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档案】
毕淑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长篇小说《红处方》Ⅸ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获国内外各种文学大奖三十余次。
“文学的白衣天使”是王蒙概括的。毕淑敏一方面创作文学,一方面做大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几个字便太贴切不过地涵盖了。她的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书写幸福与冷暖,始终关注生命与死亡,感动了万千读者。
【作品选读】
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
毕淑敏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走入歧途,陷入恐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若干年前,她看到了一则报道,说是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种最幸福的人: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第二种最幸福的人: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第三种最幸福的人: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
消息入眼,这个女人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抹了辣椒油,呛而且痛,心中惶惶不安。当她静下心来,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原来她是一个幸福盲。
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那时的她,居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拥有了。
她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课。那时候家中只有一间房子,根本就没有今天的淋浴设备,给孩子洗澡就是准备一个大铝盆,倒上水,然后把孩子泡进去。那个铝盆,她用了六块钱,买了个处理品,处理的原因是内壁不怎么光滑,麻麻拉拉的。她试了试,好在只是看着不美观,并不会擦伤人,就买回来了。那时要用蜂窝煤炉子烧水,水热了倒进铝盆,然后再兑冷水。用手背试试水温正合适了,就把孩子泡进盆里。现在她每逢听到给婴儿用的洗浴液是“无泪配方”,就很感叹。那时候,条件差,只能用普通的肥皂给孩子洗澡。因为忙着工作,家务又多,洗澡的时候总是慌慌忙忙的,经常不小心把肥皂水浸到孩子的眼睛里,闹得孩子直哭。冼完澡,把孩子抱起来,抹一抹汗水,艰难地扶一扶腰,已是筋疲力尽,披头散发的。
她曾是一名主治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回忆起来,那时候想的是什么呢?很惭愧啊,因为忙,往往是病人还在满怀深情地回望着医生呢,她已经匆匆回过头去,赶回诊室。候诊的病人实在多,赶紧给易U的病人看病是要紧事儿。再有,医生送病人,也不适合讲“再见”这样的话,谁愿意和医生“再见”呢?总是希望永远不见医生最好。她知趣地躲开,哪里有什么幸福之感?记得的只是完成任务之后长长吁出一口气、觉得已尽到了职责。
对比第三种幸福人的情形,可能多少有一点点差距。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倒是常常一试身手。那时候心中也顾不上高兴,总是担心别叫路过的人一脚踩塌了她的宏伟建筑。
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她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这个程序因为过去的时间并不太久,所以那一刻的心境记得还很清楚。也不是什么幸福感,而是愁肠百结一一把稿子投到哪里去呢?听说文学的小道上挤满了人,恨不能成了“自古华山一条道”,一不留神就会被挤下山崖。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潜规则”这样的说法,但投稿子要认识人,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她思前想后,自己在文学界举目无亲,一片荒凉,一个人也不认识,贸然投稿,等待自己的99%是退稿。不过,因为文学是自己喜爱的事业,她不能在自己喜爱的东西里面藏污纳垢。她下定决心绝不走后门,坚守一份古老的清浩。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意味着要吃闭门羹,心中充满了失败的凄凉,真是谈不到幸福。
看到这里,朋友们可能发觉这个糊涂的女人不是别人,就是毕淑敏啊!的确,当时的我,已经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让人晦气而又痛彻心肺的事情。我思考了一下,发觉是自己出了毛病,还不是小毛病,而是大毛病。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后半生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了幸福的基础,所有的结果都是沙上建塔。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我的所作所为对别人有些许帮助,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我不得不哀伤地承认,照这样生活下去,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幸福盲。
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黑暗中的人,学习如何走出洞穴,在七彩光线下试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我真的体会到了那些被病魔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纱布时的诧异和惊喜,不由自主地东张西望,流下喜极而泣的泪水的感受。
【超级链接】
破解幸福密码:幸福是灵魂的工作
梅子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人心中的渴望,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并不相同。从古到今,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毫无疑问我们生活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幸福不是金钱,幸福也不是高科技,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毕淑敏推出了新作《破解幸福密码》,该书收录了毕淑敏在百家讲坛20集关于幸福话题讲座的全部讲稿,还包括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播出的内容。
GDP的高速增长,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我们的幸福感丰富了吗?我们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呢?
