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长达40年的城镇化发展后,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8.3亿。中国的城市就像一本本打开的书,字里行间记录着它的抱负,更刻画着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留下的印记。从区域新城、经济开发区,到国家级新区和城市群,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蝶变。
随着国家级新区新一轮规划进一步落地,构建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典范,正成为国家级新区新时代的战略方向。
“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着眼点之一就是要从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燕宪文在谈到科技型企业如何参与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时表示,“同方经过二十余年产学研实践,探索了三链融合、五化推进的创新发展体系。三链融合,即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融合;五化推进,即科学研究成果化、技术成果实用化、实用成果产品化、创新产品商业化、科技企业资本化。目的就是实现创新驱动向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转化。”
目前,同方西部總部基地正在陕西地区紧锣密鼓地建设,同时也在推动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共同筹建创新研究院,面向西部地区搭建开放型、融合型、共享型的科技创新平台。燕宪文指出,同方正是看中了陕西地区高校聚集的优势,希望通过复制同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盘活陕西及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本地化创新资源,促进当地提高势能、推动动能。
与此同时,借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同方还将整合城市大脑、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工业大数据、智慧能源、融媒体中心等产业优势,在“西进”的同时,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新城市的智慧化发展。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城市智慧管理,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目前很多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集中在局部项目,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距离城市整体智慧化全面协调发展还需要经历较长的进程。”同方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夏宗春表示。
根据国务院新型智慧城市部级协调小组的建设评价标准,智慧城市需覆盖民生服务多元普惠、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产业经济融合创新、基础设施智能集约、防护体系安全可控、生态环境低碳绿色这六个维度。每一项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政府这个城市建设的牵头人,“智慧政务”势在必行。
当下,通过“互联网 政务”,政府部门持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让老百姓办一件事儿只跑一次腿成为“智慧政务”的标配。
“效率很重要,安全也不容忽视。”夏宗春表示,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让很多政府充满顾虑。同方正在积极研发的“区块链 互联网 政务”升级版本,从控制权限、数据加密、数据防篡改和数据恢复四个递进层面进行政务区块链的构建,达到“政务上链,服务上云”的目标。
从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出发,同方正通过城市智慧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多个应用,搭建起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其中,城市智慧中心已在安徽定远落地,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也在甘肃敦煌顺利运行。
“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的演进,突出的变化就是从外延式、粗放型发展向内涵式、精细化发展转化,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使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融合、协调发展。”同方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秦绪忠就此表示。
城市交通治理和公共安全管理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区域,也是城市精细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部分。
“当前,利用城市现有的摄像头实现对城市交通和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最大的难点,在于实现全天候、复杂场景下的全目标监测。此前的机器学习算法需要依赖限定场景,如果下次不出现类似场景机器就无法识别,这势必会造成原来的算法需要庞大的样本和模型体系支撑。”同方大数据产业本部人工智能视频技术中心总经理赵英表示。
目前,同方正在研究的适应小目标、小依赖、小网络、小模型、小样本、小视频的算法,已做到了让机器算法模型更加泛化,降低了对限定场景的依赖性,减少对网络、样本规模的需求,也相应降低了对设备海量处理能力和速度的限定门槛,做到更大兼容性和普适性。
例如,在城市交通目标检测中,同方“交通慧眼达”不仅可以准确识别滑板车、自行车、行人等,甚至可以分辨出哪些是黑车,在哪个路段有滚石落下;在城市管理中,同方“城管机器人”可专门针对市容环境和街道秩序管理中的复杂场景进行检测识别和跟踪,不仅可以对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堆乱丢、无证商贩走街串巷等一直以来令城管部门头疼不已的违法违规事件进行自动抓取和取证,还可以用于人群聚集、城市积水、城市道路施工、渣土车管理等应急响应场景,如同为城市管理者安装了一双“慧眼”,让城市管理在精细化和效率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
