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拳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a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不仅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众多武术汇集之地。自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举办了国术比赛以后,随着各地武术家来沪,许多拳种由此而扎根于上海。目前上海流行的拳种(笔者亲见)有山东查拳、十路弹腿、十二路精武谭腿、华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花拳、沧州六合拳、少林大红拳、少林腾云门、少林心意门、少林十三抓、关东拳、太乙门、蜀中松溪内家拳、太极拳(包括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形意拳(河北、山西两派都有)、心意六合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广东南拳(洪拳、咏春、蔡李佛)、江苏常州南拳、磋跤拳(有别于北方戳脚)、浙江南拳(黑虎拳、温州南拳)、湖南八拳、巫家拳、自然门、浦东南拳、岳氏散手、岳家四把、吕红拳、六合八法、西凉掌、戳脚、河北翻子拳、绵拳、绵掌拳、拦手门、静海合一通背、北京白猿通背、河北祁式通背(老祁派)、宋太祖长拳、短打、河南罗汉拳、猴拳、鹰爪翻子拳、醉八仙拳、沧州迷踪拳、湖北孔门拳等拳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拦手门以其卓越的技击功效和养生功能而独树一帜。
  拦手相传最初发源于四川峨嵋山,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无法考证。现有的口传是,清朝初年,明末将领郑海宁隐姓埋名于关东地区,后云游至天津大直沽,看见天妃宫附近有一群人在打把势、练石锁,一个叫李志和的青年因为力大无比,人送外号“李四金刚”。郑海宁观察几日,发现他们所练的虽是一些粗笨功夫,但这些年轻人却都是可塑之才。郑海宁有心传授,便留了下来,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数年后的一日,郑海宁对徒弟们说:“清廷鹰犬已经寻我至此,我今晚将要离开。你等已得我真传,以后每日勤加研习,必成大器。这套武功本来没有名字,是我夺那些贪官污吏不义之财时所创的武功,你们就叫它‘拦手’吧。”众人拜别恩师,继续在大直沽一带练习拳术。数年后有郑天兴寻兄(郑海宁)至天津,见“李四金刚”所练为拦手门拳术,详询之下,始知为其兄所授。李志和等人苦求老人传其全艺。天兴一留数月,将所缺补齐,所传之技为练手。后“李四金刚”将“拦手拳”、“练手拳”的精妙之处融会贯通,又把自己多年习练的经验结合到一起,创造出了“拦手门”武术。拦手门最初的内容有拦手拳、翻拳各一套,器械有万胜双刀、拦门枪、一字枪、盘龙棍、五指梅花夺,内功为童子气功、铁裆功、红砂掌。天津得其传授者有封三伯、王海山等人。王海山艺成之后,走南闯北十数载,回天津开设万胜镖局,设帐于天津河东于家柴厂,传艺于李兆兴、王春和、张德兴等人,当时是名震燕赵,声名遐迩。李兆兴为衙门捕快,善使摇手;王春和功力最为深厚,擅叠掌,实为红砂掌。前清同治年间,陈联芳得王春和先生之真传,曾脚踢“津门杆子王”,掌劈“神枪”王文庆,成为当时之美谈。陈联芳身轻如燕,出手狠辣,被津门武术界誉为“凤毛麟角”,至今名遗乡里。
  民国初年,陈联芳传技于傅采轩,傅采轩先生1893年生于天津河东,幼年嗜武,曾随数名拳师学习少林洪拳等北派拳术。其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其父当初为他聘陈联芳先生为师,傅见其身材瘦小、貌不惊人,心中不服。陈知其意遂与之交手,双方接触,傅即跌出很远,再试再跌,至此傅采轩方知陈师身怀绝技,非寻常武师可比。从此虚心学习、刻苦锻炼、内外兼修,凡拦手门拳、械、内功无一不精,为陈师之得意门生。傅采轩和师傅到郊外操手实打了四年,实打时身穿厚棉袄,脚绑竹片,真打实踢,举手不容情。