毕淑敏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心灵锁链: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毕淑敏表示,她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她认为幸福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目的。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医师,毕淑敏多了一份作家的社会敏感,很多新颖的观点出现在《破解幸福密码》里。全书共六章,分别是《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放下包袱,持花而行》《从自 卑走向幸福》《封印悲伤,再建自我》《适当应激,缓解焦虑》《幸福不是奢侈品》。
毕淑敏的新书大体上延续了她在百家讲坛演讲的顺序。这是她认为的一个人认识幸福并使自己获得幸福的大致途径。她是个当过医生的人,她发现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体验,其实和我们的生理密切相关,它是意义和长久的快乐的结合体。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幸福激素,不能成为内分泌的奴隶。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极端不健康,就根本没有讨论幸福的前提了。
人在自卑、抑郁、悲伤、焦虑的时候,都有生理上的改变。但我们的生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和我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幸福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从控制我们的荷尔蒙开始,建立良好的循环和反馈体系。
在书中,她把中国人对待幸福的方式做了有趣的四大分类,分别是饮鸩止渴型、黄连团予型、馊馅饼型和幸福的包子。她也自嘲自己以前是黄连团子型的,现在争取做一个幸福的包子。说到底,世界上真正的对手,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你就没有致你于死地的敌人了。种种自我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强烈的内在冲突引起的,所以,和谐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每个人内在的和谐,就没有幸福。在人的发展高级阶段,幸福是灵魂的工作,而不是胃的工作。
毕淑敏在此书的写作中,流露出她作为作家和心理咨询师的双重优势,《破解幸福密码》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方法的介绍,而是以一个作家敏锐而感性的语言,引导大家思考,与大家分享寻找幸福密码的过程和方法。
她以诗意的语言,与读者分享她的心得:不要把悲伤的骨骸永远存放在记忆的衣橱里,一打开柜门就散落一地。要把它打包,放在记忆的深处。心里的安静,也要渐次完成,不必急。哀伤不必强求消失,只是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找到新的模式,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学会与自卑友好相处,对自己将有一个良好而恰切的评价,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恰如其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值得信赖的人,能有效抗击焦虑和危机。
她知道与生俱来的渺小和孤独感,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因此,在书中她真诚地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对幸福的感悟和追求,读来让人心生幸福。
毕淑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长篇小说《红处方》Ⅸ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获国内外各种文学大奖三十余次。
“文学的白衣天使”是王蒙概括的。毕淑敏一方面创作文学,一方面做大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几个字便太贴切不过地涵盖了。她的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书写幸福与冷暖,始终关注生命与死亡,感动了万千读者。
【作品选读】
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
毕淑敏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走入歧途,陷入恐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若干年前,她看到了一则报道,说是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种最幸福的人: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第二种最幸福的人: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第三种最幸福的人: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
消息入眼,这个女人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抹了辣椒油,呛而且痛,心中惶惶不安。当她静下心来,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原来她是一个幸福盲。
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那时的她,居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拥有了。
她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课。那时候家中只有一间房子,根本就没有今天的淋浴设备,给孩子洗澡就是准备一个大铝盆,倒上水,然后把孩子泡进去。那个铝盆,她用了六块钱,买了个处理品,处理的原因是内壁不怎么光滑,麻麻拉拉的。她试了试,好在只是看着不美观,并不会擦伤人,就买回来了。那时要用蜂窝煤炉子烧水,水热了倒进铝盆,然后再兑冷水。用手背试试水温正合适了,就把孩子泡进盆里。现在她每逢听到给婴儿用的洗浴液是“无泪配方”,就很感叹。那时候,条件差,只能用普通的肥皂给孩子洗澡。因为忙着工作,家务又多,洗澡的时候总是慌慌忙忙的,经常不小心把肥皂水浸到孩子的眼睛里,闹得孩子直哭。冼完澡,把孩子抱起来,抹一抹汗水,艰难地扶一扶腰,已是筋疲力尽,披头散发的。
她曾是一名主治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回忆起来,那时候想的是什么呢?很惭愧啊,因为忙,往往是病人还在满怀深情地回望着医生呢,她已经匆匆回过头去,赶回诊室。候诊的病人实在多,赶紧给易U的病人看病是要紧事儿。再有,医生送病人,也不适合讲“再见”这样的话,谁愿意和医生“再见”呢?总是希望永远不见医生最好。她知趣地躲开,哪里有什么幸福之感?记得的只是完成任务之后长长吁出一口气、觉得已尽到了职责。
对比第三种幸福人的情形,可能多少有一点点差距。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倒是常常一试身手。那时候心中也顾不上高兴,总是担心别叫路过的人一脚踩塌了她的宏伟建筑。