针对北京市提出要靠“精治、共治和法治”解决“大城市病”,赵英表示:“作为科技型企业,我们希望让现有的城市摄像头变成一个个机器人,能共同参与到政府和市民对城市运行的监察和管理中,解决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缓解城市管理部门的压力,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自治。”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者和重要助推者,政府不仅要提供满足大众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优质便捷服务,还要合理引导城市经济走向和产业发展趋势。
“从政府层面讲,推动城市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秦绪忠指出,生产关系的转变对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体制机制的模式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标准化普及,提升政府管理和决策水平,也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产业新动能、释放市场新活力。 秦绪忠表示,以前拍脑袋、靠经验的方式,要么出现产能过剩,要么造成生产要素闲置。现在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分析,就可以从一开始制定更好的顶层设计,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和平衡,解决城市新旧动能转换中管理手段陈旧、产业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是重中之重。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数据在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中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智能工厂。
可以预见,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工业大数据实时感知、精确预测的特点将在工业制造流程和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工业大数据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工业企业的经营数据,二是外部数据,三是设备互联的生产数据。”同方有云总经理江琦指出,工业数据来源的丰富性毋庸置疑,但目前大部分工业数据都处于被动管理中,没有主动利用和挖掘。
他表示,这正是同方这样的科技企业应该和传统工业领域深度结合的地方。通过这种融合,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并借助这个平台,满足城市产业升级中对大数据的需求。
早在2013年,同方有云就提出了“云化”策略,发展云平台,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带动传统企业效率提升和发展。目前,同方有云已建成了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系统和工业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帮助能源、电力、制造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数据“轻量化”、生产流程可视化。
例如在电力企业,40%以上的成本都花在了对跑冒滴漏、意外停机等安全事故的维修上。同方有云针对这一痛点开发了动设备安全运行智能预警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和潜在故障预警、诊断分析,保障生产流程不断裂、不延迟、不停滞。
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独特优势在于利用领先的互联网平台技术优势,来弥补核心制造方面的短板,直接在传统产业转型的赛道上弯道超车。
目前,同方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成立了电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深层应用和融合创新。“同方更希望能够打造国家级工业平台,打破工业领域的信息壁垒,通过产业跨界,使工业大数据发挥更大的动能。”江琦说。
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的协调共生,不管是符合城市定位的产业经济,还是人性化的生态体系,都要符合智慧、绿色、健康的新城市化目标。
“新城市化终究是人的城市化,要以人为本。智慧的城市是以善政、兴业、惠民为目标;绿色的城市则要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重塑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健康的城市是从人居小环境和人类大环境出发,全面提升幸福感、实现可持续发展。” 秦绪忠说。
信息和能源环境是同方的两大支柱型产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和实践积累。目前,同方正探讨“技术融合 资本注入 管理创新”的发展模式,帮助城市转变经济和能源结构,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实现新旧动能的良性转换。
同方在太原已持续实施了二十余年的集中供暖和热网节能工程,帮助太原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如今,一张覆盖1.5亿平方米、1300多座热力站的城市级供热网,使太原迈上了“一城一网”城市级智慧供热的新台阶。
太原太古长输项目是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的长距离、大高差、大温差、多级泵站的闭式循环供热系统工程,整条输热管线长达37.8公里。同方负责集中控制工程实施,在保障长距离供热输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也为解决余热资源和热用户空间错配的问题探索了新路。
秦绪忠表示,同方提供从设计、实施到运维扩展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解决了建设和运营的衔接问题,并在智慧建筑、轨道交通、智慧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模式,使政府和业主不会迫于资金压力和风险担忧而放缓释放绿色动能的步伐。
2018年,根据太原对能源使用端的需求,同方又自主研发了大温差换热机组,对太原市的50多座换热站进行整体改造,使得既有管网输送能力提升达50%以上。
“重大装备的研发一定要有重大工程的推进相配合。”他指出,面向城市集约化发展特别是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需求,同方集合资源重点研发的智慧综合管廊软件平台,也在北京新航城等项目中落地。
“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集中化管控平台,使政策、专家、市场、社会资源可以共享和互动,再结合商业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政府的指导和百姓的需求,共同形成城市生态的发展系统,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价值所在。”秦绪忠说。
