。而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种思维形成的过程。
二、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探究活动材料,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适宜的材料应该包括学生探究的想法和探究的方法,就是一些积极、健康的思维材料,能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直观地了解事物。通过教师准备的材料来引导学生产生思维活动,从材料中能体现出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上“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时,学生都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但是他们还不曾去探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原因。通过这一课,让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如叶的生长变化、落叶等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列举一种花,让学生观察它的种子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通过多媒體课件让学生观察种子萌发、发芽、长茎的过程,以及花开花谢的过程。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为他们提供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通过放大镜来观察种子的特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寻求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有序地进行探究活動,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重要,不仅能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果不注重探究活动的有序性,会造成学生在相关材料的认识上思维出现混乱。在观察阶段,要有序地进行观察活动,使学生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来获取有用的信息,集中思维,为后续知识的获得提供基础。例如在上“观察鱼”“人体骨骼”这一类型的课时,可以组织学生从外到里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
(三)注重探究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活动的结论是学生对事物材料的分析、整合、对比等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随记随写的习惯,记录在探究过程中看到的事物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安排适宜小学生心理需求的探究活动,走出传统“活动教学”误区,注重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昌明.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
[2]陈霞.浅谈提高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2(7).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思维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教师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中缺乏对思维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逐渐重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应用,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但是,很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探究活动的精髓,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盲目地进行表面意义上的活动教学,对于活动教学的目的性并不明确。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走出活动教学的误区,真正意识到活动教学的价值:通过活动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通过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
(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是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不利。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学生也只是为了迎合教师而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没有明确活动教学的目的,学生也只是随意地完成任务,看不到活动教学过程中暗含的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讨论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讨论与思维教学一样,都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他们没有意识到在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课堂讨论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小学科学课程倡导“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一些传统的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隐藏于内心的一种想法,不需要融合外在的思想表达出来。近些年,心理学家通过探索研究发现,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先通过表达,才能转化成内心的思想。而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种思维形成的过程。
二、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探究活动材料,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适宜的材料应该包括学生探究的想法和探究的方法,就是一些积极、健康的思维材料,能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直观地了解事物。通过教师准备的材料来引导学生产生思维活动,从材料中能体现出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上“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时,学生都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但是他们还不曾去探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原因。通过这一课,让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如叶的生长变化、落叶等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列举一种花,让学生观察它的种子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通过多媒體课件让学生观察种子萌发、发芽、长茎的过程,以及花开花谢的过程。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为他们提供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通过放大镜来观察种子的特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寻求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有序地进行探究活動,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重要,不仅能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果不注重探究活动的有序性,会造成学生在相关材料的认识上思维出现混乱。在观察阶段,要有序地进行观察活动,使学生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来获取有用的信息,集中思维,为后续知识的获得提供基础。例如在上“观察鱼”“人体骨骼”这一类型的课时,可以组织学生从外到里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
(三)注重探究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活动的结论是学生对事物材料的分析、整合、对比等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随记随写的习惯,记录在探究过程中看到的事物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安排适宜小学生心理需求的探究活动,走出传统“活动教学”误区,注重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昌明.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
[2]陈霞.浅谈提高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