傅师平日身着长衫,写得一手好字,文采过人,与人交手,静如处子动如雷霆,他常说:“高手相逢犹如两只碗相碰,快如闪电一瞬之间,不是此破,即是彼碎,并无你来我往几下可言。”此即为俗语所说:“哼哈之间,胜负立判。”傅先生民国时期在上海定居,居住在愚园路,设场于兆丰公园(即今日之中山公园)。傅师与唐豪、顾留馨、刘高升、任鹤山等名家交厚。傅师在上海传有蔡祖荣、周元龙、何炳泉、杨金根、秦仲宝、叶孝龙、夏荣山、朱铭鑫等第七代传人。几乎每个徒弟都是与傅先生切磋之后,心服口服而拜师的。其中何炳泉曾任上海市体育宫散打队总教练,多次出访日本、意大利,名震海内外,只可惜因饮酒过度,于1994年得肝癌病逝于上海。周元龙曾为上海市武术馆教练,亦精太极,在国内太极界很有声望。师兄弟中以何炳泉、杨金根功力最深,夏荣山打法最狠,蔡祖荣所得理法最全。而天津一系亦有多支传人,市区有张文庆、刘万福一脉,而在北仓镇则有李兆兴的后人掌握着原汁原味,风格古朴的拦手拳术。
  拦手由于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故传授范围不广。目前,国内练此拳者不多,主要在天津、上海、山东、河北等地有人习练。
  沪上拦手门拳械有操拳、拦手、翻拳(与天津翻拳有不少差异,可能是傅采轩根据自身体会有所改编)、炮拳、拦门枪、拦门剑、拨步刀等,对练共八,手分上下各四手,双人互换对练,散手为上述的实打。内功有一整套强本固元,增强自身抗击打能力的童子气功和一套抻筋拔骨功。一般都以操拳为入门之功,必将操拳练到纯熟之后方可练习其他拳术。相传操拳为拦手门四大名师汇编而成,所以又叫“四大名操”,此拳流传最广,上海很多习武者都称拦手门为操拳门。操拳主练功劲,有文武两种练法,文法练劲,武法为用。而且此拳能双人对练操手。炮拳则拳如其名,主练发劲,目前上海极少有人掌握,盖因此拳为陈联芳晚年所创,此时傅采轩已出师,故未能学到,现在的传人是去天津补齐的。翻拳主练身法、步法,突出一个“灵”字,此拳舒展潇洒,身灵步活。拦手为本门中最为核心和原始的技艺,是为拦手门的母拳。此拳手法粘绵,步走弧形,时而柔似太极,时而步似八卦,亦刚亦柔,为拦手门中最吃功夫的一套功夫拳,久而练之,能使人劲力由内而外直透,虽竭毕生精力亦莫能穷其变化。童子气功包括养气功、大气功、儒气功、放松功、铁裆功等五步。通过气功的训练,增强内气,提高抗击打能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锻炼全身抗击能力的主要是大气功,最为奇绝的是铁裆功,不光裆部能抗击打,而且养身效果卓著,我祖父六十多岁时曾出过一次车祸,头部缝合五十多针,危在旦夕,多亏医务人员的妙手回春和其醇厚的内功才得以起死回生。他晚年一直坚持习练铁裆功,以八十八岁的高龄而终。抻筋拔骨功又名乌龙脱骨,能将肩、肘、腕、胯、膝各关节脱开,从而在技击中达到摆脱自身肌肉阻力的目的,体现了一寸长,一寸强,真正做到手臂似皮鞭,浑身上下骨响齐鸣。笔者身高一米八,而经过多年的训练臂展可达一米九。而且运起功来,浑身各大关节都能发出爆蚕豆般的声音,背部能如猫狗一般伸腰,整个肩胛骨活动范围明显超出常人,此功对于各种关节病和慢性肌肉劳损等症有着不可思议的调治功效,当年唯有夏荣山和杨金根得傅先生密授此功。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介绍。此外拦手门还有 打狗皮袋、红砂掌、踢滑车、折藤人、抖大杆子、提坛、拧棒、双艺等各种内外兼修的功法,使人真正达到软如绵,硬似铁的境界。拦手门拳法动作气魄雄厚,发劲狂脆;步法稳固,上松下沉;其劲看似虽刚,但非柔莫能达;拦手门的散手有很多单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专练几手乃至几十手,形成自己的小组合。主要招式有豹子手、抱桩腿、五闯手、岔手、叠掌、天盖地、扫捶、左右坡腿、里外环打、提掳掌、摇手、撕掌、蛤蟆跳、连环跺子腿等。拦手门的手法有:一掳、二缠、三崩、四挂、五按、六摇、七斩、八拦、九截、十抱,其横、竖、短、沾手法波折奥妙。腿法有:偏、截、弹、蹬、扫、踩、撩、摆莲、抱桩、狼刨沙、怀心腿、穿心腿、连环跺子腿,故有七岔、八翻、十三腿之说。打法是:一刁、二滑、三毒、四疾、五实,打法讲究速度,以快制胜,力量猛,力实降力虚。“空发劲”打人,素有“猫蹿、狗闪、虎扑、鹰翻”之称。拦手门拳法招招见功夫,不尚华丽,惟求实战效果。
