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ansha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案的选择,要遵循新课改精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可按以下几个步骤逐步开展:
  一、基于教材,分析典型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准备,选出合适的文章及片段。能够对教材内容分析拓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例如在讲授苏教版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通过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熟悉萧红所在的时代背景及萧红的事迹,了解萧红在写作时的心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情景教学,充分假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引导者,把学生的思路彻底打开,通过上个步骤的教学,让学生能进入设定的情景模式。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的基本情况、创作背景、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分析。通过想象假设,让学生充当作者本人,对文章进行理解。教师并让学生进行展开式写作,即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写作,不能让学生仅局限于一个空间,但又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上文提到的《我和祖父的园子》,通过阅读学习,学生了解到萧红童年时期与祖父在园子里的一件小事,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萧红,以课文标题为题,构思一篇我和祖父的童年趣事。虽然,学生所写与课文截然不同,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文之美
  教材中对人物形象的描述,能凸显社会和生活的美。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文中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渲染,提高审美能力。而朗读是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可以深刻理会文中的感情色彩及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体会其语言韵味,陶冶自身情操。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发现其中的不足,促使自己不断发展。譬如在苏教版《大江保卫战》一文中,让学生假设在保卫战的现场,带着感情去朗读全文,体现出保卫战现场的壮烈与人物的勇敢。学生在朗读后出现激动的表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互动,提高学生的互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4-6人,让学生自己备课,选择上课形式,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为其他同学上一节课。各小组成员轮流授课,相互查漏补缺,讲课结束后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并且通过这种讲课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开展这种活动,学生首次备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备课的基本流程,并告知注意事项:首先是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思路和技巧、板书流程等进行梳理;其次是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得到答案。
  五、师生共同参评
  教师通过对课文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在讲课中应注意的思路和问题,对课堂导语的设计,对文章标题的解读,引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然后对文章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语句的流畅及提出问题的技巧性。在板书的过程中,要有有逻辑性,有层次性。通过这些形式的共同参评,能够让学生熟知教师的上课流程,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思路。
  在学生互动环节,教师要当好引导员,并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说、乐于说、精于说,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课堂互动。对于学生间的互相点评,教师不要过渡干涉,让学生自由畅谈,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最后,教师要对活动进行总结,鼓励大家继续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六、总结巩固,补充提高
  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师都要在结束时进行总结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也让学生自己客观地点评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对不足进行弥补,促使学生查阅更多的资料,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课后,教师要布置适当的练习,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知道自己知识上的漏洞,教师通过检查和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指出其学习中应该努力的方向,为以后的学习垫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其他文献
从2011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学校便积极地借鉴“东庐”“洋思”和“杜郎口”的学习经验,在全校推广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合一”,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并培养其良好的自学习惯,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它也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下
期刊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公认的重点问题。这也是新课改理念下,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数学应用能力,将来才能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对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密切联系生活,强化应用意识  首先,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应
期刊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法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如何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努力开发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期刊
每一位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地通过数学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上均有所提高,并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
期刊
相信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很多时候,学生写来写去总是那些东西,要么老调重谈,要么言之无物,更有甚者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如此种种,都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去搜集、整理和积累材料,缺乏写作素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呢?下面浅谈下笔者对比的一些思考和经验。  一、让学生明确搜集写作素材之必要  宋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期刊
初中班主任应该以学生的健康为首要管理目标,找出提升教学效果的新策略,从而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一、建立合作型师生关系  班主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充满爱心的对待学生,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前进。初中的班主任会有较多的时间可以跟学生进行接触,更有利于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经常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特性。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应该以学生为本,爱护和尊重学生,公平地对
期刊
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时候,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的“亲情度”,注意与家庭、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修为,争取为学生做好榜样。亲情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本文将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对亲情教育渗透进行探讨。  一、寓亲情于课堂教学之中  1.在阅读中进行亲情教育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享受、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期刊
初中语文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要使教师“教的课堂”逐渐转变为学生“学的课堂”,使教师“教知识”转变为教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期刊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统一,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以实际发展的观点去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本质的拓展
期刊
数学是高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焦虑是很多考生在数学考试前都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由应考情景引起,主要表现为紧张、忧虑、不安、烦躁等心理情绪。叶克斯——多得森法则描述了考前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适度的考前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但很多学生临考前都会产生过度焦虑的情绪。  一、高中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