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她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这个程序因为过去的时间并不太久,所以那一刻的心境记得还很清楚。也不是什么幸福感,而是愁肠百结一一把稿子投到哪里去呢?听说文学的小道上挤满了人,恨不能成了“自古华山一条道”,一不留神就会被挤下山崖。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潜规则”这样的说法,但投稿子要认识人,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她思前想后,自己在文学界举目无亲,一片荒凉,一个人也不认识,贸然投稿,等待自己的99%是退稿。不过,因为文学是自己喜爱的事业,她不能在自己喜爱的东西里面藏污纳垢。她下定决心绝不走后门,坚守一份古老的清浩。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意味着要吃闭门羹,心中充满了失败的凄凉,真是谈不到幸福。
看到这里,朋友们可能发觉这个糊涂的女人不是别人,就是毕淑敏啊!的确,当时的我,已经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让人晦气而又痛彻心肺的事情。我思考了一下,发觉是自己出了毛病,还不是小毛病,而是大毛病。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后半生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了幸福的基础,所有的结果都是沙上建塔。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我的所作所为对别人有些许帮助,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我不得不哀伤地承认,照这样生活下去,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幸福盲。
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黑暗中的人,学习如何走出洞穴,在七彩光线下试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我真的体会到了那些被病魔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纱布时的诧异和惊喜,不由自主地东张西望,流下喜极而泣的泪水的感受。
【超级链接】
破解幸福密码:幸福是灵魂的工作
梅子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人心中的渴望,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并不相同。从古到今,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毫无疑问我们生活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幸福不是金钱,幸福也不是高科技,幸福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体。毕淑敏推出了新作《破解幸福密码》,该书收录了毕淑敏在百家讲坛20集关于幸福话题讲座的全部讲稿,还包括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播出的内容。
GDP的高速增长,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我们的幸福感丰富了吗?我们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呢?
毕淑敏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心灵锁链: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毕淑敏表示,她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她认为幸福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目的。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医师,毕淑敏多了一份作家的社会敏感,很多新颖的观点出现在《破解幸福密码》里。全书共六章,分别是《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放下包袱,持花而行》《从自 卑走向幸福》《封印悲伤,再建自我》《适当应激,缓解焦虑》《幸福不是奢侈品》。
毕淑敏的新书大体上延续了她在百家讲坛演讲的顺序。这是她认为的一个人认识幸福并使自己获得幸福的大致途径。她是个当过医生的人,她发现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体验,其实和我们的生理密切相关,它是意义和长久的快乐的结合体。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幸福激素,不能成为内分泌的奴隶。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极端不健康,就根本没有讨论幸福的前提了。
人在自卑、抑郁、悲伤、焦虑的时候,都有生理上的改变。但我们的生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和我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幸福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从控制我们的荷尔蒙开始,建立良好的循环和反馈体系。
在书中,她把中国人对待幸福的方式做了有趣的四大分类,分别是饮鸩止渴型、黄连团予型、馊馅饼型和幸福的包子。她也自嘲自己以前是黄连团子型的,现在争取做一个幸福的包子。说到底,世界上真正的对手,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你就没有致你于死地的敌人了。种种自我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强烈的内在冲突引起的,所以,和谐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每个人内在的和谐,就没有幸福。在人的发展高级阶段,幸福是灵魂的工作,而不是胃的工作。
毕淑敏在此书的写作中,流露出她作为作家和心理咨询师的双重优势,《破解幸福密码》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方法的介绍,而是以一个作家敏锐而感性的语言,引导大家思考,与大家分享寻找幸福密码的过程和方法。
她以诗意的语言,与读者分享她的心得:不要把悲伤的骨骸永远存放在记忆的衣橱里,一打开柜门就散落一地。要把它打包,放在记忆的深处。心里的安静,也要渐次完成,不必急。哀伤不必强求消失,只是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找到新的模式,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学会与自卑友好相处,对自己将有一个良好而恰切的评价,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恰如其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生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值得信赖的人,能有效抗击焦虑和危机。
她知道与生俱来的渺小和孤独感,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因此,在书中她真诚地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对幸福的感悟和追求,读来让人心生幸福。