  总的来说,拦手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 以攻为守,攻防合一。每逢交手,拦手门的招架来拳常使对方倾跌。拦手拳尤其讲究后发先至,手法奇快,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拦手门没有防守,只有进攻。出手如飘风迅雷,常使对方败后尚不知手迹。
  2 以横破直,拦吊泻力。拦手拳重攻更尚巧,尤其讲究四两拨千斤。
  3 简洁实用,朴实无华。拦手门拳术惟求实战,每个动作都有其深意,攻防很完备。
  4 劲力浑厚,凶悍异常。拦手拳久而练之,能使人劲力由内而外直透拳足,观拦手拳好手行拳,拳脚生风,发劲狂暴,使人不敢靠近。在实战中,拦手杀伤力极大,往往一招之中解决战斗,即使对方硬性格挡,也会被震伤或者倾跌。
  5 刚柔相济,体用兼备。拦手练法可刚可柔,各年龄层次可根据自身的目标和体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法,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防身自卫。
  四大名操拳,系由拦手门中四大名侠英武佼佼者,会合经验,交流身手,各擅其长合编而来者也,故其名目:“四大名操拳”,盖以四大名士操手而起也。拳中奥妙与他派拳术迥乎不同,其中横、竖、短、沾、粘手法波折奥巧,劲力纯青,刚柔相济,应变无穷,身手运用惊人,怠非他拳所可比拟、并驾齐驱者。一经锻炼、劲力倍增,抻筋拔骨,运用如飞,在少林拳派中首屈一指。对于运用手法之奥妙,唯须派中名师亲授指传方得其中之三昧,非即将拳练纯,亦不能得到运用之法也。俗云:“文不加鞭,武不善作”,提笔着作无非提醒拳者之遗忘,非将武林丛书读熟即能照法而行,殊属可笑。武术者变化无穷也,第一讲劲力,第二讲步法进退自如。第三讲侧身伸缩,第四讲刹那间之机警(正确的反应),练者虽会手眼身法步五合者,然得其奥秘、明其真理者,殆几无人焉。
  故致欧西拳击,驾乎我国之上。且近代青年多有学拳击,对于中国历代有价值之武术异常藐视,越足引人悲愤。希我武界同人如有心得,尽乎贡献于好练者,将来流传后世不致泯灭,且勿为己见往往耀己之长,炫彼之短,致失武界和睦厚望焉。(傅采轩《拦手门四大名操拳论》)
  起式,含胸叠肚、拔顶斗乳、五趾抓地、握拳垂肩;开门式,上步分式,怒目左视如监敌。挂打猛力击,捣打通臂力,遮打手护上角,捣手闪电似流星,马打敌难逃。十字腿三盘皈一鬼神惊。左马打,右马打,贴手上搏泰山压顶,撕掌犹如穿云箭,格踹上下奔腾,下盘轰腿,白蛇吐信穿喉手,上摆下摇贴身跌,迎风穿袖顺手推,抱拳提踹把人追,左分右堵,黑虎掏心三捣打,败中取胜用扫捶。野狼刨沙无情腿,扁担手霹雳一声,豹子手吓倒敌人。右插手似绳捆人,抽手即是冲天炮,偷步扫捶敌难防。反身引手提防后人,白鹤亮翅两肋生风,落步掌紧跟脑后摘巾,提踹跳步,野猴摘心绝命手。抽屉手上下飞腾,退步掌、退步拳,万人难进。走、蹭、亮、起、落、钻、伏、抖手攀、燕子抄水、反身蹦踹、落步掌,提踹抱拳把人追,分堵原是纯青力,三捣三晃,左右摔法,勾镰腿、进步掌,小鬼拧螺钻,上步摇手,卧步轰腿人难逃,反身蹦踹上步出水,落步穿喉,勒马收式,返本还原,气不上涌,面不改色,方见炉火纯青功。
其他文献
练武之人,必须遵守一个礼节——武礼。习武人见面互相打招呼,都应该做这个动作,表示互相恭敬。  一、抱拳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四指并拢伸直成掌。双手从体侧向胸前合抱,两前臂微内旋,两臂撑圆,平举于胸前,左掌心贴于右拳面,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受礼者。此礼为晚辈(学习者)向长辈和教师行礼的方式,现引申为习武者之间不分长辈、晚辈的武礼。  二、注目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受
期刊
万籁声老师所传承下来的自然门武术,一门三杰之所以名扬武林,却传播不广,有其特定的因素,除了苦练,还要有明师、还要博学、还要有环境的磨练,除此之外还要精悟道家理论。  自然门始创于清徐老始祖。徐老始祖博学武术之内外家,并饱读《四书五经》,精研老庄学说,在其坎坷的求学生涯中磨砺功夫,最终结合道家理论,去其套路之繁琐,淬炼出以“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的16字真言为总诀的武术之精华——自
期刊
