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c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时候,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的“亲情度”,注意与家庭、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修为,争取为学生做好榜样。亲情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本文将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对亲情教育渗透进行探讨。
  一、寓亲情于课堂教学之中
  1.在阅读中进行亲情教育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享受、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透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提高思想境界。教师可以从情境的创设入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将课文中所记述的情景和现象真实地还原于学生的眼前,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选用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在音乐中用富有感情的声线,为学生朗读“望父买橘”的段落,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被带入戏,在头脑中重现父亲步履艰难地买橘的背影,父与子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爱油然而生。教师再回到学生自身父母的实际:在为生活而起早贪晚、为孩子筹措学费而彻夜未眠……这样可以让学生开始心疼父母,产生感恩父母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在教案中加入“懂得感恩、寄托祝福”的内容,并且在有关亲情课文的讲解中,对于突出情感冲突和关键语句,重点培养学生解读分析这些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亲情美的教师,才是真正懂得亲情教育的人。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阅读内容,充分挖掘人物身上的美,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亲情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亲情观。
  2.在写作中进行亲情教育
  写作,需要学生选取适当的材料,整合思路,训练自身的文字组织能力。要想自己的作文能够打动读者,就必须让它充满真挚情感。只有情真意切、融入你对生命真切体验的文章,才能够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作前进行指导,例如写作“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公益广告《洗脚》和音乐《懂你》,先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气氛;然后教师诵读自己准备已久的感人肺腑之言:“孩子们,是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之所以温暖,是因为我们的身边有亲情: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声琐碎的唠叨、一杯香浓的牛奶、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我们的力量之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味这份属于我们的温暖……”帮助学生从记忆的材料中抽取有关“亲情”话题的古诗词,让亲情与诗意充分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排比或者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亲情,增加学生文章的词采,让他们的文章变得生动且文采斐然。为了更好地打开学生有关亲情的记忆大门,可以让他们留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从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中提取出“爱”的成分。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更具实感、有笑有泪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寓亲情于课外活动之中
  1.第二课堂的亲情教育
  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教学中,要想完全将亲情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需要在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继续开展对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将读和写的环节融入课外学习中,例如让学生到图书馆寻找有关亲情的诗歌、散文书籍,然后组织主题班会,进行亲情诵读大赛;还可以举行以亲情为主题的校园文学创作大赛,让学生挥洒自己对亲情的感悟。也可以开展感恩亲人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制作礼物送给为自己付出过的每位亲人,增进他们与亲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他们的情感表达提供一个平台。最后还可以通过文艺汇演活动,邀请学生的亲人团聚,学生在台上进行歌曲、舞蹈、小品相声等节目的表演,献给台下的每一位亲人,让亲情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样的亲情教育,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升华了情感,还可以改善亲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融洽。
  2.利用课外资源的亲情教育
  课外学习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地方风俗人情、古迹文物、学生家庭社会生活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例如在校道走廊中悬挂有关亲情内容的诗句、书法作品,可以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校园社团中,可以展开有关亲情的朗诵比赛和创作大赛,这样在全校师生间会形成一种广泛且正面的影响力量。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契机渗透亲情教育,譬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这些人情味很浓的节日,是渗透亲情最好的素材,重阳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都能向学生传达“孝顺长辈、感恩父母”的思想。
  初中语文教学的亲情教育渗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感恩父母、尊重长辈、珍惜生命、珍视时光,会影响学生终身,同时也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建设。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联系比较,以迁移知识,拓宽知识面,感受诗歌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以体会诗词意境,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体会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领悟诗词内涵,进而提高审美情趣与语文素养。  一、联系比较,深刻理解文本  古诗词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表现手法、意象、题材等方面有着异同点。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
期刊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感悟、欣赏文中的情景,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情感。下面以《蔚蓝的王国》为例谈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一、聆听录音,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认真听一段录音。 (播放“听潮”和“我的海洋”片段。)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还有呢?想像那幅画面,用心去感受,你听到了什么?  导语: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
期刊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将课堂教学导入奇妙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把握细节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很多课文细节处的变化暗示了文章的主线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认真地研读文章的细节,从细节处选出提问的切入点,就会引导学生更加细致认真地阅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思维,掌握概括和抓住要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教学是数学知识教学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问题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代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曾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是问题教学的精髓。”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数学课堂开展问题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
期刊
从2011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学校便积极地借鉴“东庐”“洋思”和“杜郎口”的学习经验,在全校推广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合一”,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并培养其良好的自学习惯,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它也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下
期刊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公认的重点问题。这也是新课改理念下,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数学应用能力,将来才能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对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密切联系生活,强化应用意识  首先,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应
期刊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法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如何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努力开发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期刊
每一位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地通过数学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上均有所提高,并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
期刊
相信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很多时候,学生写来写去总是那些东西,要么老调重谈,要么言之无物,更有甚者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如此种种,都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去搜集、整理和积累材料,缺乏写作素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呢?下面浅谈下笔者对比的一些思考和经验。  一、让学生明确搜集写作素材之必要  宋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期刊
初中班主任应该以学生的健康为首要管理目标,找出提升教学效果的新策略,从而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一、建立合作型师生关系  班主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充满爱心的对待学生,指引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前进。初中的班主任会有较多的时间可以跟学生进行接触,更有利于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经常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特性。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应该以学生为本,爱护和尊重学生,公平地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