时至今日,传统省域经济正向中心城市群转移,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以变革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转型发展阶段。”秦绪忠希望,社会能共同以一个大的组织变革、体制机制创新面向未来的無限可能。
随着国家级新区新一轮规划进一步落地,构建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典范,正成为国家级新区新时代的战略方向。
“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着眼点之一就是要从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燕宪文在谈到科技型企业如何参与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时表示,“同方经过二十余年产学研实践,探索了三链融合、五化推进的创新发展体系。三链融合,即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融合;五化推进,即科学研究成果化、技术成果实用化、实用成果产品化、创新产品商业化、科技企业资本化。目的就是实现创新驱动向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转化。”
目前,同方西部總部基地正在陕西地区紧锣密鼓地建设,同时也在推动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共同筹建创新研究院,面向西部地区搭建开放型、融合型、共享型的科技创新平台。燕宪文指出,同方正是看中了陕西地区高校聚集的优势,希望通过复制同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盘活陕西及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本地化创新资源,促进当地提高势能、推动动能。
与此同时,借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同方还将整合城市大脑、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工业大数据、智慧能源、融媒体中心等产业优势,在“西进”的同时,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新城市的智慧化发展。
政务上链,服务上云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城市智慧管理,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目前很多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集中在局部项目,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距离城市整体智慧化全面协调发展还需要经历较长的进程。”同方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夏宗春表示。
根据国务院新型智慧城市部级协调小组的建设评价标准,智慧城市需覆盖民生服务多元普惠、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产业经济融合创新、基础设施智能集约、防护体系安全可控、生态环境低碳绿色这六个维度。每一项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政府这个城市建设的牵头人,“智慧政务”势在必行。
当下,通过“互联网 政务”,政府部门持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让老百姓办一件事儿只跑一次腿成为“智慧政务”的标配。
“效率很重要,安全也不容忽视。”夏宗春表示,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让很多政府充满顾虑。同方正在积极研发的“区块链 互联网 政务”升级版本,从控制权限、数据加密、数据防篡改和数据恢复四个递进层面进行政务区块链的构建,达到“政务上链,服务上云”的目标。
从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出发,同方正通过城市智慧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多个应用,搭建起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其中,城市智慧中心已在安徽定远落地,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也在甘肃敦煌顺利运行。
“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的演进,突出的变化就是从外延式、粗放型发展向内涵式、精细化发展转化,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使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融合、协调发展。”同方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秦绪忠就此表示。
让机器人参与到城市的精治、共治和法治中
城市交通治理和公共安全管理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区域,也是城市精细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部分。
“当前,利用城市现有的摄像头实现对城市交通和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最大的难点,在于实现全天候、复杂场景下的全目标监测。此前的机器学习算法需要依赖限定场景,如果下次不出现类似场景机器就无法识别,这势必会造成原来的算法需要庞大的样本和模型体系支撑。”同方大数据产业本部人工智能视频技术中心总经理赵英表示。
目前,同方正在研究的适应小目标、小依赖、小网络、小模型、小样本、小视频的算法,已做到了让机器算法模型更加泛化,降低了对限定场景的依赖性,减少对网络、样本规模的需求,也相应降低了对设备海量处理能力和速度的限定门槛,做到更大兼容性和普适性。
例如,在城市交通目标检测中,同方“交通慧眼达”不仅可以准确识别滑板车、自行车、行人等,甚至可以分辨出哪些是黑车,在哪个路段有滚石落下;在城市管理中,同方“城管机器人”可专门针对市容环境和街道秩序管理中的复杂场景进行检测识别和跟踪,不仅可以对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堆乱丢、无证商贩走街串巷等一直以来令城管部门头疼不已的违法违规事件进行自动抓取和取证,还可以用于人群聚集、城市积水、城市道路施工、渣土车管理等应急响应场景,如同为城市管理者安装了一双“慧眼”,让城市管理在精细化和效率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
针对北京市提出要靠“精治、共治和法治”解决“大城市病”,赵英表示:“作为科技型企业,我们希望让现有的城市摄像头变成一个个机器人,能共同参与到政府和市民对城市运行的监察和管理中,解决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缓解城市管理部门的压力,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自治。”
工业大数据助力传统产业释放动能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者和重要助推者,政府不仅要提供满足大众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优质便捷服务,还要合理引导城市经济走向和产业发展趋势。