古都洛阳位于少室山下,洛水之滨,这里是中原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自古以来民风彪悍,文人武将交相辉映。洛阳紧邻少林寺,与陈家沟也相去不远,南临武当山,同时又是心意拳的故乡,几大拳种争鲜斗艳,傲放于华夏武林。受此武风的熏陶,我自幼就爱武成痴,在上世纪60年代末跟随名师习拳练武,打下很好的基础。由于经年累月的训练,我的身体素质非常好,青年征兵时期特招进入侦察兵的行列。我们所在的部队,是
期刊
张之江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地区,受武术的熏陶,自幼热爱武术。清末,洋枪洋炮输入中国,因而武术的实用价值大大降低,遭到社会冷落,武林英杰无用武之地。  民初的统治者为防止练武之人造反,一度禁止练武,武术运动渐被淘汰,一些武术家流落乡镇,卖艺求生,处境极为悲惨。  这时,沧州地区出了一位辛亥革命之士张之江。他不畏强暴,挺身而出,立志把武术复兴起来。他提倡武术的动机有三个:第一,由于统治者不提倡,不支
期刊
一、削烂苹果    王芗斋是李紫剑先生在《狂生谈拳录》中抨击较多、力度较大的武林历史人物。李先生认为,王芗斋是有证可考的叛徒、汉奸。认为所有有关大成拳抬王都是大谬不然。大逆不道,缺乏起码的道德判断意识。而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几年来的武学刊物与武学著作里凡是涉及到大成拳时,“王芗斋”三个字便不时地闪耀着,他被人们以宗师之礼推崇与尊重。这便构成了一个矛盾,一种疑惑。我没有去考证王的这段历史,现在我假设李
期刊
《精武》武苑,时有佳作闪烁蹦出。如同洛阳牡丹之姚黄魏紫,奇色异香,令人赞羡;又如同滚滚长江之奇观,惊涛骇浪,“卷起千堆雪”。本年第6期刊出有关李品银的系列文章,事理奇绝,德艺双馨,其文信息奔涌,其人于武、于医,均是世界一奇,人间一谜。读之可开人心胸,增人见识,激人思绪。砺人意志。读后掩卷而思,浮想联翩,夜难以寐,故披衣而起,提笔挥就刍议一则,试解其谜,以求其教。    一、太极难打在何方    且
期刊
编译 张 红  对蹲伏攻击的防御    歹徒蹲伏着接近李小龙(图1),这是不寻常的一种攻击方式。李小龙随势侧踢歹徒的前腿膝盖处(图2~图4),使他跪地(图5),随后向前揪起歹徒的后衣领(图6),把他拖倒在地,以脚后跟踩踏其面部(图7,图8)。  评论:李小龙在半自卫系列中介绍了这种反击,因为一些武术学校并没有为学生准备这种基础的技巧。另一方面,一些学校还会教导学生在对手倒地时即停止攻击。但是李小龙
期刊
编前言: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  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献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
期刊
李书文,字同臣,沧州东南乡盐山王南良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后成为职业武师。  李书文出身农家,家境贫寒,身材矮小不到一米六,双手过膝,机警过人,聪颖异常。自幼对武术特别痴迷,但许多武师都嫌李家贫困和李本身个子小不愿意收李为徒,遂决心拜名师一定要学出个样来。李书文到沧州武艺极盛的罗疃去学艺,拜八极拳第四代武豪黄四海先生为师,并得师爷张克明指点,李书文的师叔(二师父)张景星(字拱辰)非常喜
期刊
事情还得从成吉思汗征召道教全真教派首领丘处机说起。公元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因为听说隐居山东半岛栖霞县的丘处机颇习长生之术,便命近臣扎八儿、刘仲禄持诏前往征召。年逾古稀的丘处机大约是看到了蒙古人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入统中华,所以一反常态,毅然应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这位长春真人与他的十八位弟子终于抵达雪山,见到了威振大漠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当时正忙于西征,所以除了关心有无长生不老之药,还真诚地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