“从政府层面讲,推动城市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秦绪忠指出,生产关系的转变对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体制机制的模式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标准化普及,提升政府管理和决策水平,也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产业新动能、释放市场新活力。 秦绪忠表示,以前拍脑袋、靠经验的方式,要么出现产能过剩,要么造成生产要素闲置。现在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分析,就可以从一开始制定更好的顶层设计,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和平衡,解决城市新旧动能转换中管理手段陈旧、产业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是重中之重。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数据在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中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智能工厂。
可以预见,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工业大数据实时感知、精确预测的特点将在工业制造流程和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工业大数据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工业企业的经营数据,二是外部数据,三是设备互联的生产数据。”同方有云总经理江琦指出,工业数据来源的丰富性毋庸置疑,但目前大部分工业数据都处于被动管理中,没有主动利用和挖掘。
他表示,这正是同方这样的科技企业应该和传统工业领域深度结合的地方。通过这种融合,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并借助这个平台,满足城市产业升级中对大数据的需求。
早在2013年,同方有云就提出了“云化”策略,发展云平台,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带动传统企业效率提升和发展。目前,同方有云已建成了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系统和工业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帮助能源、电力、制造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数据“轻量化”、生产流程可视化。
例如在电力企业,40%以上的成本都花在了对跑冒滴漏、意外停机等安全事故的维修上。同方有云针对这一痛点开发了动设备安全运行智能预警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和潜在故障预警、诊断分析,保障生产流程不断裂、不延迟、不停滞。
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独特优势在于利用领先的互联网平台技术优势,来弥补核心制造方面的短板,直接在传统产业转型的赛道上弯道超车。
目前,同方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成立了电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深层应用和融合创新。“同方更希望能够打造国家级工业平台,打破工业领域的信息壁垒,通过产业跨界,使工业大数据发挥更大的动能。”江琦说。
新城市化:智慧、绿色、健康
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的协调共生,不管是符合城市定位的产业经济,还是人性化的生态体系,都要符合智慧、绿色、健康的新城市化目标。
“新城市化终究是人的城市化,要以人为本。智慧的城市是以善政、兴业、惠民为目标;绿色的城市则要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重塑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健康的城市是从人居小环境和人类大环境出发,全面提升幸福感、实现可持续发展。” 秦绪忠说。
信息和能源环境是同方的两大支柱型产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和实践积累。目前,同方正探讨“技术融合 资本注入 管理创新”的发展模式,帮助城市转变经济和能源结构,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实现新旧动能的良性转换。
同方在太原已持续实施了二十余年的集中供暖和热网节能工程,帮助太原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如今,一张覆盖1.5亿平方米、1300多座热力站的城市级供热网,使太原迈上了“一城一网”城市级智慧供热的新台阶。
太原太古长输项目是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的长距离、大高差、大温差、多级泵站的闭式循环供热系统工程,整条输热管线长达37.8公里。同方负责集中控制工程实施,在保障长距离供热输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也为解决余热资源和热用户空间错配的问题探索了新路。
秦绪忠表示,同方提供从设计、实施到运维扩展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解决了建设和运营的衔接问题,并在智慧建筑、轨道交通、智慧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模式,使政府和业主不会迫于资金压力和风险担忧而放缓释放绿色动能的步伐。
2018年,根据太原对能源使用端的需求,同方又自主研发了大温差换热机组,对太原市的50多座换热站进行整体改造,使得既有管网输送能力提升达50%以上。
“重大装备的研发一定要有重大工程的推进相配合。”他指出,面向城市集约化发展特别是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需求,同方集合资源重点研发的智慧综合管廊软件平台,也在北京新航城等项目中落地。
“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集中化管控平台,使政策、专家、市场、社会资源可以共享和互动,再结合商业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政府的指导和百姓的需求,共同形成城市生态的发展系统,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价值所在。”秦绪忠说。
时至今日,传统省域经济正向中心城市群转移,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以变革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转型发展阶段。”秦绪忠希望,社会能共同以一个大的组织变革、体制机制创新面向未来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